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就在眼前,可很多娃们的假期却遥遥无期——各种培训班正等着他们。就连刚离开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如此,早被幼小衔接班锁定了,因为爸妈们都觉得提前学拼音、学认字很重要。
在金华师范附属小学一(6)班最近一次检测中,学生的平均识字量达到2591个,近一半学生的识字量超过3000个,最厉害的孩子能认3433个字,已超出课程标准对小学六年的识字量要求,他们怎么做到的?
原来,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郑新启开发出一套“郑氏识字教育法”,成为独门秘笈。为此,钱报记者专门去拜访了他。
郑新启老师上课。
《中华字经》当教材
自制“字经卡片”
作为一(6)班的语文老师,郑新启每周要上9节语文课,教授的内容却只有一个:识字。
与其他语文老师不同,郑老师不用语文书上课。“因为上面有拼音,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他一边说,一边展示“自选教材”——《中华字经》,共4册,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学研究室审定。
在郑新启眼中,《中华字经》相当于现代版《千字文》,4字一行,16字一句话,一般四句64个字为一课。例如第一课《天文》的第一句:“乾坤有序,宇宙无疆。星辰密布,斗柄指航。”每册《中华字经》有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四册一共4000字。目前,他在一(6)班已把前三册教完,最后一册以生僻字居多,留给学生自学。
郑老师上课前,班上4名学生走到黑板前,分别写下“皱”、“癞”、“瘸”、“痔”四个汉字及拼音,每个汉字右下角都有英文X或R或R X的标注。
每次上新课前,他会指定4名学生先预习那一课,每人学一句话16个字,4人正好一课64个字。在次日的语文课上,再通过他们逐一朗读的方式教给班上同学。“每个人还要从自己负责的16个字里,挑一个最难的写在黑板上,X代表‘难写’,R代表‘难认’,由我重点讲解。”
与《中华字经》配套的,还有一本《同步阅读》,每课都有短文、亲子阅读和小游戏等练习,帮助孩子巩固新认识的汉字。除了诵读和课后练习,郑老师还自制了一套“字经卡片”和汉字笔顺表。
“字经卡片”是将书本上每一课的汉字重新打印,打乱后让孩子按顺序再拼回去,培养孩子对识字的兴趣。
汉字笔顺表是为了让孩子熟悉汉字的笔顺规律,表上一共1000个汉字,根据笔画顺序、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每个字都由不同颜色组成。
“因为教字经,我每天4点多起床背课文,好给孩子们做榜样。”郑老师说,背诵本身有规律可循,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背诵的时间与方式,只要用心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中华字经》。
半年提升
2000个识字量
“现在,孩子记忆的广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在起步时可能有些艰难,但是习惯这种识字的方法之后,就会记得很快。”郑老师说。
郑新启有30年教龄,曾在多所学校任教,从小学中段到初三全都教过,但一直有一个夙愿,希望从小学一年级起开展集中识字教育实验,探索一条低段教学轻负高效的路子。
2016年,在一次聊天中,郑新启向自己所在的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获得支持。
去年10月初,他给一(6)班的孩子做了第一次识字量检测,全班平均识字量351个,最少的仅个位数。按照识字量从高到低,他把全班40个孩子分为四组,识字量接近的10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孩子每天的回家作业,就是背诵上周同一天学习的内容,并且上传视频。
去年11月底的第二次测验,全班平均识字量达到1036个。测验结果成为新的分组依据,进步的升级,退步的降级。直到今年5月第六次检测,全班平均识字量达到2591个。
学生张文彪的爸爸说,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只认识16个字,现在测出来有2580个,很多字连他都不认识。
对郑新启来说,这还只是第一步。“等到二年级,该教孩子怎么把字写漂亮,同时进入大量阅读的阶段。三年级的时候,我打算引进经典,像是四书、五经,还有就是写作的表达。”
作为“郑氏识字教育法”的支持者之一,校长俞正强表示:“郑老师是一位对语文教育有情怀的人。他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事物产生肯定会伴随争论,我们也在听取各方的意见。学校在这学期末专门给郑老师安排了一次宣讲,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去取取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