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比较难学,他们在试卷上看见文言文就发怵,有时根本不看文本就开始直接蒙答案,蒙当然是蒙不对的,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1)

有一句文言文是“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奸人遂指为阿党”,如何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呢?

一个学生写道:于是正面论证来证明自己无罪,君子坐在一起反驳他,小人立刻称为了党员。不看原文就知道这样翻译不对。首先,局部逻辑不通,小人不会马上成为党员,君子也不会,而且“党员”之说不成立;其次,整句话不通顺。

现在试卷上的文言文语段或者文章一般是写人记事类的,开头一般会交代人物姓甚名谁。这句话中的“正伦”和“君集”都是人名,原文的大意是: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两个人被魏征举荐,后来魏征过世了,他们两个都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魏征的家人也受到了连累。这句话应该翻译为:等到杜正伦因为犯法被罢黜,侯君集犯谋逆罪被杀后,有小人就说魏征曾经结党营私。这样读起来就顺畅合理多了。究其原因,学生没有结合语境翻译,或者说没有理解全文的大意。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2)

《桃花源记》是初中的一篇文言文,此文是要求全文背诵默写和翻译的,平时考试和中考都有可能考到它,高考的名句名篇默写也会考到这篇,所以学生一般能翻译其中的每一个句子,像上图中的两个学生都写得不错,都知道“无论”是“不用说,更不用说”的意思,但面对课外文段《苛政猛于虎》中很简单的一句“今吾子又死焉”时,他们却犯难了。“如今老子又死了”明显讲不通,“今天我的学生又走了一个”根本不符合原文。老师都看懵了:这“老子”怎么来的?

其实这里的“焉”相当于“于之”,翻译成“在这里”,全句意思为“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老虎口中”。学生应该不知道“焉”除了可做语气助词,还可以做兼词。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3)

“用手和脚走了九万里的路,终于走到了,可是命没了”,也不合情理。

一个学生说自己在大学古代汉语考试中把“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一句翻译成了“我折箭继续驾车,坐在左轮子上的朱殷被吓得不敢说身体不适”,然后被同学笑了整整一学期。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4)

确实,翻译文言文很容易闹笑话。其实大家都知道,文言文翻译讲究三个字: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指译文既要符合原文的大意,也要将每一个字落实到位;“达”,就是表意明白,逻辑通畅;“雅”,其实就是译文要和古文的风格合拍,比如一般不能使用现代词语“永远的神”“自闭”之类。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5)

文言文不难学,那么初学者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

首先,多读文章。翻来覆去读熟课文直至会背,这样可以培养语感。课内文章数量有限,我们平时在作业或者试卷上遇到课外文章,就可以将它摘录下来,然后经常拿出来读一读。要知道,熟能生巧。

其次,积累字词。文言文知识点看起来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学生学起来似乎有点难,其实初学者可以不必管那么多,除了多读文章,还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平时注意整理遇到的所有“文言词”——比如“去”就是“距离”、“除”有“台阶”之意、“多”有“赞美”的意思等。做到了这两点,不愁学不好文言文。

子硕问于子墨翻译(看了学生翻译的)(6)

再者,可以尝试写一写作文。学了,就可以用,“学以致用”可以巩固所学,也可以培养兴趣,大家可以有意识地偶尔写一写,这对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

有的学生背诵文言文特别快,听说有的小学生能背下整篇《琵琶行》。你觉得文言文背诵起来难吗?学习文言文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