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几乎成了妇孺皆知的熟语,意思也很清楚:要射倒一个人先要射他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意思是做事首先要抓住关键,解决主要问题。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颇具暴力色彩和兵法谋略的句子是不是出自兵书?
名句广为流传,以致出处不被知晓: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两联:
四句以排比句式,提出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强调队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射人要先射马,擒贼要先擒王,旨在强调对敌斗争要有方略,智勇并用。
后两联:
笔锋陡转,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
原来,前面富有力度、富有气势的作战谋略只是作为衬托,后两联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为制敌而“射马”,迫不得已的“杀伤”,拥有强兵,擒贼擒王,都应以“制侵陵”稳边疆为目的,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
其实,这个名句跟兵书无关,和武士也无关,倒是和一个文弱诗人杜甫有关——
公元755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不料吐蕃部队损失惨重,杜甫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前出塞”,表达了自己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是安边良策。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联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铺开,谈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两联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表达“止戈为武”本旨。
此诗一直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获得好评,但由于“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太过有名,其光环暗淡了原诗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