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赵括真的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之材嘛)(1)

说起赵括,我们自然只会想到的是那个成语的主人公 “纸上谈兵”

与大秦长平一战,被白起吊打,最后战死在乱军之中,而四十万赵军被白起坑杀,造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一起惨案!

对了,战国时期没有纸,纸上谈兵这个完全是活活的给赵括炫富呀!

好了,我们先看看赵括小时候的经历吧

赵括是赵国著名将领马扶君赵奢之子,属于典型的名将之后,而年少时期的赵括曾随父亲攻伐大齐,就是那次配合燕国将领乐毅的那次,奉命攻击齐国麦丘城,赵王给限期为一个月。

但那次齐国军民上下一心,一时间,赵军只能围城,确无法攻破,赵奢十分为难,眼见限期将近确无可奈何,这时候赵括站了出来。

他只要求将战俘交给他处理便好,以前赵奢都是拷问无果之后便直接杀掉,赵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先是好言相劝,然后是唠家常,在唠家常的过程中,就已经很轻松的将城中的大概弄清楚了,知道齐军被围后,城中已无太多存粮,百姓早已经没什么吃的了,剩下的粮食也仅够军队食用几天的了。

于是这时候赵括果断决定,放这些战俘回城,而且还每人送二小袋粮食,此一招极大的瓦解了齐国军心,以致于不断有人出城投降。

这时候,赵括直接放大招,用攻城车往城里打粮食,齐国百姓一时间欢呼雀跃,但齐国守将这时候出了一个烂招,按理说,赵国打粮食,就让他们打好了,结果齐国守将不但把这些粮食全部收了回来,更可恨的是又把这些粮食给扔出了城外!意思很明显:“我们齐国军民是有骨气的,怎么可能吃你们赵国的粮食,宁可饿死战死!”

你说你骨气强,有节操也就罢了,你还要求百姓如此,本来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这到口的粮食竟然还给扔了出去,这下子百姓不干了,连军队也不干了,已经饿着肚子了,这些粮食你完全可以收上来给我们吃呀,结果你还给扔了!

于是,一些士兵直接发动暴乱,杀了齐国守将,开大门,投降了赵国。

而因为此战,赵奢被封为马扶君,赵括那时候年龄还小,所以没有什么太多的封赏,但名声确传遍整个赵国,可谓年少得志。

好了,那再说回长平之战,这也是赵括第一次带领几乎整个赵国的兵力与秦国大战,当然,也是他最后一次。

长平之战的背景就不多说,总之双方重兵都已经集结在长平这个地区了。

长平之战先期将军是赵国最有名的将领廉颇了,负荆请罪的男主角之一呀,开始他的任务很明确,与秦军正面对抗,打败秦军。

可不知道是廉颇实力就是如此还是因为什么,总之,一开战,就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损失了不少赵国将领和军人,当然,秦军那时候极其勇猛,必竟敌人的人头在他们眼里就是黄金呀,一个人头拿回国,直接就从平民变成公务员了,这种巨大的诱惑力是无法抵抗的,赵军节节败退,那时候,与廉颇对线的可不是什么白起,是秦国将军王龁,白起这时候还是觉得没什么必要参加吧。

最后廉颇选取了坚守阵地不出,无论秦军如何辱骂,就是不出战,于是双方打起了消耗战。

实际上这时候对于秦赵两国来说,拼国力的时候到了,秦军60万,赵军50万,基本上都是举国之兵了,赵国还有部分兵力是防御匈奴的。秦军也有部分兵力防着魏国等,当然,对于秦国来说,那些国家早已经无力与秦国对抗了,也不太担心他们找事。所以,基本上国之重心都集中在这场大战上。

赵王也是心急得不得了,如此这般,赵国是真吃不消呀,这样再打下去,赵国好不容易积攒的那些家底都要打光了。双方都渴求一场速战速决的战争!

那么,此时廉颇已经多次接到赵王要求速战速决的旨意,当然,廉颇老资格,他觉得,出去打也打不赢,最少现在这样,双方还可以相持,所以干脆就来个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

那么,谁能上长平接替廉颇呢?赵国可不是没人,赵国那时候可是名将云集,而且都是史诗级的名将。

首先是李牧,百战名将,个人能力绝对不在白起之下,自然是最好人选,但没办法,偏偏那时候匈奴还闹得很凶,他走不开。

然后是田单,齐国过来的田单,就是那个在齐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以一已之力挽救了整个齐国的那位。可惜,此时投赵国的时候,来得时间还不久,赵王若将举国之兵交与此人,看来还是不够放心。

还有乐毅,想想也是讽刺,田单和乐毅竟然一朝为臣了,当初乐毅何等风光,率领燕国伐齐,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差点就灭了齐国。若不是后来田单力挽狂澜拯救了齐国,乐毅就在那时候完成了一个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壮举。但长平之战时,乐毅一直拖病,也不知道是真有病,还是害怕与秦国争锋!

