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很多艺术家,都拥有非常坎坷的身世或人生经历,也许正是这些坎坷,成为了他们的灵感源泉,让他们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并成为永恒经典的艺术作品。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重要的不是有多么精妙的技巧,而是蕴含了能够引起人类共鸣的情感。比如我国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够快速风靡全国,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其中流露出的辛酸痛苦的情绪让人们大受感染。这首曲子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享誉古今中外,国际知名度不亚于贝多芬的经典作品。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1)

这首经典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经历和情绪,之所以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鸣,是因为它奏出了一首时代悲歌,曲中种种辛酸痛苦的情感,映射了作者坎坷的人生,但造就这些坎坷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从道士到浪子,瞎子阿炳究竟经历了什么?

饱受诟病的身世

瞎子阿炳的“瞎”并非天生,他年幼丧母,被寄养在婶娘家中,后被正一派雷尊殿的老道士华清和看中收为徒弟,8岁就成了一个小道士。虽然两人是名义上的师徒,但是他们的“父子”关系根本不是什么秘密,阿炳从小就承受着周围的指指点点,因为他是“私生子”。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2)

阿炳的母亲是雷尊殿附近村庄里的寡妇,机缘巧合与华清和道长看对了眼,两人开始暗通款曲。后来寡妇怀孕,被同村人口诛笔伐,但一直坚持没有供出“奸夫”身份。承受着无数的指点谩骂和世俗眼光,寡妇生下了儿子,也就是阿炳。时间不断流逝,但是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从没有消失,在阿炳4岁那一年,寡妇终于难以忍受跳井自杀。

年纪尚小的阿炳被寄养在名义上的婶娘家中,但是他“私生子”的身份人尽皆知,“婶娘”对他也不可能有好脸色,阿炳小小年纪就承受了无数白眼和嘲讽。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寡妇和道士的风流韵事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但寡妇至死没有承认,华清和的名声也就没有被破坏,依然能安安稳稳做雷尊殿当家道士,并在阿炳8岁时借收徒之名将他接到了雷尊殿。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3)

技艺精湛的“小天师”

阿炳成为小道士之后,华清和道长便送他去私塾读书识字,3年之后阿炳留在道观里,跟随华清和道长学习乐器。阿炳学习的乐器不止有二胡,还有笛子、鼓、琵琶等。乐器的练习并非易事,能够奏响和能够奏好是两回事,要演奏出好的音色,需要在技巧上下很大功夫。

阿炳起初吹奏笛子之时,音色虚浮绵软,这是因为腕部力量和丹田气息不足,于是在老道长的指导下,阿炳开始“负重”练笛,练习时在笛子上挂铁圈,甚至后来挂秤砣。练习二胡更需要手稳,这也离不开手臂力量,阿炳的二胡琴弦比普通的琴弦更粗,因此对手臂力量要求更高,阿炳平时会通过一些重活,比如挑水、砍柴来锻炼力量。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4)

刻苦勤奋的锻炼不会白费,阿炳日复一日坚持锻炼力量、练习奏乐,在17岁的时候,他的乐器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经常代表雷尊殿去其他地方进行道教演奏。阿炳年轻的时候双目明朗,相貌端正,再加上游刃有余的演奏,魅力十足,很多人称他为“小天师”。

放纵的后半生

1918年,阿炳25岁,华清和道长因病去世,阿炳继承了雷尊殿,成为了新任当家道士。然而,也许是因为一朝得知了自己的真实身世难以接受,阿炳之后的生活放浪形骸,沉溺于吃喝玩乐,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从一个端正的道士,成为了一个放纵的浪子。这样荒唐的生活对身心健康无益,阿炳很快因为染病失去了光明。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5)

一个放纵的瞎子难当大任,不久之后阿炳就被赶出了雷尊殿,流落街头。阿炳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而且又瞎了双眼,只能以卖艺为生。在他人的牵线撮合之下,阿炳和一位寡妇结成了夫妻。

街头卖艺的潦倒生活并没有打倒阿炳,在这样穷困的生活下,他反而从之前的放纵中清醒了过来。阿炳的一生才过去了30多年,却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在成为“街头艺人”之后,他开始创作。他将情感融入作品之中,比如《听松》,是在经历战乱之后所创,曲调豪迈激昂,倾诉爱国热情。经典之作《二泉映月》,则映射出他坎坷的一生。

阿炳原版《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作者阿炳(6)

结语:

阿炳的坎坷经历是时代造就的悲剧,封建礼教、世俗眼光让他成为了一个不为他人所容的“私生子”,从小遭受各种白眼和嘲讽,唯一愿意对他释放善意的“师父”,却是他根本无法光明正大相认的父亲。阿炳在这样的经历下,曾经误入歧途,幸而迷途知返,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向光明,就有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