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知乎上面有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从小到大,你是如何知道死亡这件事情呢?”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什么来源的都有:

有人回答是目睹了亲人或者同学的离世“是我的奶奶,有一次突然想叫奶奶了,但是叫出声的时候,才想起来,奶奶早就不在了,那种恍然若失和心痛的感觉,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一直都忘不掉。”“一个周五还和我插科打屁的同学,周一的时候他爸爸过来请假,说人已经没了”......

有人回答是从影视节目中看到的“忘记了在哪一个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了,哪种血淋淋的场面,才让我真实明白了,其实生命在死亡面前是那样的不值一提,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学校安全教育课上触目惊心的车祸小视频”......

也有人说是通过自己心爱的宠物“我最喜欢的小狗,那年死了,记得我整整哭了一个星期。”

大家的回答其实来源很多,但唯独没有人提及,是爸爸妈妈告诉自己的。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2)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有两个话题是爸爸妈妈们羞于和孩子谈起的。一个是性,另外一个就是死亡了。对于性,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含蓄内敛的性格导致,在谈及性这个话题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遮遮掩掩支支吾吾的;对于死亡呢,更是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在传统的思想中,不光是死亡人们绝口不提,就连与死亡有关系的数字4都被人们视之为蛇蝎。在这种思想下,更是不可能和孩子们开诚布公的探讨“死亡”这个话题了,就算是孩子懵懂之间发问,也是会转移话题,或者以一句“你长大就明白了”来含混带过。所以,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从来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的。

但是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规律,并不可能因为我们的躲避而不存在。多数孩子对于死亡的认识,就像是上面开心爸爸说的一样,是从身边人的离世,或者一些影视节目中得知的。这种类似于鸵鸟的心态,使得我们在死亡来临之前大多数人都毫无准备,自然也就谈不上理性面对正确认识了。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3)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就提出过这样的一项议案: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并且表示,建议从中小学生就开始死亡教育,让孩子们尊重死亡更加尊重生命。

第一次将死亡教育,这个被大家讳莫如深,却又无比重要的教育摆在了立法的高度上。

死亡教育,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也会敬畏别人的生命

什么是死亡教育呢?

其实早在1968年,美国的著名学者杰·唐纳·华特,就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其实也就是死亡教育的观点。所谓的死亡教育,不仅仅是告诉孩子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更多的是让他们学会爱护尊重别人的生命。

而这重要的一课,我们很多的孩子都不明白。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4)

就在前几天,一则“妈妈说了一句这么笨死了得了,00后男孩爬上33楼天台”的新闻上了热搜。

事发当日,家里面买了一台冰箱,当送货员送到的时候,只有这位00后的男孩在家。在摆放冰箱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孩子觉得自己不好做决定就给妈妈打电话询问一下,但是当时信号不算很好,没说清楚,于是就含含混混的把冰箱放了下来。

晚上妈妈回家一看,都快气炸了,觉得孩子连这点事情都干不好,一时急眼就骂了一句“你咋这么笨呢,死了得了”,爸爸呢,也是非常生气,觉得孩子连这点事都整不明白,紧接着也是一通痛骂。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5)

孩子呢,一时冲动,走上了33楼的天台,边哭边说自己要跳楼。当营救人员抵达的时候,孩子已经坐在了天台墙边的扶手外侧,双脚身在楼外,只要轻轻一动整个人就会掉下去。最后在救援人员的反复劝说下,这个男孩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被成功的救了下来。

当然,这个新闻中爸爸妈妈的教育方式本来就不对,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应该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的教育,一味的只是撒气般的人身打击,其实孩子从中根本学习不到什么东西。而且孩子本身的逆商也太差了,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很多挫折困难,如果每一次打击都是这样寻死觅活的话,那实在是太糟糕了。

但是从这件事情中,更多的是折射出一种现象,那就是缺少了死亡教育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本能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而不是积极的寻找方法,乐观的对待。这一切,正是缺乏正确教育,缺乏对自己生命尊重导致的。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6)

