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魅力有多大?从它的文化蕴含中可窥一斑。菊月时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小城——湖北省潜江市,从生态田园到到城市广场,从乡村院落到街道工厂,格外亮眼,处处彰显它不一样的独特文化气质,流动着浓郁芳香的文化气息。
11月7日至13日,以“经典曹禺、文化潜江”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在潜江举办 。人们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像是等待了很久的守望。
曹禺文化效应
潜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曹禺故里。曹禺是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潜江持续20余年打造曹禺文化。建成了曹禺大剧院、曹禺戏楼、曹禺公园、曹禺纪念馆、梅苑和曹禺祖居、曹禺文化产业园、曹禺中学、曹禺陵园、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公益文化设施、文化平台,这些设施不仅是潜江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也成为潜江对外形象展示的平台和曹禺文化的重要载体。
梅苑全景。(田永祥 摄)
潜江梅苑是曹禺文化的核心人文景观。梅花三弄游园倚水而建,有“戏剧艺术之梅”建筑风格的曹禺大剧院,夜晚显得熠熠生辉,梅苑古街、梅花岛曹禺祖居,张灯结彩,霓虹灯闪烁变幻,与芦洑宝塔、世博湖北馆、星光桥融为一体,闪耀着文化的光芒。市民在这里休闲娱乐,润物细无声,曹禺文化滋养着潜江人的灵魂。
“曹禺文化周” 是“曹禺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届“曹禺文化周”都由中国文联、湖北省政府主办。从2004年开始,先后举办了三届曹禺文化周,曹禺文化周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负盛名文化节会”,引起全球文化界广泛关注。曹禺文化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现象。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潜心研究曹禺文化,成果丰硕。英国利兹大学代表团、德国海登海姆市代表团先后走进潜江进行文化交流。连续举办七届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唯一的曹禺研究专刊,先后出版《曹禺研究》共11辑,登载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国家学者的研究文章。连续4年举办了四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和四届“曹禺杯”优秀剧本征集评选活动,1000多名剧作家云集,355部剧本签约,60部作品走上银幕、舞台,曹禺文化、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等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今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潜江举办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21场文化活动,包括第五届曹禺剧本创作交流会,曹禺学术研究中心揭牌、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曹禺文化旅游城揭牌、戏剧小镇奠基、曹禺作品诵读大赛等。柳萍、韩再芬、陈巧茹等多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到曹禺故里潜江登台献艺,让潜江的市民在家门口享受高端的“戏剧大餐”。从2004年,第一届曹禺文化周以《雷雨》发表七十周年为契机,确立“曹禺故里”的文化定位和发展名人文化的长远战略,到本届“经典曹禺、文化潜江”的新定位,潜江文化实现了从情牵曹禺到研究曹禺,从“文化名人”到“名人文化”,从“名人文化”再到“文化产业“”的质的飞跃。
因曹禺文化而兴、因曹禺文化周而名。潜江通过持续提升曹禺文化品牌,促进了城市文旅融合,催生了城市文创经济。
曹禺公园激光水幕秀。(田永祥 摄)
曹禺公园夜景。(杨华仁 摄)
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被独特的曹禺文化所吸引。2019年,卓尔与潜江携手,投资8亿元,兴建曹禺文化旅游城。以潜江戏剧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体验、文创商街、艺术家村落等于一体的潜江文化名片。曹禺文化周前,曹禺纪念馆、世博湖北馆及曹禺公园律动喷泉和水幕电影等项目升级改造全部完工。曹禺纪念馆设计风格,立足话剧艺术的时尚性,采用新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曹禺文化与现代文创的集聚交融,形成了值得关注的又一潜江文化现象。
平原诗歌气象
曹禺大剧院、世博湖北馆。(杨华仁 摄)
“潜江诗群”是潜江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推出的又一文化名片。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诗歌传统,在全市百万人口之中,写诗的有三千多人,遍布各个阶层、各个行业。潜江诗人在抒情诗、乡土诗、意象诗、口语诗、先锋诗等多种风格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意义的诗人。2007年,潜江被授予“中华诗词之市”,标志着“潜江诗群”的正式崛起。
近几年来,潜江诗人发表的诗歌作品数以千计,有50余名诗人公开出版诗集近百部,发表诗歌近千首。有不少作品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获奖或被收入各种诗歌选本。黍不语荣获第三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全国10余家刊物或网络平台先后推介“潜江诗群”。
