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赏#

今天继续依据《中国考古探秘》第二季,为大家介绍一种神秘的古代丧葬习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视葬礼的国家。在古人眼里,人的死亡和出生是同等重要的,出生是来到这个世间,死亡是去往另一个世界,所以要妥善处理好逝者的遗体,这就产生了丧葬习俗。在我国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悬棺葬等,在这些丧葬习俗中要数悬棺葬最奇特了。

悬棺葬是将死者的棺椁用一种我们还不知道的办法,放置在面临江河的悬崖绝壁上的岩洞中,这些岩洞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开凿的,一般距离水面数十米至数百米高。有的地方则是在悬崖上打入一排排木桩,直接将棺椁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

关于悬棺葬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中,《临海水土志》成书于公元268年至280年之间,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这本书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只因为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中引用了其中一部份,所以才流传下来一点。

《临海水土异物志》关于悬棺葬的记载:"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

而关于“悬棺”的最早叫法,也是出自《太平御览》卷四七《武夷山》条,萧子开《建安记》中引用南朝·梁陈时期的顾野王(公元519-581)对武夷山的评价:“地仙之宅,半岩有悬棺数千。”从那时起,“悬棺”就成为这种奇特丧葬习俗的专门叫法。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1)

江西龙虎山悬棺

悬棺葬在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省都有发现。悬棺葬其实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丧葬习俗,它也是一种世界性的丧葬文化。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甚至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群岛都有发现。不过我国福建、江西的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是时间最早的。武夷山地区是世界悬棺葬的发源地,它有两条传播路线:一条向西南传播,最后经云南省传播到中南半岛;另一条向南传播,经台湾省传播到菲律宾以致远到南太平洋岛国。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2)

武夷山九曲溪悬崖上的悬棺岩洞

目前在我国现存的悬棺葬主要集中在福建和江西交界的武夷山、长江三峡以及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珙县、兴文、筠连、镇雄、昭通等地区。

其中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存在时间最早,已经鉴定的有3750多年了(夏代晚期至),是古越人先民的独创。棺木多系用整棵的楠木挖制成船形的棺椁,大多是放置在天然的洞穴或山岩的裂隙中。

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葬存在时间稍晚,但也有2800多年了(西周),是古代巴国民族借鉴越人的丧葬文化发展而来。棺木有用整棵树凿挖的船型棺和方形棺以及木板拼合式棺,洞穴放置和悬崖木桩放置都有。

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地区悬棺葬存在时间最晚,大多是从战国末期到元明时期的,且方形棺居多,大多被放置在悬崖上的木桩上。是僰(bó)人遗留下的丧葬习俗。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3)

武夷山九曲溪悬棺

古代的丧葬习俗都具有事死如事生的特点,既人在死后和生前过着一样的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人们在土地上世世代代的辛苦劳作,视土地为生命,自古流行的丧葬习俗是厚葬深埋,死者入土为安。而南方的先民们大多居住在水边,船是他们主要的生产工具,岩洞也是早期居民的居住场所。把死者葬入他们生前熟悉的环境中,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古代南方有鸟图腾和崇拜天神的宗教信仰,把死者葬在人迹罕至的悬崖绝壁上,既可以让他们更加接近凤鸟和天神,又能避免外人和其他野兽的打扰。

今天当人们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驾船游玩时,还能看到两旁悬崖上放置的悬棺。千百年来人们对悬棺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也赋予它们各种名称,架壑船、仙蜕、仙函、金棺材等等。所有名称都充满了诡异神秘的色彩。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4)

取出“武夷2号船棺”的白岩洞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5)

白岩洞内部示意图

为了让人们了解神秘的悬棺葬,1978年9月,福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武夷山西北部的观音岩白岩洞中的悬棺进行了考古探索工作。当时取下船棺的过程并非是轻轻松松的,那是充满了惊险的。

