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其实这句话中的“书”,本义并非是泛指书本,而是一类被称为“《书》”的著作。“《书》”实际上是周代历史文献的统称,据说孔子就编订过《书》作为学生的教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少学者也搜集出一些《书》。不过大家的目的并非保存历史资料,而是为了论证自己的学说。这样一来,很多《书》在流传过程中就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甚至当时流传的不少《书》就是战国时人的拟古之作。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意思是说,尽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这篇《书》,所采信的不过是两三片竹简而已。仁者在天下没有敌手,以最有仁道的来攻打最不仁道的,怎么会出现血流漂杵的情况?这件事一般认为就是商周鼎革的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商都郊外牧野。

在《史记·周本纪》中,记录了这场战争的经过。原来商纣王听说周武王带领诸侯前来,就发兵七十万来抵挡武王。武王就派太师吕尚(也就是后世说的姜子牙)与百夫长挑战商军。商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都无抵抗之心,盼望着武王入主。结果商军都倒戈相向帮助武王,武王驱使战车前进,商军纷纷崩溃背叛纣王。纣王逃跑至都城到达鹿台之上,穿上宝玉衣服,投火自焚而死。之后武王继承天子之位,分封诸侯,西周王朝正式建立。

古玩字画辨识真假的说说(真货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货)(1)

在《周本纪》中,武王确实可以说是孟子口中的“至仁”了,居然只派两个人去象征性挑战,就让商朝七十万大军完全崩溃,之后轻松坐稳了王位。但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在孟子的时代确实有“血之流杵”的传说。无独有偶,在汉晋编订的《逸周书》中有篇《世俘》,提到武王灭商后“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七万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一亿指十万,那么被周人斩首(“馘”)的商人达17万之多,无怪“血之流杵”了。

其实,《世俘》一般认为就是《武成》原文,或者说,与《武成》的史料来源相同。有趣的是,后世确实流传一篇题名《武成》的文章,而这篇《武成》内容又不同于《世俘》。那么,这篇《武成》究竟是什么回事呢?

话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六国遗民思古,下令将民间所藏的《诗》《书》一律焚毁。不过,博士济南人伏生自己将一批《书》藏在墙壁里,从而躲开了秦的焚书和楚汉战乱。西汉建立后,伏生将这批竹简取出,经过整理后得到28篇。之后他就以这28篇为教材,在齐鲁地区讲学,因为这批《书》来自古代,所以又被叫《尚书》。“尚”就是“上”,上代、古代的意思。伏生的门徒逐渐形成了欧阳氏学、大夏侯氏学、小夏侯氏学三派。

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时,这三派《尚书》学先后被立为学官,也就是成为官方正统学术。《尚书》也因此被尊奉为儒家“五经”之一,称为《书经》。

古玩字画辨识真假的说说(真货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货)(2)

但从西汉中期开始,社会上又出现一些用六国文字书写的《尚书》,最有名的是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的家传本。大儒刘歆希望把它们也列入学官,由此产生著名的今古文之争。因为伏生传下的《尚书》是用汉代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今文《尚书》;而后来出现的《尚书》用六国文字写成,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虽然古文《尚书》终汉一代都未被立为学官,但经过学者不断提倡,至曹魏时终于被写入官方颁布的《三体石经》中。

但好景不长,西晋末年战乱,今、古文《尚书》和石刻都散失。东晋建立后,豫章内史梅赜献出一部古文《尚书》,其中共有五十八篇,与汉人刘向、郑玄所说的一致,其中又标有汉人孔安国作的注与总序一篇,所以就被学者认为是汉代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到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其中的《尚书》正以这部古文《尚书》为底本,后来被刻入《唐石经》中,成为官方认证的版本。此后,宋、元、明、清,一直被视为法定版本。

不过,唐人就开始怀疑过古文《尚书》的真实性,到宋人吴樾时正式提出考证,之后经过明人梅鷟、清人阎若璩、惠栋考证,终于判定这部书是伪古文《尚书》,并非孔安国所传,而是晋人伪作。不过在这五十八篇伪古文《尚书》中,又保存了伏生的二十八篇真今文《尚书》,只不过将它拆分为三十三篇了。当然,说今文《尚书》为真,只是相对晋人炮制出来的伪古文而言,不代表其内容完全真实,其中的《虞书》《夏书》就都是战国人的托古所作。

古玩字画辨识真假的说说(真货成了赝品赝品成了真货)(3)

在这二十五篇伪作中,《武成》篇赫然在列。它其实是晋人根据《孟子》记录的这个标题编写而成;至于真实的《武成》篇,在汉代也属于古文《尚书》,但后来却亡佚了。而它又不符合儒家塑造的周武王形象,所以伪造的人都不没有把他列入伪古文《尚书》里。而真正的《武成》篇反而被编入了不列入《尚书》的《逸周书》中,书名的“逸”就是亡佚的意思。就这样,伪古文《尚书》的《武成》篇是赝品,而《逸周书》的《世俘》篇反而是真品。

在近年出土的清华大学馆藏战国竹简中,就有不少《尚书》体文献,如《尹至》《尹诰》等篇,这些篇章实际上可以视为战国时期的真古文《尚书》,将其传世本古文《尚书》中的《咸有一德》《傅说之命》等篇对照,可以发现内容完全不同,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古文《尚书》为伪的结论。

参考文献:

顾颉刚:《〈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与评论》,载《文史》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刘起釪:《尚书》,载《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谢维扬:《由清华简〈说命〉三篇论古书成书与文本形成二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