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从文,能让人在喧嚣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的大师

初识沈从文,应该是在初中。父亲单位的小图书角订的有文学杂志,每次周末放假的时候都要先去图书角翻几本杂志带回家,打发闲暇时光。

偶然在一期杂志上看到了《边城》,我自小随父母远游,对老家只有模模糊糊的美好印象,对无法接触到的记忆中家乡天然有一种美化,而这种美好我在《边城》中类似"世外桃源"的茶峒中品味到了。

当然那时候岁数太小,只是感觉读起来很舒服,至于说沈从文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是说不出来的。

再次深入感悟沈从文是在4年前。那时候得了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发病极其突然,甚至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幸好救治及时,并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但是也在家休养了半年的时间,

有一阵子心情极为烦躁,坐在小广场上晒着太阳,看着大爷大妈们在那里遛弯,其中间杂着我这么个年轻人,显得很是尴尬。由于眼睛还没有恢复好,不能长时间用眼,就选择了听有声书,某一天又听到了沈从文的《边城》,男主播那浑厚、抑扬的声音,把我一下子带入了湘西那个神秘、宁静、美好的世外桃源,让心情也变得极为舒畅,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已经随风而去。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对人生,对理想,对现实思索了很多,虽没有得出多么深刻的理论,但对于沈从文"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从那之后几年的人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2020年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极其难忘的春节,这一切都是源于可怕的新型冠状病毒。

空荡荡的城市、封闭的居民小区、严阵以待的社区服务人员、无法开学的"神兽"、肉眼看不到但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

这是1月底到2月底人们每天的生活,心情都随着疫情的发展而起伏着。

每天一睁眼,先咳嗽一下,试试嗓子有没有问题,再摸摸额头,感觉一下有没有发烧,一切都没有问题了,长舒一口气。但随之的心情就被各类新闻从谷底抛到山峰,随之又重重落到谷底,每天极其压抑,有些无法承受。

这种情况下,索性就戒网,用书籍和音乐来放松心灵。沈从文的书自然是首选了。

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1)

(2)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其实沈从文的学历并不高,他在1917年小学毕业之后就随着部队走遍了湘、川、鄂、黔四省之地;1923年离开湘西去北京,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写作生涯;建国后,又开始对历史文物研究工作,人生经历可谓丰富。

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2)

沈从文的表侄,"画坛鬼才"黄永玉曾经这样评价沈从文:

"沈从文是我的表叔,我们都是凤凰人,我这个表叔好像不太像我们今天能够找得到或者理解的人……有的时候觉得他像一个神,一个小学水平的人,写文章也好,研究文物也好,他的记忆力、归纳的力量,这么神,多么了不起。"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散文也是自成一家。

自小离家,历经战乱,这些经历都让沈从文对湘西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情。湘西凤凰那古朴的民风、悠闲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和谐,都让沈从文虽然身在都市,心灵却始终向往回归湘西。

沈从文是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中向人们展示了大量湘西的古老的、神秘的、淳朴的故事,而对于湘西这个展开故事的舞台,在沈从文的散文中大量提及。湘西是他的创作源泉,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引领读者走入湘西这个精神的家园。

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姓文的秘书》《学历史的地方》这三篇散文中,沈从文讲述了小时候湘西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读过之后,不难理解湘西对沈从文人生的重要性,也能明白为什么湘西是沈从文创作的根基。

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原汉商的文化输入、西方传教士的洋货及资本主义文化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封闭、自给自足的蛮夷之地一时产生了各类文化交融、碰撞的独特民风习俗。沈从文自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湘西的家族环境,俨然是一本"小书",让沈从文自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而数年的军旅生活,北上的求学时光,则是那本"大书",让沈从文能够在更宽、更高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3)沈从文散文:心灵与时代的战场

同样是因为湘西这片神秘土地的影响,沈从文也感受到了残酷的战争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下人生的艰难与未卜,对于生命,对于底层人民,有着一种天然的赞美。

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3)

就像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他描写了这样一群人,"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纤夫、矿工、农民,在残酷的现实前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努力,为整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沈从文也善于描写刻画人物,就像是那个年近八十,光着脚蹲在大石头上的老人,虽然已经是满头白发,依然与人讨价还价,对于生活还是那样的执着。而数钱时候一五一十的认真劲,又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看到这般芸芸众生,仿佛就看到了家族老一辈的身影,尽管身背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活处境艰难,但是却依然乐观,展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为几个子女都盖了房子,让孩子成家立业;让孩子走出农村,过上相对好一些的生活。这种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华民族的美好人性的展示,淳厚乐观的朴素价值观,在沈从文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虽然这种朴素、美好的人性值得赞美,但是放在历史进程中,就显得有些落后于安于现状了。

当沈从文离开湘西闯出一片天地以后,他再回头看生育自己的这片土地,发现这里还是处于封闭中,在时光中似乎停滞了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使得沈从文在思念故乡的美好同时,又带有一丝为故乡发展缓慢的痛苦。

在《老伴》中,沈从文用十七年的跨度,用一个很平淡的故事,讲述了这片时光中停滞的土地。沈万林和他女儿的身上,一遍遍地重复着前人们的生活,一点看不出新时代、新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恰似那一潭死水。沈从文在文中感慨道:"过去的,有谁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到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的一切。"

沈从文对湘西现状及未来的思考,让他笔耕不辍,书写这片土地上的美好,展望光明的未来。

(4)秀恩爱这件事情,还是沈从文大师干得漂亮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4)

这是沈从文对爱人张兆和所说的情话。秀恩爱这件事情,还是沈从文大师干得漂亮。

在《由达园致张兆和》这篇散文中,就能看出沈从文大师那或是深情款款,或是激情热辣的情话,让我们做晚辈的读来,自愧不如啊。

"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最早的时候,张兆和并没有接纳沈从文,他用"萑苇"和"磐石"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而随着状态的深入,情感的热切,行文的热情程度与日俱增。

"望到××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而到了最后,沈大师的热辣情话让我们读起来都有些脸红耳热的,更何况是青春年少的张兆和了。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从学生时代开始,对于情感的表达就一直是弱项,常常羞于表达,面对自己的爱人,只有手足无措,只有脸红词穷。

太文艺的话说不出来,而一句"我爱你",似乎又实在是过于直白单调了一些。

如果能早一些看到沈从文的散文情书,早日学到这种秀恩爱的方式,或许就能更快的脱单了吧。嗯。

(5)懂得的,就值得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写了一部小说,叫做《长河》,是写家乡湘西的,但是没有完结。

在《长河》中,沈从文用诗一般的语言,将乱世危局中的湘西风土人情进行了描写,同时也是对湘西、对故乡最后的深情凝视。在沈从文去世后,黄永玉曾经一度极为感慨, "它应该是《》那么厚的一部东西的啊!按照湘西人最本分的看法,这是一本最像湘西人的书,可惜的是太短了。"

沈从文深度散文(喧嚣中的宁静眷恋中的希望)(5)

"河面光景十分热闹。夜云已成一片紫色,映着水面上,渡船口前人船都笼罩在那个紫光中。平静宽阔的河面,有翠水鸡接翅掠水向微茫烟浦里飞去。……船慢慢在平静的河水中移动,两岸小山都成一片紫色,天上云影也逐渐由蓝而变红,由红而变紫。太空无云处但见一片深青、秋天末特有的澄清。一切光景无不神奇而动人!"

关于湘西的文章落幕了,沈从文对于湘西的眷恋与思考也告一段落。历经一生,沈从文将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他审视过去,展望未来,希望人们能够有"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或许懂得的,就值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