中车全球首款智能驾驶客车(中车首发智能电动客车)(1)

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城市客车发布

中国中车(601766,SH)也加入了自动驾驶车辆风潮,这次推出的是可载80人、最高时速达40公里/小时的12米智能电动驾驶客车。

7月18日,由中国中车旗下湖南中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电动”)自主研发的12米智能驾驶客车,在湖南株洲公开路试。试验中,司机全程双手不用接触方向盘,客车自动完成了牵引、转向、变道、超车、停车等动作,最高时速达到40公里。

中车电动电驱动系统事业部市场管理部部长刘毅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此次智能驾驶客车其实就是实现了无人驾驶,而且比无人驾驶的含义更深一层,还包括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数据交互,以及整体运营模式的优化,相当于无人驾驶技术和大数据功能的结合,从而构建未来的城市交通体系。

据中车方面介绍,该款车为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后续将投入市场,主要用于公交线和旅游景点。

12米大巴首试智能驾驶

据中车电动方面介绍,一般而言,车越长,智能驾驶的难度就越大。中车电动此次推出的智能驾驶车型选用了12米长、可容纳80人的纯电动客车,属于国内智能驾驶技术在此类车型上的首次应用。

在路试中,该款车靠边启动后,自动打开了转向灯,而后加速直线前行。在这个过程中,驾驶屏幕由原来的仪表盘变为数字显示屏,显示行驶速度、电量和前方路障等数据。在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自动左右转动,不断微调行驶方向。当前方遇到移动车辆时,该车辆会自动换道超车,并自动回道。当遇到障碍物或人时,该车辆会自动减速停车。

值得注意的是,司机全程不需要用手操作,油门也不需要踩,完全是自动驾驶。实际测试结果显示,车辆在展示全程行驶了5公里,直线行驶时的行驶速度为40公里/小时,转弯行驶时的行驶速度为15公里/小时。

据中车电动方面介绍,这款产品此前已在封闭环境中进行了历时2个月的测试,不同路段、不同距离的测试数据都有搜集。“今天开放路段的测试环境更加复杂,天气、路面、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着客车的智能驾驶。这次客车在公开路段的‘路考’成功,表明车身上的智能驾驶技术可靠度较高。” 中车电动总经理助理唐广笛表示。

前期采集数据总量达50T

中车电动信息技术部高级主管谢勇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能够推出智能驾驶客车,是基于全国8000多台客车的数据采集,这些数据会实时回传到公司的云平台,平台对样本进行导入分析后,随时随地修正模型。

据悉,一台车一天可以采集150M到200M的数据量,目前平台上的数据总量达50T,现在每天仍在不停更新中。

谢勇波介绍,这些数据包括司机的行为数据、核心零部件数据、加工数据和分析数据,比如车辆踏板的使用频次、方向、是否开了空调、电压、电流、温度、加速度、车辆报警信息等,这些都是衡量车辆是否健康的基础数据。

这些数据构成了许多应用场景,中车电动会通过建模分析车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若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未出现的应用场景,则车辆会采取安全避撞措施,使车辆靠边停下,等危险接触后再开启,避免撞击。

如何实现智能驾驶

谢勇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除了部分数据来源于云平台,车上还搭载了路径规划服务系统和视觉成像系统。前者可以辅助车辆沿着路径抵达目的地,雷达辅助车辆变道、超车;后者可识别白线,判断车辆是否压线,一旦压线就会自动修正车辆轨迹,使之驾驶回到正确路径上。

对于车辆行驶时的精确度,唐广笛介绍,车辆周身共有8个传感器,包含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高精度组合惯导等,主要用途是识别周边车辆、行人等障碍物。

据悉,雷达可探测到前方200米范围内的障碍物。前置的单目摄像头,可识别前方行人、红绿灯和车辆种类等。同时,在雷达上还使用了高精度组合惯导定位系统,实现了厘米级别的高精度定位,让车辆对周边环境的识别更为精确。

因此,当在行驶中,各类信息全部汇总到车辆控制大脑时,车辆的电驱动系统会响应由‘大脑’主控制器发出的指令。前方的障碍物不一样,客车做出的判断也不一样,或选择超车或停车。同时,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智能驾驶客车也会依情况紧急程度,采取不同的减速度进行制动。

此外,该车辆在夜间也可实现智能驾驶。据唐广迪介绍,该车采用夜视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的“超融合”,可在夜晚实现对复杂路面的清晰感知,从而保证夜间智能驾驶功能。

搭载技术为第五代T“动力”:能让车辆爬上40度陡坡

12米智能驾驶客车搭载的是由中车电动自主研发的第五代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平台。该平台名叫T“动力”(英文名T-Power),其最大亮点是控制总成的体积和重量为同类产品的一半,耐极热、极寒与深水环境,可帮助车辆爬上40度的陡坡。

刘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控制总成相当于汽车的大脑和心脏,而现在只需要一个小盒子就能完全实现。

据悉,该款控制总成体积、宽度、重量均创新低:重量不到35公斤,体积为0.05立方米,宽度为A2打印纸大小,在重量和体积方面较同类产品和中车上一代产品下降了一半。

同时,对比目前行业内通行的分立式系统(重量大于100公斤),该款控制总成只需推进车辆侧仓,不占用任何乘客空间。

中车电动方面表示,该款控制总成为目前国内体积最小、集成度最高、最可靠的控制总成,代表中国的领先技术。其身上不仅装有代表国内自主化水平最高的“高铁芯”IGBT,且其高集成化特点可以未来可以实现未来车辆的标准化,“虽然里面东西不同,但所有接口都是相同的。以后师傅换产品的时候,一套标准下来,更容易更换,从而实现作业的标准化和维修上的便利。”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车电动处了解到,该款控制总成经实验测试验证,可在65度高温环境下持续运行96小时,在-40度低温环境下连续工作48小时,在温/湿度交替变化下带载运行144小时,还可以在水深2米处静静呆上两天。

中车未来可能涉足小汽车领域

问及为何要打造第五代T“动力”,中车电动方面表示,因为适用性广,“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都可以用,这也是打造中车的未来。”

据悉,现在中国中车的最新产品都搭载了第五代T“动力”,不仅在发布现场就有一辆新能源客车即将发往白俄罗斯,未来来自欧盟的订单都会陆续装载第五代T“动力”,未来,第五代T“动力”也将成为中车整车的标配。

据中车电动方面透露,未来中国的公交客车智能驾驶将会得到普遍应用。中车电动这款智能驾驶客车后续也将会投入市场。

刘毅则透露,目前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明显快过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同时,技术的更迭和发展持续在进行,产业链也在有序发展,“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商用车发展进程就能代表国际,因为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大大领先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他还表示,目前在乘用车方面,中国中车主要偏向于电机驱动系统研发。未来可能涉足小汽车领域。中国中车的现有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以10万台套计,即一个订单至少10万套,而现在这款T“动力”已经成为了乘用车市场上的关键零部件。

刘毅预测,未来的智能驾驶软件,会像手机推送一样,可以将最佳驾驶方式、更高效的车体运行方式以及整个交通运行预案,通过软件直接推送到车里,“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