再加上堪比后代萧何的赵胜,以及前线的廉颇等人,赵国那时候真是人才济济,为什么最后赵王偏偏选了赵括呢?

当然,历史书上说,因为秦国实施了反间计,假装说秦国怕赵括。于是赵王中计

事实真会是这样?

反正我觉得这个不太可信,第一,赵括这时候虽然在赵国军队中有点名望,但因为是名将之后,此时赵奢已死,赵括继续了父亲的爵位。但这样一个没什么太多实战经验的年轻人,秦国说怕他,虽然不合情理。都没打过,何来怕之说,别忘了,秦国那边都是百战之将,一个王龁都把廉颇打得节节败退了,更何况白起还没出来呢。怕一个在他们看来乳臭未干的小子,有这种可能性嘛?第二,赵王又不是傻子,赵国名将众多,秦国说不怕廉颇,不怕李牧,乐毅等人,确偏偏说一个最没有名气的年轻小将,这也不符合常理呀!

相反,赵国那边倒是让赵括出战的呼声特别高,一,名将之后,年少时展现出那种非凡的军事才华。二,年轻,有锐气,敢拼敢闯,这时候赵王也受不了廉颇在前线的消耗,也想让这样一个年轻将领迅速结束战斗。

于是赵括成了赵王心中第一人选,赵括也自然欣然领命,想必他也是心中有一大抱负吧!

可现实是残酷的,赵括毛小子的性格在他母亲眼里看来,是致命的弱点,她一再劝阻赵括不要接受王命,赵括自然不会同意,随后,赵母又跑到赵王那求收回王命,赵王也很奇怪,换别人都得千恩万谢,怎么赵母竟然还反对,他当然是不会同意了,一老妇人罢了,随后,赵母又请求,一但赵括失败,赵王请不要祸及赵家。这个赵王同意了。这里,能看出赵母的英明,此一举,让赵家免受灭门之灾。

好了,赵括上长平接替了廉颇,廉颇心有不满,但必竟他一直避战,又有王命,也无话可说。

那么,赵括在长平的表现又是如何呢?

首先,赵括主动出战,一直连胜的秦军竟然被赵括打得节节后退,赵括在阵形和兵法上的运用十分得当,秦军虽然勇猛,但确无法抵抗,赵括很快就收复了很多失地。

这时候,秦国朝廷也是上下震动,他们都没想到大将王龁竟然会被一个毛小子连连打败,这时候秦相国范雎跟秦王说,除了白起,恐怕无人能对抗赵括了(这里就是对赵括一个极大的肯定,赵括确实后来是输了,但也真得看看对手是谁呀,勇猛无敌的秦国军士,还有战国无双的战国战神呀)。

此时的秦王就是大家熟知的芈月传里那个芈月的儿子,在范雎到来后,帮助他消除了魏冉和太后的势力,所以,范相国说什么,他是很听的。

白起的任命是十分隐蔽的,而且当时是下了军令,不管是谁,如果把白起前线为将的消息透露出去,格杀勿论。

也就是说,赵括也根本没想到白起会来到前线,当然,有书籍说,赵括猜到白起会来,因为之前赵母就曾经对他说过,你若上前线,秦国无人能与你对抗,必派白起与你对线,到时候,你肯定对不过白起。(若是真的,真是服了这个赵母了,她不是穿越过去的吧!)

好了,白起到了前线之后,长平之战的高潮到来了!

当时情形:白起在西,赵括在东。白起身后是沁水,河宽水深,水流湍急,赵括身后是丹水,河面也很宽,但水很浅,可涉水而过。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为秦军所控制,北面是太行山脉,上面有几处关隘,秦赵各自控制几个。整个战场就在这样一个盆地中。

赵括为决战做了充分准备:他先是命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赵军出击,控制沁水,然后挥师向东,与主力一起夹击白起。赵括又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保护皮牢赵军,并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做好安排之后,赵括才率主力出击。

决战开始,赵括大举进攻,白起军撤退到沁水东岸,背水死守。然而,此时赵国的皮牢、晋阳两军却都被秦军挡住,没有完成赵括事先的安排,对白起的夹击没有形成。于是赵括军屡次冲阵都无功而返,两军难分高下。赵括见夹击态势没有形成,就想退回长平,但白起军死缠烂打,毫不放松。就在两军难分胜败的关键时刻,赵军的粮食先耗尽了。赵括只好丢车保帅,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回大本营长平。然而眼看就到了长平,前方忽然出现一支秦军。这是秦国援军,穿插至赵军身后,截住了赵军的去路。此时白起已经追了上来,赵括反而被白起夹击了。此时赵括只有涉丹水东撤,然而就在赵括刚到丹水河边时,意外发生了:丹水突然间变深了,无法徒步涉水而过。原来,秦军另有一军挖渠引来了黄河水,一下子提高了丹水的水位。就这样,赵括陷入重围。

