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让别人影响自己的心情怎么办(总是被别人影响心情)(1)

敏感的人,就像拥有阿凡达的触角,总能轻而易举联接上他人情绪的触角,读取对方喜怒哀乐的信号。

同时,不只是感知,还会被对方的情绪所牵动,自己的悲喜不由控制,成为他人情绪的“奴隶”。

一、高敏感的人,都有哪些特征?

如果你有以下感受和特征,那么,你需要把全文读完:

1. 较强的洞察力,轻易感知、察觉到他人的情绪。

高敏感的人仿佛自带“读心术”,即使他人没有刻意表达情绪,也能被“明察秋毫”。尤其是对于不满、抵触、厌烦、痛苦等消极情绪,会敏锐迅速的捕捉到。

2. 如同自带“情绪海绵”,将他人情绪吸收转化成自己的。

如果说,共情能力强的人,是容易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绪,那么,高敏感的人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度转化成为自己的情绪,就如同体内有一个“情绪海绵”,将他人的情绪统统吸和内化。

3. 习惯深思熟虑,深度加工吸取到的信息,并经常过度解读。

在接收到他人情绪信号后,他们会习惯性进行深度思考和联想,并深入反刍到自己的行为和经历中。而且,由于思虑过多,会过度延伸和解读他人的信息,并变得消极、敏感、神经质。

4. 因过度共情,沉浸在情绪的漩涡,不断自我内耗。

别人受了伤,他们不仅感同身受,更仿若置身其中,比对方还有切肤之痛。就连欣赏文艺作品,也会过度共情,深陷其中,比如,看悲剧,会哭得不能自已,甚至一整天都沉浸悲伤。

5. 总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渐渐忽略自己,讨好别人。

由于能敏感察觉他人的悲喜,并非常在意对方的想法和心思,所以会不由自主为他人着想,希望保持对方的正面情绪,以维系自己的正面情绪。这样不自觉就变成了没有底线的老好人,把他人的情绪凌驾于自己的情绪之上。

6. 常常被误解和质疑。

高敏感的人对社交常充满恐惧,因为容易想太多,总是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带给身边人困惑,被他们误解为“过于矫情、戏精、神经质、公主病”。

总是让别人影响自己的心情怎么办(总是被别人影响心情)(2)

二、是什么让你变得高度敏感,跟别人不一样?

高度敏感的人,其实也不想变成“异类”,他们也想对他人的情绪迟钝一些,能更舒服、自洽的生活下去。

但是,他们的情绪的触角似乎从开始就异于常人,总能轻易联接到他人的磁场,通晓对方的情绪起伏。

1.遗传因素。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敏感的人有天生异于常人的人格和特质。

心理学家Elaine Aron博士最早提出了“高敏感人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概念,他们用较长时间的研究发现,HSP者的神经活动与非HSP者不同。

神经科学家 Bianca P. Acevedo 也在研究中发现:“在高度敏感者的大脑中,对于涉及意识、感觉信息整合、同理心和社交关系相关的脑区,活动会更加活跃”。

所以说,一部分高度敏感人群是天生的,甚至是基因决定的,有研究表明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有关。

2.后天习得。

不过,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能过度感知和解读他人的情绪,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尤其是深受原生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l 父母的情感忽视。

幼年时,养育者的态度会对儿童性格、人格的形成都带来莫大影响。

父母的关怀和肯定,会让孩子自信、自爱和对自我关注,反之,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冷漠、忽略,态度喜怒无常,就会让孩子在观察父母情绪的变化中,变得小心翼翼、卑微讨好,

长大以后,他们习惯了这种思考行为模式,通过观察他人情绪,并不断释放自己的善意和好,以获得对方的满意和正向情绪。

l 父母的情感责罚。

有父母喜欢用打压式、批评式教育来督促孩子进步,鞭策他们成才,如果孩子表现稍有差池,就会流露出极大的失望、愤怒,甚至用言语暴力责骂和贬低孩子。

这就造成了孩子在父母情绪不好时,习惯内向归因,认为是自己不够好,才让父母不开心,并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将父母的息怒与自己优秀与否,形成必然关联。

