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桂菊

大清工部尚书令牌真伪(文物把戚小二)(1)

面对这个唐代铜犁范,一股历史的气息,一股新翻泥土的清香味道扑面而来。

“杈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襻……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背诵的农谣。

当时背得透溜,今天已经说不全了。里面提到的各种农具虽然基本认识,有的却只远观过,甚至没能实现摸一摸的愿望。

耕犁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垦耕工具。

耕犁的出现,为大面积开垦荒地,解放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并且为我国古代犁耕农业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耕犁是源于本土的,依次经历了石(木)器、铜器和铁器的发展过程。

犁的始祖是耒耜,传说神农时代就已有了,《易经·系辞》即有“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可见耒耜全部都是木质的。

山西闻喜汀店仰韶文化遗址和吉林长春新立城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过石质舌状犁形器。

长江下游流域介于马家淇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的秘泽中层遗址及良渚文化遗址和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等遗址出土过双刃三角形石犁。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等遗址、黄河流域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曲沃方城遗址等发现了较多单刃三角形石犁。

大清工部尚书令牌真伪(文物把戚小二)(2)

采铁冶铸始于春秋,所以铁犁也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都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

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到汉代,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

唐朝开元年间发明并推广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

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促进了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孕育出了发达的唐代文明。

当时农业生产的高涨积极性从出土的唐代文物上可略见一斑,这种文物就是制作犁具的模子——犁范。

1969年在沂南县独树附近的后葛庄,就出土了多个不同规格的唐代铜质犁范,现收藏在沂南县博物馆中。

其中一件是“唐戚小二犁范”,属于国家二级文物,长40.5厘米、厚16.4厘米、宽28厘米、重9.42千克,是冶铁铸造犁具的模子,上面有铭文“戚小二”字样。

从汉代出现犁范开始,犁的制作技术上了一个新台阶。

先人们已经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高温铁汁注入后,不和范具冷凝到一起。

我们知道,铁的熔点高于铜的熔点,按说铜犁范能浇铸出铁犁是有相当难度的。

要做到这一点,范具中硅含量必须在1.25-1.75之间。

掌握并成熟运用这种技术,这是中国冶铸史上的一大奇迹。

仔细观察这件唐代铜质犁范,可以看出,它由两部分构成,为合范。

大清工部尚书令牌真伪(文物把戚小二)(3)

上范形若铜铧,前端呈三角形,尾部中间凹阙,并向上隆起,当系铸成犁铧后,安置犁头的銎孔。

下范通体平直,尾部内侧有浅而窄的横向凹阙,凹阙中间有个小凸起。

上下两范外侧各有对称两鼻。铭文“戚小二”在下范尾部内左侧,一笔一画很清晰。

我觉得,若说铭文为楷体,“戚”字并不规范,在这个半包围的字里面,“戈”部左侧应是个上下结构,上边“上”下边“小”。

犁范铭文“戚”字“戈”部左侧由三部分组成,上边竖心,中间一横,横下“小”字。

“戈”部右上角并没有一个此字该有的点。

这位“戚小二”想必是犁范的主人,不知道把铭文写成这样是因为识字不多还是为了防伪。

但是由此可以推断当时犁具的需求量一定是不小的,铸犁行业很红火,“戚小二”店里的犁很畅销,也许出现了恶意竞争的局面,于是产生了加上商标以防假冒的需要。

以这样不起眼的名字作为品牌叫响,一定是靠产品质量和主人人品,众口皆碑成名牌,就像“王麻子菜刀”“麻婆豆腐”等。

犁具需求量大增意味着土地开垦量大增,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丰足。

有了这些条件,才有了经济强盛的唐代。

不过“江山不管兴亡事”,到元代政治家张养浩叹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也才过了几百年而已,却早已不是李家天下了。

这个唐代犁范还在博物馆里静静地躺着,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的一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