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为了使北宋能够实现国富民强,便与支持他的宋神宗一起进行变法,至于变法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最后以失败告终。起初,在王安石变法时,没有人支持他,他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但是,作为王安石弟弟的王安国不仅不支持他,还反对他变法,处处与王安石作对,那王安国为什么要处处与王安石作对呢?在讲述原因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王安国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安石当时的时代背景(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弟弟)(1)

王安石

王安国

王安国,字平甫,王安石的弟弟,北宋著名的诗人,在文学上的才情丝毫不比王安石差。他从小聪明好学,喜爱诗词,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作出的文章却非常有条理,人们总是夸赞他文采超群。在13岁时,他登上滕王阁,作出了一首《题滕王阁》,一时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追捧。

孝顺母亲,广结好友。王安国在生活中特别孝顺,一直尽心尽力地服侍自己的母亲,对于母亲的事都亲力亲为,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在平时他还广结好友,就连苏轼都是他的好友,经常与朋友一起谈诗作赋,是个有名的贤士。他的好友曾巩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

王安石当时的时代背景(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弟弟)(2)

王安国画像

光明磊落,不屈服权贵。在我们看来王安国作为宰相王安石的弟弟,前途本应该是一片光明。但是,他却从来不愿意倚仗自己哥哥的权势来为自己谋取功名。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因为户籍问题却一直没有被录取,直到41岁时才从布衣入仕。欧阳修曾评价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

为人正直,嫉恶如仇。王安国一生刚正不阿,仇视小人。他因为得罪小人吕惠卿,从而被吕惠卿陷害,在王安石罢相之后被贬,最后忧郁而终。他一生流传下了很著名诗篇,曾巩编写的《王平甫文集》一共有100卷,《宋史艺文志》收录《王安国集》60卷,他写的《清平乐春晚》到现在都广为流传。

王安石当时的时代背景(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弟弟)(3)

王安国画像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这首《清平乐春晚》的最后两句,将作者光明磊落,不攀附权贵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王安石处处“作对”的原因

王安国处处与王安石作对的主要原因是他不理解甚至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对王安国来说,王安石的变法一定会失败,这次变法不仅不会让百姓富有,甚至还会加剧百姓的负担,他担心最后会使得王家家破人亡。王安国经常在公开场合出言反对王安石变法。

有一次,曾布对王安国说:“你作为王安石的弟弟,国家变法,与你有什么关系”,王安国听后勃然大怒,对曾布说:“王安石是我的哥哥,他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而他因为你们这些小人做了错事,将来有可能家破人亡,这还不关我的事吗?”。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国任满回京,宋神宗召见王安国时,询问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有什么看法,王安国直言:“恨之人明,敛财太急耳”,意思是外面的人认为他识人不明,着急敛财。

王安石当时的时代背景(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弟弟)(4)

宋神宗剧照

历史学家司马光记载,有一次王安国与王安石吵架,王安国认为宋朝改革,大祸将成,而这一切都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他规劝王安石放弃变法抽身而退,要不然一定家破人亡。从上可以看出王安国对王安石的变法颇有微词,他反对王安石变法。

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安国不喜欢王安石身边的小人太多。王安石在变法时由于急于求成,对支持他变法的人来者不拒,从而使得身边汇聚了很多小人,比如吕惠卿、曾布、邓绾、李定等。王安石变法失败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任用小人,从而使得变法到最后变了样。王安国经常规劝王安石远离小人。

有一次,吕惠卿与王安石在家里商谈政事,突然外面传来了吹笛子的声音,曲调令人烦闷,王安石探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弟弟王安国,王安石就说了一句:“老弟啊,不要再吹这些靡靡之音了”,院子里的王安国回了一句:“老哥,希望你能远离小人”。当时吕惠卿听得咬牙切齿,他知道王安国说的就是自己,从此就记恨上了王安国。

王安石当时的时代背景(王安国作为王安石的弟弟)(5)

吕惠卿剧照

由此可以看出王安国真的是嫉恶如仇,在公开场合,不顾哥哥的面子,就怒怼小人。

小结

王安国此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之之所以处处与王安石作对,其实都是为了王安石好,想让王安石放弃变法法。可是,王安石却不理解弟弟王安国,到最后变法失败,儿子也因此得病身亡,自己颓废辞官隐退,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王安国也因此得罪吕惠卿,最后被吕惠卿陷害被贬,忧郁而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