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课程不等同于上课。

课程概念:关键词,总和、学习的所有内容、进程安排。

课程评价即是课程开始又是课程结束。

新课改全部内容(新课改重点内容总结)(1)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

1、词源:

孔颖达(我国唐宋时期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维护课程,君必监之——《五经正义》)。课程相当于制度。

朱熹(紧着课程,课程指的是学习进程)。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出现课程一词,和我们现在的课程意义一致)。

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领域诞生)。

(易考选择)和我们现在课程意义最不同的是孔颖达。

2、古德莱德课程分类:(按开发对象不同)。

理想的课程(专家提出)。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例如课程表)。

领悟的课程(教师领会)。

运作的课程(实际实施,开发主体是教师)。

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

(二)课程的类型(易考多选、单选)

1、课程的设计形式(内容的固有属性):

学科(知识的逻辑,又称分科课程)。

活动(活动经验为中心)。

区别:学科课程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不重视儿童兴趣、需要;活动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重视儿童兴趣、需要。

我们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2、课程内容的学科综合程度:

分科(又称学科课程)。

综合(几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合成课程)。

区别: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独立性。综合课程源于两种以上学科内容,促进学生整体把握。

3、实施要求(重点):选修;必修。

4、表现形式:

显性(又称正规课程。例如课程表)。

隐形(又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例如校风)。

5、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角度(重点):

国家(也叫一级课程)。

地方(也叫二级课程。省、自治区、直辖市)。

学校(也叫三级课程。突出学校特色)。

6、任务:

基础(读、写、算)。

拓展(培养学生拓展的能力,即知识的运用)。

研究(探究态度和能力)。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易考选择):社会、知识、儿童。

1 社会需要。

2 学科知识水平。

3 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 课程理论(属于学科知识水平)。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主义(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关键词,知识、学科分类、分科科学、学科专家)。

学生中心主义(卢梭,杜威,罗杰斯。核心是学生)。

社会中心主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核心是社会改造)。

1、学科中心代表理论:

结构主义(布鲁纳)。

要素主义(巴格莱。要素就是组成成分)。

永恒主义(经典名著课程和教材优越性)。

2、学生中心代表理论: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杜威)。

人本主义课程(马斯洛,罗杰斯)。

存在主义课程(奈勒。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重点)。

区别 课程核心:学科中心主义(知识),学生中心主义(学生),社会中心主义(社会改造)。

3、课程基础:

学科中心(学科分类),学生中心(兴趣或生活)。

学校教育核心:学科中心(分科教学),学生中心(活动和问题反思)。

课程开发起重要作用:学科中心(学科专家),学生中心(学生)。

新课改全部内容(新课改重点内容总结)(2)

二、课程资源

1、概念关键词: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总和。

2、课程资源分类

空间:校外,校内。

3、存在方式:

显性(计算机网络)。

隐形(风气,关系,氛围)。

4、存在形态:

物质,精神。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选择依据:课程目标、学生、社会、知识。

1、课程内容具体表现形式/课程三结构:

课程计划又叫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又叫教学大纲。

教材。

2、课程计划概念(是课程设计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性文件)。

组成部分: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程开设顺序(学科顺序)、教学时数(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

3、课程标准概念(每门学科、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构成:核心是课程目标。

区别:课程标准针对的的是每一门学科有一个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计划是针对学校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开设哪一门课。

4、教材:主要形式是教科书。(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5、如果桌子相当于一个学校把课程计划(比作一桌子菜),那么课程标准就是(一盘菜),教材就是(一筷子菜)。

范围:课程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6、课程标准指导意义(重点):教材编写、教学(针对教师)、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

(二)课程设计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关键词(目标、选择、组织、评价)。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关键词:目标、教育经验、有效的组织、达到。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与宽泛目的保持一致。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四、课程实施

1、概念关键词:课程计划、实践、课程目标。

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分为三种:

忠实取向(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去实施)。

相互调适取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计划不符合实际)。

课程缔造取向(自己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自己再创生一个)。

3、课程实施的结构(易考简答、单选):

安排课程表

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了解学生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单元和课进行规划

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评价

新课改全部内容(新课改重点内容总结)(3)

五、课程评价(重点)

课程评价的主要理论

目标评价:泰勒,教育评价。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目的游离评价:斯克里文。实际效果。针对泰勒目标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

CIPP评价: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记忆口诀,背书过程。

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一)新课改概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第八次课改。

1、心理学依据/理论依据(易考多选):

建构主义理论(最重要依据)。

多元智力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2、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

(二)课程目标改革

1、素质教育内涵(易考简答):

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2、培养目标要点(重要,易考简答)。

(三)课程结构改革

1、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综合课程)。

初中(分科与综合)。

高中(分科课程)。

2、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实践活动又叫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年级到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综合活动实践课。

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周不少于2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

3、内容包括(易考多选):信、社、研、劳。

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易考判断)。

特点:

均衡性(比如学校中开设各种课程,课程安排有重点非重点的区分,保持一个合理比重)。

综合性(减轻负担,把相近课程综合为一门课,例如小学把物理生物等综合为科学一门课)。

选择性(比如少数民族地区有一些地方语言需要学习)。

(四)课程内容改革

1、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三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2、主要特点:

素质教育理念

突破学科中心

改变学习方式

(五)课程实施改革(易考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

1、学生观(关键词,个体、差异、潜能、关怀。记忆口诀,王官人不差钱)。

2、教师观: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行为的转变(易考案例分析、单选):

师生(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教学(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自我(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的发展)。

与其他教育者(强调合作)。

3、教学观:

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例如学生有刁难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4、现代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

合作学习(很多个人大家共同合作来学习)

探究学习(研究某一个知识)

新课改全部内容(新课改重点内容总结)(4)

(六)课程评价改革(易考案例分析)

1、现代教育评价理念:

发展性评价

激励性评价

特点(易考选择):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2、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评价目的促进发展。

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评价方式多样化(可以定量评价,就是打分。也可以定性评价,就是语言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谁在评价,例如是由教师来评价自己呢,还是本人来评价自己呢,还是家长评价自己呢)。

注重评价过程。

(七)课程管理的改革

1、三级管理:

国家

地方

学校(如果是判断题出现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俩是不一样的,因为学校课程范围大。如果选择题中出现,它俩意义一样)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

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校为中心。

同学们在最后几天的冲刺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把重点知识再回顾一遍,同时也要掌握一些答题套路。最重要的是,放松心情,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如果你还其他方面的疑问,欢迎关注“一起考教师”头条号,相当多的干货、资讯等你来拿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