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在话题中反复提到一个观点:卷不动,躺不平,虽然不甘心,但是对事业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心累了。

说实话,听到这些话我还蛮惊讶的,因为他们都是在各自的领域上都已经小有成就的人,但没想到还是会陷入这样的情绪中。

保险销售其实是一份非常需要强大内心,能承受压力,能与情绪和谐共处的工作。

但同时我们也是最容易被焦虑、无助、迷茫这种感受袭击的人群,一旦没有处理好这些打击,我们的“内在资源”就会被严重消耗,最终产生一种心累的感觉,长期处于一个不知道要不要放弃的泥潭里。

32岁去做保险销售怎么样(干不好保险的销售)(1)

01

什么是“内在资源”?

所谓“内在资源”,本质上是指一个人在面对痛苦、压力和冲突时保持自我意识、整合自我的能力。

一般来说,内在资源越充裕的人,就越能够区分自我和他人、想象与现实,并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它不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能力,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会被消耗,也能被补充。

拿保险事业来说,它就是一份极其消耗内在资源,又极其需要内在资源的工作,那些离开这个行业的人,表面的原因看似有千百种,但归根结底,背后都有共同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内在资源已经见底,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和比昂曾分享过一个观点:人们最初获得内在资源的起点,是在婴儿期和养育者的沟通关系当中。

小婴儿没有能力容纳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感到痛苦和不安的时候,只能通过哭泣或扭动身体来表达。

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成长出能容纳负面情绪的内在空间,但当内在空间无法接纳我们的内在情绪时,就会影响到我们内在资源的形成。

而当内在资源不足,我们就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首先就是失去信心。我们会常常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无助,毫无原由地认为某一件事必然会伤害到自己。

比如被客户拒绝几次后,我们的就会对去和客户沟通这件事产生恐惧和抵触,认为再去沟通,结果大概率还是被拒绝,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逃避现实。在遇到困难、矛盾或危机时,寄希望于问题自己消失,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只能黯淡离场。

也可能变得过度理想化。当我们觉得外部世界是好的时候,就对此有着过于极端美好的评价,但一旦发生一点不如意时,就感到巨大的覆灭和理想的破碎,换句话说,就是特别容易存在玻璃心。

以至于到最后,变得情绪失控,即使受到很小的挫折,也会感到焦虑或不安。

研究表明,内在资源越丰富的人,主观幸福程度越高。这与金钱、社会地位无关,是一种自发性的良性情绪价值。

32岁去做保险销售怎么样(干不好保险的销售)(2)

02

如何获得“内在资源”?

那我们又该如何获得宝贵的“内在资源”呢?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我觉察,洞察是一切改变的基础。内在资源缺乏的人对环境以及周围的人事变故会感到格外痛苦,久久挣扎在复杂的情绪中。

而我们则需要理解和正视这一点,在下一次面对逃避、否定现实等爆炸性的情绪之前,给自己敲一个警钟,不要立刻做出反应。冷静下来,让子弹飞一会。

可以试着把情绪写下来,甚至是列成一个思维导图,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自己的猜测,很多时候,你只要做完这一番梳理,你就会发现,很多困境和低迷,其实都是自己想像出来的,现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

那面对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情绪时,我们又可以怎么做呢?

先不要着急消灭它,可以试着和自己的情绪沟通一下,先承认它的存在,再理解它的存在。

每当我有坏情绪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而且往往不是看那些告诉你马上可以怎么做的书,而是看那些好像没什么用的文学作品,看看别人的人生,别人的困境,别人的情绪,在这当中找共鸣。

有的时候,你感觉到事与愿违时,你看看别人的人生,看看你生活圈之外的世界,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痛苦,往往来源于我们评价标准的僵化。

比如如果我不够富有,那我的人生就是失败的。如果我四十岁还没房没车,我就是失败的。

因为我们总是持某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事物,所以我们非常容易陷入痛苦。

而阅读,则可以让我们看见,世界是多元的,而我们的评判标准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心理学家玛尔格特·瓦戴尔在《内在生命》一书中提到过:优质的虚构文学可能描绘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在资源,或是展现出主人公修复自己内在资源的过程,如果你自身内在资源不足,你可能并不知道内在资源充裕是怎样的体验。而阅读则是获得这种体验的途径之一。

32岁去做保险销售怎么样(干不好保险的销售)(3)

03

写在最后

一个自我资源充足的人,具有更稳定的自我概念。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自己的人生;

哪怕是在逆境中,也能和自己和平共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人生的失败和挫折,然后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不会陷入坏情绪太久,他们总有能力和办法解决困境,并且拥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而这些,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