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防疫现状(上海社区防疫的七个短板)(1)

(▲2022年4月10日清晨04:49,网名“Dr-Albert”自称为江苏援沪核酸采样队队员,依据亲历发帖,客观描述上海抗疫诸多乱象后,批评“到了上海才明白,有今天的失控不难理解了”,“上海需要各方的支援,但是在此之前,上海需要自救”。图片水印和文末标记显示来源为新浪微博,笔者核查“Dr-Albert的微博”,显示“400 Bad Request”;搜索引擎显示身份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个性签名“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与图片帖文昵称下的文字一致。综合判断此帖大概率是医务人员亲历后文字。图片来源:疑似新浪微博)

文|沈诤

摘要:志愿者未有效发动;核酸检测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志愿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居家隔离知易行难;正能量宣传导致居民攀比;物资短缺安全感缺失;紧急状态不能扁平化决策。

居民素质

疫情中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4月6日,居委会工作人员就向笔者讲述了一个。

4月5日,小区一位60余岁志愿者不幸阳性感染,需转运隔离,老阿姨过意不去,感觉给居委会和社区添了麻烦。其实不需要抱歉,没有人愿意得病受罪,接受免费隔离和治疗。工作人员特意戴了三副手套,准备送她上车时,拎她的随行物品,老阿姨坚决不同意,叮嘱工作人员不要碰她和她的物品,走在她后面,因为风是向前吹的,走在后面更安全。到这地步了,还细致考虑他人的安全,尽量不麻烦他人。上车后两人挥手告别,工作人员流泪了。

但在同一个小区,有些居民未必有高素质,未必会理解配合居委会和志愿者的辛勤工作。这很正常,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有的住在一楼的阳性病例待转运,虽然防疫规定要求“足不出户”,仍在阳台(一楼阳台与公共过道相邻相通)走来走去,劝不动。

多人次在小区走动抽烟,甚至核酸检测排队还抽烟,当然没有戴口罩。

小区因有多例确诊而封控,4月6日刚做了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当晚数人就在室外放音乐跳广场舞,被保安劝回家。

有的刚做完核酸,就在后面排队邻居旁一口痰吐地上,志愿者提醒,还辩解“痰来了没办法”。

有的将用过的抗原检测废弃物,顺手丢在路边,正好还是小区全员核酸检测习惯性排队线路,垃圾桶就在三米外。

有的对志愿者顾虑甚至流露出嫌弃,要求志愿者与他不接触,其实志愿者只做引导手势,不会主动接触。

有的老年人不会在健康云上登记产生二维码,需要志愿者帮忙,却不让志愿者碰其手机,自己戴老花眼镜边听边操作,又不熟悉手机界面,耽误时间较长,影响到志愿者为其他需要的居民服务。

多次核酸检测,大部分人熟悉流程,会配合提前在健康云登记。但有一些人不提前登记,排队时仍然笃悠悠,志愿者反复提醒还说“来得及”,等到离检测入口仅20米左右才着急登录。因为全市全员检测,健康云有时卡,不一定每次及时产生二维码,就做不了检测,既拖延排队时长,聚集在入口处也容易产生风险。

有50多岁的人拿着自己的手机,却声称从来不用微信、支付宝,在志愿者为其80多岁母亲健康云登记后,很诡异地要求志愿者用其母的手机,为他现场登记健康云。

人间万象,其他社区也会碰到奇葩之事。4月4日,宝山区泗塘新村一居民就拒绝下楼配合做核酸,居委会和志愿者多次上门劝说无效,还向民警吐口水、拿脸盆泼水,被依法行政处罚。

有的居民也作。2021年初黄浦区转移隔离时允许带宠物,网上纷纷称赞,这是资源充裕时的政策。如今上海焦头烂额,人都没有地方转移,哪有地方安排宠物,有的人仍然以上海封控“有温度”为由,要求志愿者帮忙遛狗,要求集中隔离时带狗。

有的居民订购冰淇琳、咖啡、下午茶、啤酒、奶茶、大桶饮用水等,只顾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考虑疫情时志愿者的工作量。最后相关负责人有担当,决定这类非生活必需品一概拒送,有投诉他负责。笔者接手组织志愿者当天,也坦率在社区微信大群宣布,社区封控期间非生活必需品一概不送,并说明原由。

社区短板

志愿者未有效发动。封控人员太多,非战斗减员厉害。上海疫情猛,有些人依然冒着危险出来做志愿者,但有些符合条件的年轻人有顾虑,即使报了名也不愿出来。

有的小区志愿者每次都是老面孔,而且以中老年为主,不能轮换降低风险,更谈不上细化分工,其中主要是以往的平安志愿者,政府有些补贴。60岁以上的平安志愿者,并不适合做抗疫志愿者,抗疫不能只靠热情,非常专业且有一定风险。深圳志愿者组织发达,积极性高涨,社会能量很大,良性循环已成形,最有希望塑造未来中国的公民社会,明显超过上海。

