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的禁言条例(三国志中的詈语)(1)

袖手更须饶一著,也知竖子要横行。受朋友启发,最近决定整理一些《三国志》中涉及的詈lì语,顺便提一句《三国志·魏书》与《魏书》不是一回事。

“竖子不足与谋”,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都很熟悉,这句话源自《史记》。“竖”指的是竖立,而“竖子”指的是小子、童仆,经常被用作蔑称。此外,阮籍这句“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传播度也很高。

“竖子”一词在《三国志》中出现的频率不低,在商议废帝事宜的时候,袁绍没有顺从董卓的心思,就被骂了句“竖子”,袁绍这会儿也挺硬气,当场横刀走人。要说詈语,祢衡贡献了不少,经过祢衡的多次调戏,曹操成功被激怒,也让祢衡收获一个“竖子”评价。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

“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后汉书·祢衡传》

关羽围攻襄樊一役,庞德独木难支被生擒,一叶扁舟在巨浪面前毫无反抗能力嘛。关羽试图劝降庞德,毕竟庞德的哥哥庞柔在蜀汉,前任马超也身在蜀汉,但庞德态度很坚定,喷了关羽一句“竖子”,然后表示坚决不降,唯死而已。

“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三国志·庞德传》

吕蒙年少时,小吏就因为看他年轻几次折辱,觉得这“竖子”没什么作为,吕蒙忍无可忍就把这口气出了,手起刀落,世上少了些聒噪。

“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之,曰:"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与蒙会,又蚩辱之。”——《三国志·吕蒙传》

还有些“竖子”的变种词语,比如:小竖、幼竖、贾竖、牧竖、阉竖。“阉竖”主要是吐槽宦官的,而曹操作为宦官之后也被拿来攻击,《讨曹操檄州郡文》实在是没留什么情面,曹操这祖宗三代人谁都没跑了。

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僄狡锋侠,好乱乐祸”——《讨曹操檄州郡文》

“小竖”是刘晔点评孙策时提及的,反正孙策是真的年轻。刘晔在提及樊子昭的时候也用到了“贾竖”,曹植分析藩国境况时,就提及各国的僚属才能都不咋地。“幼竖”是魏国三公上奏时用来评价孙权的,也是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三国志·刘晔传》

“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三国志·曹植传》

“吴王孙权,幼竖小子,无尺寸之功,遭遇兵乱,因父兄之绪,少蒙翼卵煦伏之恩,长含鸱枭反逆之性,背弃天施,罪恶积大”——《三国志·孙权传》注引《魏略》

还有个“牧竖”,这是费祎出使吴国时,孙权醉酒后跟他吐槽的“杨仪、魏延都是牧竖小人,虽然有些鸡鸣犬吠的作用,但既然任用了他们就不能掉以轻心,等诸葛亮不在他们就该闹事了。”话是没说错,诸葛亮前脚走,魏延后脚就跟上了。

看看就得,别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