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开大课#

【导语】:学习魏书生,弘扬魏书生教育思想。今天魏书生研究院为大家推荐: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

第二章 我是这样教书的

教材之内,我讲了什么(2)

魏书生老师的书籍(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第二章)(1)

漏掉了必要的知识怎么办?其实语文总体知识把握住了,一册书必要的知识也就把握住了。

就这一篇课文来说,真没到非讲不可那种程度。试问,从中语教材中挑最重要的10篇文章,砍掉它,换成别的同类文章,行不行?回答是肯定的。既然砍掉十篇最重要的文章都可以,那么舍弃某篇文章中的某个知识点,就更不影响语文总体知识了。既然漏掉可以,就不要怕漏掉。但重要的知识,还是不漏更好些。从复习的角度看知识,重要与不重要会看得更清楚,那时一看某课漏掉一个知识点设讲,再补上就是了。如果讲某篇课文的时候,生怕讲得不全面而被考试钻了空子,就面面俱到,那就太累了。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哪篇课文都可以展开来,出上一百道习题也不止。为了堵这些小题,而多讲不少内容,结果大讲特讲,不少讲精讲,学生不仅没记住这么多内容,结果连重点内容也被冲淡而无暇掌握了。

讲读课少讲多读的教法,十年来为我赢得了大量的时间。以每课书节省1.5课时计,每学期就近50课时。有了这50课时,我就有了极大的主动权:查缺补漏,系统复习,强化重点,增学课外知识。所以在心理上感到教得很轻松。

三是讲系统。除了重点和难点这两个常规的,每一位教师都必讲的以外,我还提倡教师在教材之内要讲系统。在这里,有必要对系统加以解释和说明。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一个总的框架和图式,都可以按照某一种逻辑和线索进行归纳、归类和总结。所谓系统,就是依靠某种逻辑,各个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的组合。

在教学时,教师要吃透教材,钻研教材,要研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利用这些关联,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并将这一整体,告诉学生,以避免他们在学习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另外,这一系统,也是一个学习的地图,学生可以按图索骥,自学相关的知识点。

在语文教学上,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理解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学生普遍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很清楚,每天、每节课讲的知识都一环扣一环。少上两节课,心里就很着急,怕落下课程。语文呢?有学生说:“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还是原来那样。”学生将语文课比喻为弹簧课,可伸可缩,可长可短。对《故乡)文,有的教师讲一课时,有的则讲四课时,有的还要多。篇课文,可以涉及很多知识点,讲得再长些也有东西可讲。另一方面,中语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又都可以删掉,可以不学。于是学生感觉学语文不像其他科那样目标清楚,不像其他科那样每节课都有实效。

我常想,我们去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时,通常都要带上一张地图,(注:时代在发展,现在都是北斗智能导航了。)一路上看地图,明方向,定目标,选择最佳路线,才能少走冤枉路,节省时间,顺利到达。学语文的时候,学生也应该有这样一张“地图”,目标才明确,才能少走冤枉路,走的路程越远,地图就显得越重要。1979年,我开始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我们用树的形式来表示知识结构。于是学生也管它叫"语文知识树"。怎么画?我先请学生把初中阶段的六册教材集中起来。后面的教材还没学,没书怎么办,就请大家去跟已经毕业的亲属,邻居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去借。

魏书生老师的书籍(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第二章)(2)

有了六本教材,没加引导的时候,不少学生画不出来,画了一棵语文知识树的主干,什么是支干呢?有学生把每课书都作为一个支干,这样画出来的知识树,不像一棵树,倒像一根长长的羽毛。后来,我们经过讨论,认识到六本教材180课,200多篇文章(包括诗词),编者的主要意图,不仅仅是让我们读懂一篇篇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我们掌握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六本书中系统的语文知识大致有四部分: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这是第一层次。

再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基础知识还包括语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标点这样八个方面。文言文包括字、实词、虚词、句式四个方面。文学常识包括外国、古代、现代、当代四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包括中心、选材、结构、表达、语言、体裁六个方面。这是第二层次,共23个方面。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方面又包括基本知识点,如语法,就包括词类、词组(现在叫短语)、单句、复句四个知识点。这是第三层次,大约130多个知识点。

打个比方说,这张语文知识结构图,像中国交通图。第一层次的知识像省,第二层次的知识像地市,第三层次的知识像县,第三层次以下还有更细密的知识细胞,好比乡镇一样。学生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再把握住了一、二、三层次这些主要的知识,总体语文教材怎样读,总共要学哪些知识,哪些先学,哪些后学,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这样,学生就可以驾驶着思维的汽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一个类别一个类别地征服语文知识目标,就不会感觉语文知识混乱,无从下手了。

语文知识树,学生画的不一样,有的认为该画4部分19项108个知识点,也有的画了4部分21项120个知识点,后来我们暂且统一为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

对于教材的系统性理解,建立在深钻苦读的基础上。很多时候,教师用功了,学生就少做或不做无用功了。教师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的轻松。当教师将一门学科,很系统、很整体地给学生讲解之后,学生才容易产生一种统揽全局的感觉,而不至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和难点,是一本教材的“制高点”,而“系统”,则类似于围绕这些“制高点”的一个“骨架”,是教材设计知识的大致概貌。在教材之内,一个教师讲了重点和难点,又讲了系统性的全貌,而且,在讲解的时候,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度阐释,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象和自学空间,就不难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仅仅讲教材是不行的,还要讲教材之外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