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青松】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进一步暴露出全球“链式经济”(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短板和痛点。全球范围正围绕如何重组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链式经济”展开大讨论。
俄罗斯既不属于全球“链式经济”的最积极参与方和重要的网络节点国家,也较少受到经济界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俄罗斯在全球“链式经济”(尤其是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其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俄式“处世之道”,并研究中俄深化合作的潜在空间。
一、俄在全球“链式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参与特征
第一,在产业链方面。俄罗斯作为典型的能源原料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属于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单一型国家。按照国际经验,成功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技术升级的国家,均向全球生产中心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助于它们走出“中低收入陷阱”。
2000-2015年间,俄罗斯得益于外资和跨国公司的技术与经验,也进行了产业转型与升级,主要包括从原料出口转向粗加工(比较成功的产业升级包括农工联合体、森林工业综合体、纺织业)和精加工(比较成功的产业升级有化工、建材等),但并没有向全球生产中心方向转型。
第二,在价值链方面。虽然俄罗斯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指数排名处于中游位置,但呈现出不平衡的显著特征。根据TiVA的统计数据1,俄罗斯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从1995年的5%增加到2013年的52%。其中,2011年俄参与全球价值链指数达51.8%,包括价值链低端出口比重占38.1%,高端产品出口比重占13.7%,这一指标均超过发达国家(48%)和发展中国家(48.6%)的平均值(见下表)。
第三,在附加值方面。虽然俄罗斯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指数可以与发达国家旗鼓相当,但出口附加值的比重较低,尤其在国内外附加值方面表现得非常不平衡(见下图)。如2011年俄罗斯出口的国外价值增值的增长幅度仅为13.7%,而国内价值增值的增加幅度为38.1%。而俄罗斯对价值链高端产品的贡献比发达国家(23.8%)和发展中国家(25.5%)的平均值要低一倍。这表明俄参与全球价值链属于低效率国家行列。
来源:Глобальные цепочки добавленной стоимости в новых условиях: риски и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для России, 7 июля 2020,
https://www.hse.ru/mirror/pubs/share/382610423.pdf
第四,在参与方式方面。俄罗斯依然是传统的输出低附加值的原料与能源模式,而不是进行更加深度的加工,属于价值链低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俄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质量。根据WIOD统计数据2,2011年俄对外出口的附加值产品中占比为62%,其中30%是开采业,17%为有色金属,15%是石油产品。这一比重还在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而属于价值链高端的高科技产品与服务等(运输、电子及配件、机械和装备)比重呈下降态势。
到2017年,俄在全球价值链中82%的份额,主要由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三大产业来提供,而高技术产业对其贡献非常小。其中,超过70%出口中,高端技术产品的企业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对国外的高科技零部件的依赖度较大,尤其是面向消费和市场竞争比较大的高科技产业,比如汽车制造、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医疗和电脑设备、制药等。相反,对技术进口依赖较低的产业,出口的都是中低端技术产品,如食品、化工、木材加工、冶金等产业。
二、俄参与全球“链式经济”的“二元选择”及其未来走向
虽然俄融入以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代表的“链式经济”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2016年7月,欧洲央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明确将俄罗斯视为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参与国,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总体而言,俄融入全球“链式经济”是不成功的,迄今为止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经济结构,更不用谈融入高端产业链、价值链等。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俄罗斯官方在全球“链式经济”问题上的不同政治抉择影响。
1.拥抱全球化的谨慎型“接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是俄融入全球“链式经济”的初始阶段,也是最佳时期,恰逢国外对俄直接投资比较活跃的阶段(2000-2008年),这与石油价格上涨和俄本国经济快速增长有密切关系。据统计,2000年俄吸引外资仅占世界总量的0.4%,到2007年达到2.7%(到2018年则下降为1.3%)。这个时期,俄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比较成功的是能源产业。事实也表明,从1995-2018年,俄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传统原料与能源产品的出口数量,而这些优势正好是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
其背后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与俄官方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及其采取的策略存在密切联系。虽然俄官方对待全球化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宣称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能够促进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俄也要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不断地表达对全球化导致的社会不平等、金融不稳定、跨国经济犯罪等风险的担忧,更重要的是担心弱化主权国家在全球政治与经济中的作用。不过,这种矛盾立场在政府的谨慎决策中基本上能够保持相互平衡,且一直持续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
