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书本,包容下丰厚的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联缀起多彩的时代长卷。春风化雨,从这里开始,阅读一纸风行,书香满城。”
和孩子去新华书店买绘本,看到众多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挑书,脑海里不由自主的就冒出了《山东画报》中的这一段话。“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我自幼喜欢读书,喜欢在神秘的文字之间探寻未知世界的秘密。
大约是小学三年级吧,去一个亲戚家玩耍,在堂屋角落里找到两本小人书连环画《白发魔女传》《敌后武工队》。亲戚家大表叔已当兵,家里没有上学的小孩子,又见我读的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临走的时候就送给了我。回到家,我把它放到枕头底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其中的文字几乎都能倒背下来。小学五年级开始,到从事“压面条”生意的邻居家借来《故事会》《民间故事》《聊斋志异》读,他家为了包装面条,托关系从学校、机关单位淘到了许多的杂志和报纸,都是八成新的那种。升初中后,父母却怕耽误学习成绩,不再支持我借阅课外书。初四那一年,为了提高阅读水平,间接提高语文作文成绩,学校图书室破例对我们应届毕业生开放,每周读一本书,周一交一篇读书笔记。
也是在那一年,我才知道当代除了课文中提及的鲁迅、朱自清、老舍、冰心外,能写出好散文的作家还有很多:毕淑敏、龙应台、余秋雨、沈从文等等。中考之前,老天和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重感冒住进了医院治疗。中考过后,父母和老师问我是否继续复读,我选择了放弃。最终,我走进了滨州职业学院的大门。中专的课业很松,图书馆便成了我的第二个学习教室。小说、杂志、报纸很是丰富,可以带走借阅,也可以在那里坐着看。阅览室墙上其中的一段话,至今深深的影响着我“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二零零三年,我走出校门,开始工作。车间一线的工作很苦,重复化的模式化作业很枯燥,我不愿意成为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人”,于是我选择了成人高考。
纯粹的读书学习很累,特别是自学。为了调剂一下,我又从朋友那里借了几本小说来读。后来因种种原因吧,只考出了几门公共课,就把其他的专业书籍束之高阁了。平淡的日子,因读书而变得丰富多彩。《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许多描写农村物事的书,“白嘉轩”“孙少平”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勾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鼓励我坚强的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考验和磨练。《读者文摘》《十月》《收获》等杂志,被我一本本地买回了家,床头的藏书日益丰富。我认为读书,就是去阅读别人的灵魂。阅读不同作者的书,就好比与不同的人去对话、交流。特别是去读一些领袖精英、社会名家的书,往往会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读书,不是单纯的去阅读纸张上的文字,而是发现自己的内心,放飞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最后把文字的温度嵌进灵与肉,与自身相结合,让自己得到提高和升华,不断地改变自己。
读的书多了,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厚,慢慢就有了自己写稿、投稿的想法。努力总有收获,慢慢的一个个小“豆腐块”,跃上了报刊,变成了铅字。自信心也慢慢地树立起来了。中上一篇稿子,高兴一星期,这绝不是夸张。文学稿、新闻稿,不同的尝试,收获不同的喜悦。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在我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个有头有尾有灵魂的故事,变成了一幅幅有花有草有生命的风景画。
二零一三年,因工作调动需要关注的事开始多起来,八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往往安排得满满的,但只要时间允许,我还是喜欢拿笔操练一把。每日晚饭后读书一小时,成为了我的一种休闲方式。时事新闻、名家力作、童话寓言、文摘杂志、幽默笑话……身边有啥书,我就看啥书,有时从书店买,有时去朋友处借。我读书的要求不高,有好句子必定要记下来,每个月至少要阅读一本书,每一本书至少要记住其中的一句经典或哲理。可以说,我们很多人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长年阅读的潜移默化之功。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很多家庭的夙愿。已为人父母的我们,除了每天努力的工作,更希望自己的儿女学业有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将来为自己带来一份荣耀。于是,下班后陪孩子做作业,成为了许多人的另一份“工作”。可是,如果你碰到自己都不会的问题,又怎么去辅导孩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多学习,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科学、文学、历史、宗教等等所有的区域都要涉猎,争取不要让孩子“问倒”我们。当下“亲子阅读”正流行,在他们做完作业后,与他们一起读一段他喜欢的小故事,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我读书,我快乐”。谨以此文敬献大家,愿与大家共勉。
作者简介:王冬良,80后,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偶有文章发表。2020、2022获滨州日报社大平原(双年度)文学创作奖。
壹点号 糖业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