渐渐的,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就会错乱,认为他人的情绪反映,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而且为了维系良好的个人形象,自己也有必要为他人的情绪负责。

l 父母的情绪失控。

如果原生家庭里有一个家暴成性、情绪失控的父亲或母亲,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很可能成为高敏感者。

因为自小在充满暴力、危险环境的家庭长大,父母的情绪就像是一种警笛,他们要时刻关注这个警笛,以防被拉响时,自己受到伤害。

这类似于启动了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用安抚对方的情绪,来获得爱和安全的生存环境。

总是让别人影响自己的心情怎么办(总是被别人影响心情)(3)

三、 如何转化和善待自己的敏感,更自洽的生活下去?

1. 理智区分他人和自己情绪的边界。

高敏感的人,之所以会在过度敏感的觉知中,感到烦恼和不愉快,那是因为他们经常迷失在他人的情绪森林中,混淆了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所以,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区分”和“化边界”。我们需要分辨那种情绪是你的,哪种情绪是别人的,为自己和他人化一个情绪的“楚河分界”。

你可以感同身受,拥有共情和善良,但要清楚,他的悲伤是他的,你可以理解和关怀,但不必跟着忧愁和痛苦。说白了,你不必执着于对方的心情好坏,短暂的被影响没关系,过后请尽快恢复正常。

2. 正确的自我认知,内向关怀自己的情绪。

没有人比“我”更重要,这句话,每天对自己重复三遍!

也许你所做的一切是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带来好心情,让他满意和高兴。

但是换个角度,除了你自己,谁又能主宰你的人生和幸福,没必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也没必因他人的评价而左右自我。

记住:只要自己没有违背原则和本心,那么,我们就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心情。学会了忽略,就能降低外在情绪的刺激,将自我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3. 清楚认知他人情绪的源头。

其实,过度忧思别人的事情,这就是庸人自扰,太把别人当回事,也太把自己当回事。

首先,你要明白,他人的情绪未必都与你有关,他可能只是就事论事的不开心,你却误以为他是受你影响,因你而情绪波动。不要推己度人,他怎么想的你未必全部知道,就算真的感知,也不要自行脑补。

其次,即使真的情绪指向的是你,也只是当时当下的心情而已。我们理智看待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做错,也没有伤害别人,就不要影响自己的情绪,不求尽如人意,只求问心无愧。

4.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要充当他人情绪的承载者。

成年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方不是你的孩子,你没义务,也没必要保护他、呵护他。

就算你拥有过高度敏感的洞察力,能体会到对方的冷暖悲苦,但是别忘了,这是他的人生,而你有你的人生。你能尽己所能的安慰他,却永远不能代替他承受苦难,解决危机,消化情绪。

5.合理利用高敏感的天赋,劣势也可变为优势。

高度敏感在某些时候,也可以算是一种赏赐的天赋,如果能合理利用好,就会体会别人无法感知的快乐。

比如,利用敏感共情的能力,能更好的聆听和鼓励他人,得到更多信任交心的朋友。

或者,发动敏感的神经,运用思维的发散力,成为团队里最有idea,最有创造力的人。

除此之外,我认为,对于负面情绪敏感的人,对于正面情绪同样敏感,他们更容易感知美好,放大快乐,容易感动。

所以,在生活中,多发现和收集身边的正能量,多记录朋友同事的表扬和夸奖,多将愉悦有趣的情绪内化,慢慢的,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好、更积极、更阳光的自己。

看到一句话“我愿意付出珍贵的敏感,那我也值得接受别人的善待”。我希望大家在付出珍贵的敏感时,能被自己、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 · 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 已婚已育,愿意分享我的态度。

总是让别人影响自己的心情怎么办(总是被别人影响心情)(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