白岩洞距离谷底51米深,而且崖壁向外倾斜。考古队在白岩洞对面的山坡上安装了一个手摇绞车,在白岩洞崖顶上安装了固定的滑轮,通过滑轮放一条钢缆下来,钢缆上绑着一个吊篮,考古人员就坐在篮子里,通过绞动绞车使篮子上下起降。由于山体倾斜,当坐着吊篮的考古人员下降到白岩洞所在的位置时,他们离洞口还有3米远。唯一能够进入岩洞的办法只能是冒险搭天桥,他们用两块长木板插入洞穴中搭成了天桥。但是从随风摆动的吊篮上是无法走上天桥的。考古队又加了一条钢缆,并且把吊篮仔细固定在钢缆上,这样才减缓了吊篮的摆动,才得以勉强进入白岩洞。白岩洞底部向外倾斜,而且地面比较滑,稍有不慎人就会从洞中滑出摔落悬崖。白岩洞中有两口船棺,由于岩洞内部空间狭小,考古队又经过一番如履薄冰的惊险过程才将两口船棺取下来。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6)

1978年,考古队从白岩洞取出船棺

这两口船棺均由整块巨大的楠木雕琢而成,中阔首尾渐狭,类梭形。其中2号船棺较大,全长489厘米,宽55厘米,高73厘米,分为棺盖和棺底两部分,外形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乌篷船相似。经国家文物部门碳14测定距今3750至3295年,约为中国历史上的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悬棺。随葬的龟形木盘是具有商周青铜文化特征的遗物。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后认为,武夷山悬棺是世界上最早的悬棺,武夷山是世界悬棺葬俗的发祥地。

悬棺葬与其他墓葬最大的不同在于有着其他墓葬难以达到的实现难度,把几百斤重的棺木送上数十米到一二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在有机械辅助的现代都是不容易办到的事情,我们的考古队之所以能取下船棺是依靠现代的绞车、滑轮、钢缆等设备。那么在三千多年前辘轳还没有出现、铁器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也是悬棺葬最大的未解之谜。对此人们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一,地质变迁说

有人认为古代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棺木,当时可能离水面很近,古人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就可以放进去了。但地质学专家认为,在3000多年的范围之内,水位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

二,修筑栈道法

有人认为古人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孔洞,然后插入木桩,再铺设木板,修成自下而上的栈道,把棺木抬上去的。但是修筑栈道工程量巨大,虽然有人曾经发现在某些峭壁间似乎有插孔为栈的痕迹,但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化工具在武夷山白岩洞考察时,曾仔细观察过,在向外倾斜的白岩洞峭壁间没有开凿过栈道的痕迹。况且古人悬棺葬的目的就是怕外人打扰死者的安宁,如果是修栈道上去的,即使事后去掉了木桩和木板,外人也可以重新插入木桩铺上木板上去的。

三,堆土台法

还有人提出,古人可能是在山前堆筑很高的土台,把棺木送到预定的岩洞或位置妥善安置后,再拆掉土台。这个办法在没有水的悬崖峭壁旁堆土台是可行的,但是悬棺葬主要是在临水的悬崖上,大多数地方下面都是滔滔不绝的江河,所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

四,悬吊法

就是把棺木提前抬上崖顶,用很长的绳索吊下去几个人到达岩洞,然后将棺木也吊下去由下面的人接住安放在洞穴中或提前打好的木桩上。这种方法是目前大多数人接受的方法。但是很多安放悬棺的岩洞又窄又小,有的刚刚只容下放一个巨大的船棺,根本没有空间站下几个人。况且船棺巨大,很大崖壁又凹凸不平,古人所用的绳索和现代的钢缆根本没法比。吊棺木下去的难度实在太大了。

悬棺葬简介(千古未解之谜悬棺葬)(7)

武夷山观音岩白岩洞船棺

所以到目前为止,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把几百斤重的棺木送上很高的悬崖绝壁,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以上这些办法并没有完全让人信服,也许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办法。这些现代人能想到的办法,古人也一定能想到,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本地的办法,慢慢地去做直至最后的成功。现代人急功近利,只想快速成功,自然就没有好的方法了。

明天继续为大家讲述中国考古的奇闻秘事,关注我每天看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