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小水发烧了,送到医院,医生说要抽血,我一个人带着她排队,抽血的队伍排的很长,我抱着她安静地等着。这时候,远处一阵哭闹声传来,只见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一路跑来,一个老人家在背后追着,看样子像是孩子的奶奶,队伍前面有个三十来岁的女人,见到这场景马上冲过去,拦住那孩子,两人合力将那孩子拎着,带到了队伍里来,年轻女人大声喝斥:“不要跑,马上就到你了!”
这估计是孩子的妈妈,那男孩根本不管她,哭得歇斯底里,边哭边挣扎,还大声叫着:“我不要,我怕——”声音凄厉得几乎听不清他说什么,样子像个即将行刑的犯人,引得所有人侧目。
小水小声地问我:“妈妈,他怎么了?”这是她小小的世界里,从未出现过的震憾场面。
我推测说:“他可能是害怕针,不敢抽血。”
果然,听孩子的妈妈说:“又不会痛,你跑什么!”孩子哪里听得进去,哭得都要背过气去,看得出来处于极度恐惧之中。
很不巧,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排在他前面的病人都已经抽完血了,前面的人一走,孩子意识到下一个就是自己,哭得更凶了,趁妈妈将就诊卡递给窗口的当口,他一下子挣脱了两位家长的束缚,边哭边快速跑了,顿时又是一阵骚动,两位家长急急忙忙追下去。
小水很小很小的时候去打预防针,护士阿姨一手按着她肉嘟嘟的小手臂,一手拿着针管,她还十分淡定地对着大家笑,护士阿姨一针扎下去,她反射弧很长,愣了好一会儿,直到针打完了才开始号啕大哭,那画面让人觉得心疼又好笑。但那时候毕竟太小了,完全无法与她用语言来沟通。
到了她快两周左右,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了,能简单地沟通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会时不时与她说一说打预防针的事情,我会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话告诉她:“宝宝是为了少生病,所以要打预防针”、“打预防针的时候会有一点痛,但是很快就不痛了”“就好像你平常不小心碰到桌子了,有一点点痛”。我没有和她说过“一点也不痛”,实事求是地描述而已。以前,我小的时候,爸妈常告诉我“打针就像被蚂蚁咬了一口”,我想这个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还略显得抽象,拿一个她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比较,能让她更好地去理解。
到了要打针的那天,我会和她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话,并且告诉她“忍一下很快就不疼了”、“如果觉得很疼,你就哭一会儿”“我相信你是个很勇敢的孩子”,总之各种鼓励的话。在打预防针的地方,经常摆放着各种玩具,汽球、小车等等,我从来没有给她买过。我觉得并没有这个必要。
头一两次用这种方法,小水还会哭,但是有的时候只是眼泪汪汪的,没有大哭大闹,因为这样的解释,让她心里有数,不会觉得打针是件极其恐怖的事情,只不过那忽然而来的疼痛感,她有点不适应。在打完针之后,我和小水爸爸都会夸奖她,“你真是太棒了!”、“虽然你有哭,但也只哭了一下子而已”、“你已经非常勇敢了”,“你下次肯定会更勇敢的!”小水就在我们的夸奖中渐渐平息了情绪。
再后来,她果然每一次都比之前表现得更棒,连护士阿姨也常常夸奖她,觉得她很勇敢。
有一天,她从幼儿园回来告诉我:“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抽血体检了,大家都在哭,我没有哭。”她挺骄傲的,她是那天唯一受到体检医生表扬的孩子。但其实最重要的是,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克服对打预防针、抽血这种小事的恐惧,不给孩子心里造成极大的阴影,让他可以很平常地去对待,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看了小北的文章,是不是觉得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其实也很简单呢?就是多沟通,多鼓励,如果你家孩子也害怕针头,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试一试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