2.阵痛之后的防御型“脱轨”。2009年的国际经济危机是俄参与全球“链式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危机对俄经济构成巨大冲击,经济下滑幅度达8%,是所有新兴经济体中最重的,也使得俄国内的保护主义情绪上涨。这些巨大的政治与经济风险促使俄改变应对策略。在2009年发布的《2030年前能源战略》中,俄提出保障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价值链稳定安全的关键在于,强化“对能源市场的控制”和“国家在能源政策中的作用”。随后,俄政府还出台外资限制办法,在其列出的30多个产业中,只有获得官方批准之后外资才能进入,这个准入产业名单还在逐年扩大。至此,主张俄融入全球“链式经济”被更多的质疑声音所取代。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以及随后西方对俄大规模制裁,到特朗普执政之后推行的基于“美国优先”的封闭主义、单边主义,以及通过贸易战、经济制裁和科技战等方式来破坏全球经贸秩序,更是进一步强化了俄官方的消极态度,最终融入全球“链式经济”的对外议程让位于地缘政治议程。
而不管是俄精英层面,还是社会大众层面,得出的一个普遍性结论是:俄罗斯实际上是这波超级全球化(1980年代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受害国。因此,俄对待全球“链式经济”的态度依然是冷淡,甚至是排斥的。
3.新的十字路口——“延缓”的重新接轨。始于2020年初的疫情危机及“链式经济”暴露的缺陷,再次强化俄领导人近几年坚持的这些对外政治立场,也即更多基于敌对的国际环境、退热的全球化、地缘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合理性、国际冲突多于国际合作、单边行动效率高于多边等出发点来看世界及其走向,包括“链式经济”的发展前景。
因此,俄迄今没有提出与世界重新接轨的新战略,而是采取一种“延缓”策略,既不急于做出新的明确抉择,同时也善于利用疫情危机下的各种机遇,提升本国“链式经济”的全球竞争力。
三、中俄“链式经济”合作特征与拓展路径
中俄在诸多经济和科技等产业领域的优势互补性强,但双方在“链式经济”(主要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与两国关系水平和潜力存在不少差距。究其原因,既有受到中俄各自对参与全球“链式经济”的不同态度及其具备的不同优势(俄产业链供应链是以原料与能源为主的单一型国家,中国则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和完整产业配套能力的复合型国家)等主客观差异的影响,也有两国面临的同质性问题和挑战的制约,如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基础能力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业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比较严重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梳理中俄“链式经济”合作现状,发掘深化合作的新空间。
2019年11月,工作人员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北段黑河首站场区巡检。图自新华网
1.当前中俄“链式经济”的合作特征。从分布形态来看,虽然覆盖领域多样化,但主要以原料和能源产品为主。目前中俄“链式经济”合作已经涵盖石油、化工、矿物燃料、林业、农业、电子商务、制造业(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及其配件)、有色金属及其制品、轻纺业(纺织品、鞋)、物流运输等诸多产业,不过主要涉及能源和矿物燃料、木材、农业等三大领域。这可以从中俄近20年的贸易结构变化中得到印证。
从合作水平来看,中俄“链式经济”合作处于中下游水平,且链条式关联关系并不紧密。能源合作是中俄“链式经济”相对比较密切和成熟的产业领域,但也面临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包括能源合作的提质升级、能源技术标准互认和对接、科技创新对能源合作的促进和引领、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深度融合、能源研发合作。而在林业、农业领域的合作也处于类似的状况,需要强化合作内涵和水平,尤其考虑到这两个领域的合作科技含量更低,面临的挑战更多。
从合作动能来看,中俄“链式经济”合作的内生动力还显不够,更多依靠外部形势(国际危机)的倒逼,而不是两国自发深化合作的结果。能源领域的进展得益于两场国际危机,一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中俄在能源领域进入长期战略合作新阶段;另一场是2013年底开始的乌克兰危机和西方对俄能源及其融资、技术领域的大规模制裁,推动中俄签署天然气“世纪大单”。而近几年农业领域合作的进展,既有西方对俄的严厉制裁,更有近两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推动以及新冠疫情引发的各国对粮食供应链的担忧。
2.中俄深化“链式经济”合作的可能路径。从近中期而言,中俄面临的相似任务是提升“链式经济”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为此,建议通过“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路径深化两国“链式经济”合作。具体而言:
一是巩固两国已有“链式经济”的合作成果。不仅涉及合作相对成熟的能源、木材和农业三大领域,还包括正在推进的以军事、科技合作为代表的创新链,以及电子商务、旅游业、跨境物流等潜力较大的产业领域。
二是增强两国企业或实体的参与活力。“链式经济”特别强调各企业或实体之间的链条式关联关系。中俄企业和实体是推动“链式经济”合作的主体,有必要坚持企业主体、商业可行原则,加强两国企业间的协商接洽,找准合作方向,找好合作伙伴,找对合作项目,增强企业的参与动力。
三是提升“链式经济”现代化水平。中俄都面临“链式经济”现代化水平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中低端的困境,因此有必要着力推进“链式经济”向高附加值延伸,强化两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升级。
2013年经合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特别指出,俄罗斯具备拓展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巨大潜能,包括通过进一步扩大进入世界市场和投资的力度、提升生产效率、采用创新工艺、发展人力资源等路径,并在金融服务、航空运输、农业和IT技术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中俄可以将上述领域作为提升“链式经济”现代化水平的先行先试领域。
四是畅通中俄之间的经济循环。从当前中俄经贸合作水平来看,导致两国经济存在循环不畅的堵点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供给有待提升,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度有待提高等。因此,基于全球“链式经济”的最新变化(如近期签署的RCEP,中国提出的“双循环”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推进与欧亚经济联盟的高质量对接合作)和未来趋势(俄权威机构预测十年后可能出现2.0版全球化),中俄可以通过切实转变经济合作模式和打造面向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着力疏通两国经济畅通的赌点,为迎接新一轮全球化做好准备。
注释:
1.TiVA即经合组织/世贸组织增加值贸易数据库,专门用于测算参与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2016年最新版的数据库收入64个经济体,涵盖34种产业。由于TiVA数据发布的间隔期为5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全球价值链变化态势的及时评估,如无法评估西方制裁后俄罗斯参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变化情况。
2. WIOD即国家间投入产出数据库,收录包括俄罗斯在内43国的1995年以来相关数据,涵盖53个产业部门和56种商品组合;WIOD数据发布的间隔期是2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