核酸检测存在交叉感染风险。有些小区居民排队防护措施不严,口罩未及时戴或未戴好,聊天、抽烟、打电话,间隔距离太近,检测后不按闭环线路回家,需要志愿者反复提醒。菜市场聚集抢购囤菜、核酸检测聚集未做好防护,都是高风险行为,也加剧上海疫情扩散。

核酸检测后的医疗废弃物,此前由医疗机构上门收集后处理。如今量太大,改由街道自行处理。虽然要求街道设立一个规范的集中点,再把本辖区各个检测点的医疗废弃物驳运到集中点。问题是街道处置不专业,很累很忙,上海阳性太多,这是疫情反弹的重大隐患。

志愿者存在交叉感染风险。事先没有协调好,志愿者等候时间过长,经常等待超过1个小时,或者医务人员未到位,或者检测物资未到位。数十位志愿者聚集聊天,既耽误时间,也不安全。应该优化流程,待医护或物资即将到达时,再通知志愿者走出家门,都在本小区,出来快。

志愿者上岗前需先做抗原检测,但笔者观察,严格按流程规范做的并不多,所以存在假阴性的可能。由此判断,抗原检测发给居民自己做,未必个个配合、规范到位。居委会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在集合点脱防护服消毒不严格、流程不规范,存在重大隐患。一旦其中有阳性,这批社区的抗疫骨干要么“中招”,要么密接、次密接隔离。

居家隔离知易行难。浦东新区疾控中心朱渭萍的录音全网流转,讲真话勇气可嘉可佩,只是她支持居家隔离的观点,笔者有保留。国外“与病毒共存”多,缺乏中国政府的控制力和基层组织的执行力,发达国家住房条件较好,发展中国家直接躺平。

中国目前还是要坚持集中隔离。上海老小区显然不具备居家隔离的硬件,有的厨卫共用、通风不佳、邻家空气流通,家人、本楼、邻楼交叉感染的风险太高。笔者值勤时,三轮逐家敲门通知核酸检测,对此有观察。居家隔离期间,本楼、社区居民不排除激烈反应,这波疫情阳性未及时转运已经测试。何况谁也不能保证居家隔离人员个个高素质,全家都“足不出户”,以Omicron毒株的强传染性,一旦有阳性病例在小区溜达一圈,人人自危。

正能量宣传导致居民攀比。官媒过度宣传“岁月静好”、“一切尽在掌握”、“有温度又感人”,过度宣传提供免费物资、“大白”送货上门,给居委造成额外的压力和委屈,需要额外的精力去做解释工作。

有的居民理直气壮打电话给居委,说牛奶喝完了,为什么某某区发牛奶,你们不发?似乎是居委欠着他牛奶。另一社区居民经常向居委和街道抱怨:新闻上讲什么什么,为什么你们没有。

物资短缺安全感缺失。重点、焦点、难点、痛点主要是食品。既然政府封城,尤其是前期决策失误造成封城,从伦理上需要负责市民最低生活保障,不能要求吃得好,但2500万人有得吃不过份,尽管任务艰巨。原计划封控到4月5日,很多家庭、工地、企业按此储备食品,但5日后何时解封很难预测,没有食品,大家心里恐慌。

一位朋友父母身体不太好,不知道什么时候封控结束,不知道现有物资什么时候耗尽,每天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使用多个APP,为家里和父亲留守公司的六人抢购生活物资,抢不到一天焦虑,偶尔抢到一单一天舒畅。

官方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全市的生活物资供应总体充足”,官媒在浦东报道“小区物资供应充足 居民‘安全感’满满”,遭网民炮轰。“最后100米”没有打通,仓库、异地的食品再丰富,进不了千家万户也是白搭。4月10日左右,上海全市应再次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一次免费的蔬肉配送。

紧急状态不能扁平化决策。上海实质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类似于战时状态。最好市级层面清晰决定、全权负责,更高效更有强制力,基层只负责执行,避免政策多门,相互扯皮。

3月12日,山东省明确,“每个发生疫情的市均由一名副省长挂帅,提级指挥。”3月19日,孙春兰在全国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疫情较重地区要提级管控、尽锐出战。”上海16个区疫情蔓延看不到拐点,与吉林省同为全国此轮最严重的疫区。养将千日,用将一时。应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各包一区,立下军令状,尽快控制疫情,如果上海不能迅速决定,中央可以直接指令上海在职省部级干部包区抗疫,谁干不好问责谁。

(本文为《上海社区防疫的困难与短板》第2、3节,第1节“基层困难”已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