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兵马俑,大家都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实际上,兵马俑并非秦始皇专利。帝王甚至贵胄死后,以兵马俑陪葬,算得上正常。就目前而言,除秦始皇兵马俑外,还有汉阳陵兵马俑、杨家湾兵马俑和徐州兵马俑。

如果说秦俑追求的是逼真,那么汉俑追求的就是形意。就因为不是要百分百的真实,所以点到为止,造出了这些很卡哇伊的俑。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

当时,天下初定,百姓太穷,所以不会花那么多财力物力造兵马俑。后来还是多亏了文景之治,恢复生产,老百姓才好起来,汉武帝才有底子连年打匈奴。即使如此,他晚年还是发布了罪己诏,反思自己太过穷兵黩武。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里的兵马俑

兵马俑小了点,碎了一地,而且是隔着玻璃,但是,我们可以看图解。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里的图解很多,很详细,追本溯源的告诉大家俑的来历、分类甚至材料等。由此还延伸了汉兵马俑的步兵俑分类、骑兵俑分类、军阵、兵器、战斗力和制作艺术,甚至连汉代军事兵役制度都说了!!虽然只有一张张简单的图解,但是,仔细看,发现了吗?关于兵马俑的东西,都介绍了啊!而且并不是很难!!更难得的是,看起来蛮有趣!!!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2)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中的秦汉兵马俑对比

另外,展厅中的兵马俑,都有对应的图解,士兵的头盔、铠甲、所使用的矛、戈、戟、铍、剑、弓箭、弩等,全部都有图解,详说了每种兵器的构成,如果你稍微知道点古代军事,还能看到兵器的演变。

举个例子来说,弓箭。汉人传统拉弓射箭的方式,是用右手大拇指扣弦。如果经常拉,大拇指很容易受伤。聪明的人们就在大拇指戴个形如戒指的玉环,叫扳指。早在商朝,就有了扳指(玉韘),后来扳指就成了一种饰品。看清宫剧的朋友肯定知道,皇帝常戴,高兴了还会取下送人。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3)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里的汉代兵马俑

再举个例子,戈和戟和矛的关系。从史前时期到商周时期,戈和矛一直存在,戈从石镰而来,主要通过横击和钩拉攻击敌人。后来,戈头增加直刺,变成了戟,再以后,兵器越来越锐利,刺的效果要好很多,于是出现了雄戟和卜字戟。到隋唐时期,戟已经成为礼仪之器,真正用作战场的是矛。矛是唐代士兵的标配,而很长的矛就叫槊,程知节(程咬金)就是用槊高手,至于尉迟敬德(尉迟恭),不仅擅长躲避长矛,甚至还能反夺敌人长矛。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4)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5)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6)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7)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8)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9)

剑鞘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0)

弓箭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1)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2)

铠甲

有这样的图解,再稍微了解一下历史,还用得着讲解员吗?去看过秦始皇兵马俑的朋友应该也有很多,那里的兵俑有图解吗?没有。所以我想给走心的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点赞!

我最后想说一下兵马俑背后的那个盒子。有本书中说盒子应该是箭袋更合理,但画的却是负羽。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3)

负羽

西汉兵马俑馆(这座汉代兵马俑博物馆)(14)

负羽说明文字

我最初看的时候,也有点不理解,这个盒子太小啊,箭袋应该更长一点,负羽很合理啊,为何说箭袋才合理呢?看到了真正的兵马俑才发现,这个盒子并不小,大家可以看看图,盒子几乎从脖子到腰部了,按照比例,稍短于背部长度,作箭袋完全是可以的。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要亲自去看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