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1)

孙悟空,是东方神话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与《西游记》一起陪伴了许多人的童年。

亚当夏娃,是西方神话中人类的祖先,诸多神话故事中都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在西方社会当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但如果说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你会相信吗?

对此,想必很多人都会笑着摇头。

实不相瞒,一开始我也不信。可是真正把两者进行对比之后,却又惊讶地发现,其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亚当夏娃,的确存在着相似的地方。

孙悟空在一只老通背猿猴的建议之下,决定外出寻仙访道,走出了花果山。

而亚当夏娃则在古蛇的引诱之下,擅自偷吃禁果,最终离开了伊甸园。

双方的行为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联系,不过事实上却都传递着同一种寓意——内心中美好欲望的释放。

孙悟空走出花果山的决定,和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其实皆源自于内心中的强烈欲望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2)

对于《西游记》中的情节,曾经有人做出过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没有那只老通背猿猴的引导,孙悟空很可能会一直留在花果山上做美猴王,从而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大闹天宫,以及被压五行山下这些事情。

这样的假设,很显然是把孙悟空经受磨难的罪责,推到了那只通背猿猴的身上。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够客观,在孙悟空走出花果山的过程中,那一只通背猿猴固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这却并不能代表,他就是让对方产生欲望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此之前,孙悟空就已经感受到了生死轮回带给自己的困扰,并且还向对方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

而那只老通背猿猴,也正是在听到这一番话之后,才告诉他世上有长生不老的仙术,若想要学会这种法术,就必须远渡重洋去古洞仙山中寻仙访道。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欲望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源自于内心。是他先产生了想要超脱生死轮回的想法,并且还对别人说了出来。那一只老通背猿猴,也只不过是顺水推舟为其指了一条明路,并没有去直接挑起他的欲望。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3)

或者说如果孙悟空自己不想拥有长生不老的能力,那么即便有人告诉他海外有长生仙术,恐怕他也不会去主动追寻。毕竟腿长在自己的身上,别人最多只能提个建议,而无法主导他的思维,更无法左右其内心中的欲望。

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亚当夏娃也是一样,虽然看似是受到了古蛇的引才偷食禁果,但事实上真正支配他们去偷食禁果的因素,其实是内心中潜藏的欲望。

如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弥尔顿,在《失乐园》这一长体诗歌中介绍:亚当和夏娃之所以会吃下禁果,是由于撒旦变成的古蛇告诉他们,一旦吃下这种果子就能够拥有智慧和理性。夏娃禁不住诱惑率先吃下了禁果,亚当紧随其后,也决定以身犯险。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得诗中所说的“理性和智慧”,这是埋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强烈欲望。而撒旦变成了古蛇,只是想要通过一系列花言巧语,引导他们去犯下过错,但是却没有想到,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4)

倘若他们内心中没有这种强烈的渴望,那么撒旦的花言巧语自然也就难以奏效。所以说导致他们去主动偷吃禁果的根本原因,是内心里那种无法抑制的欲望,而不在于别人的引导。

所以说花果山上的通背猿猴,和伊甸园中的古蛇,其实都不是欲望的根源。他们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导火索”和“催化剂”。

这就是孙悟空和亚当夏娃的相似之处,他们心中的欲望就像是一丝微弱的火苗。在经过别人的引导或者引诱之后,这一丝欲望之火逐渐开始熊熊燃烧,因此也就有了后来发生的事情。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尤其是那些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想法,一旦被彻底点燃之后,便会形成一股极其强大的动力,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使人无惧一切困难和危险,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付出努力,去勇敢的释放自己的欲望。

欲望也可以是美好的:释放欲望并不等于走向罪恶

或许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将欲望和罪恶划上了等号,甚至将释放欲望的过程,看作是走向邪恶的标志。但是这样的看法显然有失公正,因为欲望只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是某种想要达成现实的愿望,本身并不带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的色彩。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5)

就像在《西游记》书中,追求长生不老,是孙悟空走出花果山之时所拥有的欲望。他不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想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现实,获得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而他追逐这个梦想的经历,便是释放欲望的过程。我命由我不由天,谁又能说这种欲望是罪恶的象征?

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像孙悟空这样的人物,一直在为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的思想才能不停的完善。

还有西方神话故事中的亚当夏娃,他们之所以会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擅自使用禁果,也正是出于对“智慧和理性”的向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们追求精神文明建设的欲望。

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渴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究其本质而言,无疑是一种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思想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值得被释放的欲望。

其实不管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亚当夏娃,他们的故事,都在传递着一种相似的寓意。孙悟空从花果山中走出,去追寻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此后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与磨难,但最终也终于修成了正果,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6)

亚当夏娃

而西方神话中的亚当夏娃,尽管因为偷吃禁果失去了在伊甸园的居住权,可他们却也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之前一直渴望得到的智慧和理性。

可见释放欲望,并不一定会通向罪恶的深渊,反而还能够为人们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但前提一定要让自己的欲望,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去追求真正有价值的理想。

不同的神话,同一种寓意

根据清代学者吴玉瑨的《山阳志遗》,和阮葵生的《茶余客话》记载,以及近代学者鲁迅、胡适等人的考证,《西游记》的作者应是明代文人吴承恩,此书的创作时间为16世纪中叶。这个时间正好是明朝晚期时期,属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则创作于17世纪中叶,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早期建设阶段。

然而一种新社会形态的萌生与建造的同时,总是会有一种新时代思想与之相伴而生。或许现在看来,当时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显得非常陈旧,但是对于那个时代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

但是一种新生思想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要在某些程度上改变原来的社会状态。或者说吴承恩和约翰·弥尔顿,其实都处在资本主义与封建王朝的交替时期,只不过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冲突,在16世纪时期明朝较为缓和,在17世纪的英国稍显激烈。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都赶上了同一个时代潮流,其中所携带的人文气息,自然也会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像主动走出花果山的孙悟空,和擅自偷吃禁果的亚当夏娃,他们其实都在追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想要为自己塑造一个崭新的世界。

其中《失乐园》中亚当夏娃的故事,虽说取材于《圣经》中的《旧约》,但却明显融入了许多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文风貌,饱含着对于新时代的向往和追求。

孙悟空跟花果山是什么关系(孙悟空走出花果山)(7)

所以说孙悟空和亚当夏娃的欲望,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新时代思想的形象化体现,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追寻。这是属于全世界人类共同拥有的自主意识和思想权利,是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欲望。

想要比昨天过得更好,想让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和自由,这是人类自古以来从未断绝的欲望,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将这种欲望,从自己的内心深处释放出来,并且让它形成一股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便是两种不同神话的共同寓意,也是我们释放自己欲望的前提和基础。

写在最后的寄语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带着一个遥远而又伟大的梦想,只身走出了花果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西方神话中的亚当夏娃,怀揣着对“智慧和理性”的向往,勇敢地吃下了禁果,最终过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这两个故事中,无论是花果山上那一只老通背猿猴,还是伊甸园里撒旦变成的古蛇,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真正能够决定最终结果的因素,一直都是他们各自内心中的强烈欲望,是想要改变人生,创造更好未来的坚定决心。

孙悟空走出花果山,与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其实都是内心欲望的释放。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欲望得到了释放,所以才成就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的不变追求——理性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