潜江举办的“中国作家曹禺故里行”“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暨湖北潜江端午诗会”“‘曹禺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等全国性文学采风活动,潜江诗群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碧野、叶辛、韩作荣、杨黎、于坚、沈浩波等著名作家、诗人纷纷走进潜江。中国作协在潜江举办的“湖北潜江第四届龙虾节诗歌朗诵会”,全国诗人齐聚潜江,进行研讨和创作交流,在诗坛引起很大反响。
2017年,“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将中国诗歌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潜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著名诗人雷平阳、陈先发、李少君,诗评家霍俊明等30余名著名诗人、诗评家聚集潜江,围绕“潜江诗群”,探讨诗的个人性和群体性,新诗的代际、流派与群体等话题展开研讨。
国内的诗评家、学者、专家应该更多地关注诗人个体。诗人在艺术上各自鲜明的独立性和作为群体性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潜江诗群的形成和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地方党委政府、宣传部、文联、作协等部门的重视,组织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与地方本身厚重的文化传统、诗歌传统有关;有一批有共同追求的诗歌爱好者形成的浓厚创作氛围,形成的精神高地。
百花齐放律动
浩口非遗文化表演。(郑国华 摄)
连日来,浩口镇非遗传基地正在加紧排练《打花娜吔》。与此同时,全市23支广场舞队伍,精益求精排练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他们将在11月7日开始的文化周期间展演。行走在潜江的大街小巷,村头村尾,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这座小城的人们对文化的崇拜与狂热,这块土地上的空气中弥漫着的文化芳香。
楚风流韵两千年,潜江沉淀了龙湾遗址文化、服装文化、非遗文化、龙虾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曹禺文化等,这些有鲜明特色的潜江文化现象,是沉淀着本地悠久历史内涵、反映社会风貌的文化。
潜江人差不多都会唱上几句花鼓戏。在民间,有“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一说。唱花鼓戏可以不吃药,可见其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滋养心灵之根。湖北实验花鼓剧院(潜江市花鼓剧院)每年演出花鼓戏200余场,群众自办的12个花鼓戏班每年演出花鼓戏100余场,受益群众数十万人。《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河西村的故事》等大戏上北京,唱响首都舞台,先后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文华新剧目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中国文华表演奖、湖北省戏剧新作展演金奖、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潜江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荆州花鼓戏)之乡”。
弹丸之地的潜江,拥有潜江民歌、花鼓戏和皮影戏、草把龙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此外还有潜江唢呐、潜江高台舞狮、鼓盆歌(潜江鼓歌)等1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名录123项。潜江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先后在俄罗斯、韩国、德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多个国际非遗展示活动中精彩亮相。令许多国际友人称奇。
分流汉水入长江“汉出为潜”,这是潜江名称的由来。 “楚王好细腰”的章华台就在潜江境内。在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风雅之地,活跃着中国当代一群最执著的乡土文化人。全市有各种文艺协会(分会)80多个,会员4000余人,辐射镇村组文艺爱好者20000余人。连续十余年,举办"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诵读潜江”六大地方特色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当地人们喜爱的文化品牌。
《雷雨》《笔架山》《水乡流韵》《返湾涛声》《园林春潮》《章华台》等10余种刊物,成为乡土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城乡文化广场,是中老年人群长期以来活跃的文化阵地。吹拉弹唱,乡情乡味,辛勤劳动的人们,在这里放飞心情。
形式各样的文化下乡和文化交流,让文化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潜江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民看电影看戏,政府统一买单”。近年来,实施免费送戏下乡300多场,送电影1.2万场,送图书50多万册;全市投入群众性文化活动项目的经费达到了1200万元,而且逐年增加。文联管辖的10多个协会和各地各部门举办的不同类型的书画、摄影、诗会、曲艺、邮展等已成为一种日常活动,广场月月红由单纯文化部门主办到现在变成个个部门办,如火如荼,热闹非凡。
倾情文化投入让文化成为民生所需。近年来,潜江在文化设施方面投入近30亿元,每年都有650万专项经费支持文化发展。
文化满足了潜江市民的需求,也让潜江市民产生了自信,文化成为一种自觉。(王本伦)
(责编:张颖、周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