还是前几天,一则“12岁男孩子砸死6岁妹妹”的新闻上了热搜。

事发当日,一个12岁的男孩和6岁的亲戚家的妹妹在一起玩。

两个孩子在一起,没有个大人在旁边看着,自然是越玩越疯,窜上跳下的。突然间6岁的妹妹一个没抓牢从木架子上面掉了下去,直接摔得昏迷了过去。

其实类似情景我们小时候经常发生,我们的反应不是吓得悄悄溜走,就是最后被爸爸妈妈提着去和对方道歉。不管是哪一种应对方式,都摆脱不了被批评,甚至是被痛揍一顿的结果。

这个12岁的男孩呢,一下子也愣了,一想到爸爸妈妈知道自己把妹妹带过来玩,结果没看好,把妹妹摔得一动不动了,估计会打断自己的腿。到底该怎么办呢?想到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的“悲惨”遭遇,小男孩快吓傻了。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7)

突然间,他心中一横,如果妹妹死了应该就没人知道是我带她来的吧?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因此而揍我了吧?于是他拿起了旁边的木板,一下一下的朝妹妹的头砸了过去......

就这样,一个仅仅6岁的生命,在一个12岁男孩手中瞬间消散。

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呢?与其在这里批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棍棒教育,还不如多想想,为什么这个孩子对别人的生命没有一点最基本的敬畏,为什么视别人的生命如同儿戏?

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其实很可怕。正因为无知,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爱惜,稍微受到一点小的挫折就要跳楼、自杀;他们对别人的生命也完全不尊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事情,视生命为草芥。不仅仅是害了自己,更多的是害了别人。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8)

逃避式的教育,并不会让孩子好受,反而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其实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对于死亡都是有着疑惑和焦虑的。就算爸爸妈妈不说,他们也会对一个以前一直在自己眼前,突然间就消失不见的人充满了疑惑;也会对自己再也见不到最喜欢的小狗这件事,感到非常的焦虑。

实际上,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作为爸爸妈妈,在死亡这件事情上,对孩子采用逃避式的教育,其实并不明智。

会让孩子变得胆小

在传统的死亡文化中,往往被认为的黑化了,什么僵尸,什么鬼,什么借尸还魂之类的,满满的都是一些恐怖阴冷的元素。就算是在影视作品中,也往往都伴随着鬼怪的存在。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9)

这些无处不在的影响,会让孩子潜意识中,把死亡与鬼怪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只是以前人们对于死亡的一种未知的崇拜导致的,在现在的观念中,死亡实际上只是一种能量的消失,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的,与那些鬼怪是一点关联的都没有的。

但是如果没有爸爸妈妈的教育,让孩子自己去获取这些知识的话,就会让孩子一说起死亡,就与鬼怪联系在一起,变得胆小,敏感,无助。

这显然不是爸爸妈妈们想看到的结果。

会让孩子漠视生命

缺乏正确的死亡教育,会让孩子变得漠视生命,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生命。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0)

开心爸爸曾经看过一项报道,说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龄化的趋势十分严重。而自杀的诱因呢,往往在我们看来不值一提,比如像开心爸爸在上面说的,被爸爸妈妈批评了,和自己一起玩的小朋友晕倒了,甚至在学校和同学闹纠纷了,有什么事情不和自己的心意了,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但却成为了孩子自杀的起因。

随手在网上一搜,类似的新闻比比皆是:

“湖南6年级男生,因和同学发生纠纷,一气之下从4楼跳下”“成都男孩,因没写作业被老师批评,并且在教室门外罚站,一气之下从教学楼跳下”“河南一学生,因为与男友分手,用刀片割腕自杀”......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1)

这一个个毫无温度的文字背后,都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消失,那一朵朵祖国的鲜花,还没有开放了就这样凋谢了。缺少死亡教育的孩子,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也没有认识,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生命还不如一句批评来的重要。

这真的是可悲的一件事。

会让孩子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以前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个爸爸妈妈们化老年妆的片段,原本处于壮年的爸爸妈妈们,一时之间变得形容枯槁,老态龙钟。在没见到孩子之前,爸爸妈妈们还是有说有笑,互相打闹互相开玩笑的。当孩子们进来的那一刻,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了起来。

夏天看到爸爸妈妈突然之间,由年轻变成了现在的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一下子呆住了,甚至还有些疑惑有些不知所措。在周围人说了爸爸妈妈总会老去,总会有一天死去离开她的时候,夏天一下子就哭了起来“我不想你们死”。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2)

无独有偶,在另外的一档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也有类似的桥段。

这次化了老年妆的是邓莎和她的妈妈。看着原本无比年轻的妈妈和外婆一下子变得战战巍巍,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时候,大麟子直接就哭了出来。习惯了妈妈和外婆在身边的他,完全不能接受这两个人老去,甚至是要离开自己的事实。

