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熊

古装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在太监或者大臣宣读圣旨时,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即使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八个字具体啥意思,隐约还是能感受到这是皇权的象征。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1)

影视剧中传达圣旨

只是这样的剧看多了,我们也开始有了个惯性思维——每一道圣旨前面都会冠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统一的格式。(其实这八个字真正的断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恐怕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是四字断句。)

那么,古代圣旨都是这个开头语吗?

当然不是。对此不仅历朝历代都有出入,且这八个字是大有来头。

圣旨的演变

圣旨:顾名思义就是皇帝下达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圣旨”二字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蔡文姬的父亲)的《陈政事七要疏》里:

《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

而实际上,用来传达帝王旨意的文书远远早于东汉末年。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2)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由此可见,“圣旨”的雏形在夏商周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此时的文书并没有规范可讲。

秦统一天下后,“圣旨”才开始有了相应的标准。

秦朝废除《尚书》中以前的称呼,改为“制书”“诏书”,其中“制书”多是长期性的法令,“诏书”是具有时效性的命令,这两个称呼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3)

清朝制书

各朝代圣旨都是怎样开头的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用做开头,是从明朝开始,由明太祖朱元璋首创。

电视剧里秦始皇汉武帝身边的太监抖开圣旨,大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不是特别喜感?

真实的历史下,其他朝代圣旨都是怎样开头的呢?

秦汉:皇帝颁布命令时有特殊的称呼,分为“制”,“诏”,“诰”,但是秦汉的圣旨开头究竟是哪些暂时没有得到确切的考证。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4)

西汉时期诏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中开始出现了“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

隋唐时期:德宗继位时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八个字,表示自己是受命于昊天上帝的正统帝王。

宋朝:大部分皇帝的圣旨开头为“朕绍膺骏命”或者“朕膺昊天之之眷命”

门下省有“封驳”(否决)圣旨的权力。

宋臣·胡致堂:“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分为两省,而尚书守成,颁之有司。”

明朝:实际上,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也是参考的唐宋圣旨开头,后来才改成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并逐渐流传下来,成为固定格式。

从圣旨看皇帝

我大中华一直都重视以文治国,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重视国家文书的写作,尤其是圣旨,那是皇家的威严和面子问题,大都是由著名文学家起草,并经几番修订才能颁行天下的。很多圣旨都是骈文,措辞非常典雅精美。

“君虚中以求治,实赖股肱之任臣;拜手以陈谟,必恃学力之精。尔毕仲游,学贯经史,才通世务,属文切事,搜罗尽古今之秘,陈善有据,赓歌佐社稷之光。”

瞧瞧,即使也不太明白这是啥意思,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但是每个字都透露着文化啊!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5)

唐昭陵“封临川公主诏”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在马背上长大的元朝。

元朝对文人有偏见,皇帝们自己也没啥文化,圣旨都是很粗俗,比如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下的一个禁止普通民众制造使用与皇帝同等式样帽子的圣旨:

“今后这皮帽样子休做与人者,与人呵,你死也。如今街下休做者,做的人,带的人交扎撒里如去者(按法律治罪)。”

整个元朝的文化都很没落,教育跟不上,一直影响到出生于元朝的朱元璋。

原来圣旨是这样用的(为什么古代圣旨都是)(6)

元朝圣旨金牌

朱元璋草根出身,当上皇帝之后也沿袭了元朝的一贯风格,像是跟臣子们唠家常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

不过相比后来的一位“皇帝”,前面的“家常风”圣旨显得有气质多了。

大西皇帝张献忠下过的一篇诏书让人哭笑不得:

《明季南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屄!钦哉。”

总结

纵观历史,从圣旨的格式到圣旨的措辞,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朝的一个状态,无论哪种形式的开头,都和皇权的集中度密不可分。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看起来是简单的八个字,实际上却是为了掩人耳目,再三强调和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受命于天”,这也是清朝延续明朝这种称呼的根本原因。

图片来自网络|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