此时战场形势演变成了冲与堵的矛盾,赵括军拼命地要把秦军包围圈冲破一个缺口,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也拼命向赵括靠拢,各路秦军则拼命阻击,另有秦军威胁邯郸,令后方赵军不敢来救。秦军的劣势在于,一点被破,满盘皆输;而赵军的劣势则是粮草断绝。

这时候赵括的小鬼主意又出来了,他从军中找了一个与自已长相很接近的男人,让他穿上将军服装,带领一支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发现,给射杀,并误认为已经杀了赵括。于是便开始派人游说,去招降赵军。

赵括干脆将计就将,于是命部队诈降,这样,可趁秦军不备,突然发动攻击。如若成形,必然扭转整个战局,甚至改变整个历史。但这又是一招险棋,因为一旦被识破,所以赵军都暴露在秦军的火力之下,只能任人宰割!

可惜,若是别的秦将,志得意满,俘获了近40万赵军,自然松懈,但白起确时刻提防,他很快就看出了赵军是诈降,因为赵军虽然投降,但明显军纪严明,而且队列不散,十分的整齐,这点为白起识破,于是命秦军开始包抄,直接KO掉整支赵军。

赵括看出计谋败露,于是长叹一声,上马冲向白起阵营,十分的壮烈,他所带领的最精锐的部队,还没有冲到白起面前,就已经被全部射杀,此时,赵括已死,赵军又已经被秦军包围,无奈,假降变成了真降!

而白起,这个手上有百万条人命的杀神,一次性的坑杀了这四十万赵军,看起来虽然残忍,但想一想,秦赵此战双方消耗巨大,这四十万人留着就是四十万张嘴,得吃东西,放回赵国,休整一下又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只有杀掉,才能达到弱化赵国的目的。

赵括战死,四十万军队全军覆灭的消息传回赵国后,赵王本想杀掉赵括全家,但想想,当初对赵母的承诺,便也做罢,说话还是算话的。没有任何处罚。而赵括一家,也改头换姓,连赵姓都不要了,而取了马扶君的马姓。在这之前,中原大地是没有姓马的。

回首整个长平之战,我们先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可以看出,战争打到最后,赵军仍有四十多万人,这是非常难得的。只是粮草断绝,无法为继,而赵括出战的时候,又过早的被狙击手射杀,导致赵军投降。可以看出,赵括治军非常厉害,首先,他在的时候,赵军哪怕杀老弱病残而食都没有内乱,而赵括一死,赵军就没有任何战意了,可见,赵括在军队中的威望之高,核心之重。

而对于白起来说,长平一战显成为滑铁卢,白起对秦王说,赵括真名将,秦军虽胜,但伤亡过半,这是秦国前所未有之事。

那么,我们可以算一下,秦国战死重伤将近30万众,这可是在赵括还有40万大军的时候完成的呀,也就是说,如果从投降前来看双方的战损比,赵括军队元气基本无伤,而秦国确已经大伤。但秦军确多路配合,而赵括派出去的部队确没有完成指定任务。这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

白起因为没有能找到赵括的尸首而痛哭,但确找到了赵括的盔甲和佩剑,于是好好的收藏了起来,可见,战神白起对于赵括的尊重和惺惺相惜。

秦王也说,长平一战,秦国就是惨胜,而唯一可以称为胜利的地方,就是武安君活,而赵括死。这才是秦国的胜利。

赵括此战虽然全军覆灭,但将秦国彻底打残,随后秦国进攻赵国被打败,这可以说是赵括前期奠定的极好的基础。

终结此战来说,赵括无论是用兵还是个人能力来说,都已经做到很好了,缺点就是实战经验太少,战场上战局变化太快,变幻莫测,这点上,比起老练的白起,他体现出了根本的差距,他想的计策都很好,但对手是白起,凡事都想前了他一步,但是就算是换别人,也不太可能打出这样的结果出来。赵括一没有强大的后援支持,赵国国力与秦国差距巨大。兵力上不如秦国,粮草上又没有秦国那样有几路大军做保障。最后也是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能将秦军打残。当然,四十万大军如果最后没有投降,赵括是最后战死的话,恐怕会给秦国以最致命的打击,可惜,没有如果!、

赵括生于名将之家,成名于少年,拜将于长平,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被战神击落。可惜,可叹,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确让赵括蒙受了几千年的冤情!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