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愿意和自己爱着的人分别,特别是孩子们。在他们的心目中,那个关注着自己,爱护着自己的人会永远这样爱护自己,如果真的有一天,那个人不在了,对孩子而言,无异于天塌了半边。很有可能让孩子陷入悲痛中,不能自拔。

所以,正确的死亡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能够敬畏生命,更多的能让他们正式死亡这件事情,而不是在死亡面前手足无措深受打击。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3)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是这样写的:

孩子对死亡的认识,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暂时的分开,认为死去的人还会回来和自己在一起。

第二阶段: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明白了,死亡是真正的离开,是与活着的人永久的告别。

第三阶段:已经认识到了死亡的本质,明白了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

所以,对于爸爸妈妈们来说,只要用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来给与他们公开客观的生命教育就足够了。

客观说明,用合适的方法来举例

1、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4)

3岁的孩子,处于人生的学习期,对于死亡对于永不再见没有什么概念,还处在死亡认识的第一阶段,觉得死亡只是暂时的离开。

爸爸妈妈们可以用一些比喻的方式来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比如一本书,如果被撕破了,再也粘不回去了,这就是一种无法存在的“死亡”;比如一条鱼,如果被抓住并且做成菜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它了......通过比喻可以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2、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可以告诉他们一些真相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可以进行一定的个人思考了。所以爸爸妈妈的教育重点在于告诉孩子们,死亡本身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因素都能导致死亡。比如在深水区玩水,比如在马路上乱跑,比如乱玩电器等等。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5)

这个阶段的死亡教育更多的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安全,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3、对于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更多的就是告诉他们死亡的由来了

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个体了,有权利也有能力去知道,什么死亡,死亡代表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死亡了。

不管是哪一个时期,死亡教育都应该是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更不能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那样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通过绘本电影故事来体会

最近大火的电影《狮子王》其实也有一段有关死亡的描述。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6)

前段时间给开心读这本绘本的时候,当读到老狮王面对马群,无力抵抗,惨死的那一段时,开心明显的表情不对了,而且眼角还有着泪花。

问他的时候,他才抽噎着说“辛巴的爸爸死去了,我的爸爸也会死吗?”原来,这个小小的脑袋里面装的更多的是对爸爸的不舍。虽然他对于死亡还不是很清楚,但却本能的明白这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当然,这个绘本到最后也给出了答案,谁都会死的,但是死亡并不是终点,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比如辛巴的爸爸,总是会出现在辛巴的回忆中。

事实上,有很多类似的电影,比如《千与千寻》,是用幽灵的形式来给孩子们讲述死亡的;还有一些《爷爷不在了》之类的绘本也是讲述死亡的。

相比较现实而言,影视和绘本的讲述更加委婉,更加透彻,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沟通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7)

就算是成年人,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的成年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依旧会手足无措依旧会限于痛苦中不能自拔。所以,对于孩子,就算是对于死亡有了自己的认识,就算是明白了死亡并不是终点。但是在那个爱着自己的人,真正离开自己的那一刻,那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悲伤,是什么样的理智都无法压抑的,那是灵魂深处的痛苦。

所以,爸爸妈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时的开导他们。有的时候,如果真的有亲友离世的话,不妨和孩子认真的谈一谈,把自己内心的悲伤也可以和孩子说一说。通过沟通才能让孩子更加深入的认识死亡,更加坦然的面对死亡。

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的看待死亡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8)

其实生命就像是一个故事,有了好的过程,也配得上一个好的结尾。

死亡可以永远的带走一个人,却不能把这个人从我们脑海中夺走,只要我们想,这个人就就会永远存在。这就是死亡的真相,这也是我们要告诉孩子的。

就像是辛巴的爸爸一样,虽然死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不断的鼓舞着辛巴,让辛巴变得更加勇敢。死亡只是生命一种形式的消散,它会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他曾经关心爱护过的人心中的。

明白了死亡,并且能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这才是我们要给与孩子的死亡教育。

05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够正视死亡教育,也许能够让孩子对生命多一份理解,也多一分包容,更是多一份珍惜。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这段有限的时光,散发出更多的光芒,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珍惜生命,正视死亡。开心爸爸觉得,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6岁男孩砸死5岁小孩(12岁男孩砸死6岁妹妹)(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