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缕岂能是烂缕 千古谬误“筚路蓝缕”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
楚国楚人“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图 1
楚国楚人“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图 2
楚国楚人“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图 3
楚国楚人“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图 4
楚国楚人“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图 4
关于出自《左传》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及《史记.楚世家》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中“筚路蓝缕”一词的释意,自《左传》、《史记》记载两千五百年以来,历代史家学者几乎众口一词的都解释为“楚人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楚人创业的艰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词后简化为成语“筚路蓝缕”外,一度成为“楚文化”和“楚人精神”的代名词。
因“筚路蓝缕”一词,有出自《左传》也有出自《史记》的。虽然“筚路蓝缕”都是说楚王的,但人物历史背景和具体事件都不同外,一个说的是受封五十里楚国丹阳地先王熊绎,一个说的是楚国第十七和第十八任楚王熊仪熊循的楚若敖和楚蚡冒的,两个楚王之间相距300年外,“筚路蓝缕”的“缕”字和“筚路蓝蒌”的“蒌”字读音和字意也不同。
每次读到“筚路蓝缕”时,感觉这样解释过于简单化有失偏颇之疑?楚王,又不是丐帮帮主,就是去开辟山林也用不着穿个破烂衣服、即使是开辟山林把衣服弄破弄烂了那穿的也是新衣服?楚王不说一定要绫罗绸缎的王袍盛装出行,任何场合都不可能穿着破烂衣服出门?有失君王礼仪尊严?
特别是在周礼盛行的西周春秋时代,衣着代表的是礼仪典范。《周礼》有司服之职。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凡兵事,韦弁服。视朝,则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绖服。凡丧,为天王斩衰,为王后齐衰。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绖。大札、大荒、大灾,素服。公之服,自豪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宾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丧,共其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陈序。
王之祀天帝山川社稷,享飨骑射衣着冠冕有别,兵事、视朝、凡甸、凶事、吊事,之服不同。王、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公、子男之服、大祭祀、大宾客、大丧、复衣服、敛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有其严格的规定和陈序。弁服是中国古代华夏服饰之一,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是天子视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用的服饰。弁的形制上锐小,下广大,一若人之两手做相合状,象形字即似之。弁与冠自天子至于士都得戴之,到周代,冕与弁遂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
因为楚国分封在西周之后的周礼盛行时代,所以当时一国之君的楚王,不管在什么时候周礼的礼仪应该是遵从的,楚王即不是绫罗绸缎,起码也得穿上天子至于士的弁服,不可能穿着破烂衣服的,何况熊绎还是要去事奉周天子的?
为了能够彻底捋清“筚路蓝缕”的楚王到底穿没穿破烂衣服?从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书的汉字源头查起,以寻找其中的答案。
筚字:用荆条、竹子等编成的篱笆或其他遮拦物,筚门,蓬门筚户。字源解说:“毕”与“禽”,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后分化。毕,甲骨文开口向上的“网”,捕鸟工具,“十”是“又”的变形,抓持,表示持网捕鸟。有的甲骨文田园,表示在田间和菜园里扑捕啄食嫩苗的鸟雀。造字本义:用网罩将田间与菜园啄食嫩苗的鸟雀抓捕干净。《说文解字》:毕,田猎用的罗网。像畢鸟之形。没有捕到鸟儿。
路字源解说: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略”的本字,表示进犯。路,金文足,得胜归邑,各,出门向他邑出征,表示出征或归邑。造字本义:大军出征或归邑。
古文中的路字,可不仅仅是走路的意思,路是有出征进犯之意的。“筚路”连在一起使用,那就不是“楚人驾着简陋的车上路”那么回事情了?
《象形字典》蓝字字源演变释义图
再看蓝字,字源解说:蓝,篆文艸,草,监,观察盆子里提炼出来的草青,造字本义:可提取靛青染料的蓼草。《说文解字》:蓝,用来染青的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监”是声旁。
《象形字典》缕字字源演变释义图
缕字字源解说: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搂”的省略。缕,篆文糸是丝线,娄,“搂”的省略,相抱,造字本义:比喻由丝线集成的线束。文言版《説文解字》:縷,綫也。从糸,婁聲。
缕(lǚ)形声。字从糸(mì),从娄,娄亦声。"娄"本指"双层",转指"双股"。"糸"指丝线。"糸"与"娄"联合起来表示"双股搓合的丝绳"。本义:双股线,缕,线也。《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有布缕之征”。《孟子》。注:"紩铠甲之缕也。
蒌字,《说文》蒌蒿,又称"白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滨,高四五尺,蒌草也。蒌是多年生草本,植株具香气,下半部木质化,叶纸质,茎下部之叶宽卵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呈掌状,3-5裂,全缘或全不分裂;表面绿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叶缘有细锯齿、上部叶指状3或2深刻,或不分裂;缘具梳锯齿。头状花序排成伸长之圆锥花序。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各省,多生于低海拔地区之河岸边与沼泽地带,可在水中生长,或见于森林中、山坡和道路旁。
靛 diàn 形声。字从青,从定,定亦声。"定"意为"平息"、"静止"。"青"指"精华",亦指"蓝色"。"青"与"定"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含有蓝色精华的溶液静置沉淀后得到的颜料物质"。本义:用蓼蓝叶泡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靛,一种深蓝色有机染料,称"靛蓝"。亦称"靛青"、"蓝靛"。蓝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
靛蓝类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印染工业。靛蓝作为织物染料的应用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木乃伊穿着的一些服装和我国马王堆出土的蓝色麻织物等都是由靛蓝所染成的,我国瑶族的一支因其生产和使用靛蓝染布的技术独特而得名"蓝靛瑶"。
有机染料深蓝色用蓼蓝以及菘蓝、木蓝、马蓝等含有吲哚酸成分的植物叶子发酵制成也有人工合成的(古籍中曰: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宋应星.《天工开物》)。用来染布颜色经久不退。通称蓝靛,有的地区叫靛青。
植被过程,将靛叶堆积,经常浇水,使其发酵2~3个月,成为黑色土块状。用臼捣实后称为球靛,含靛蓝色素2%~10%。球靛中拌入木灰、石灰及麸皮,再加水拌和,加热至30~40℃,暴露在空气中,成为蓝色不溶性靛蓝。
靛蓝,是一种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还原染料。战国时期荀况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源于当时的染蓝技术。这里的"青"是指青色,"蓝"则指制取靛蓝的蓝草。在秦汉以前,靛蓝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荀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查完“筚路蓝缕”与“筚路蓝蒌”发现,不管是“筚路蓝缕”还是“筚路蓝蒌”,相同的蓝字,本意是靛蓝和靛蓝的蓝色和紫色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以外,并没有其它意思,根本没有破烂衣服的“烂”意。
而“蒌”为蒌蒿或“白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滨,高四五尺的蒌草。按《说文》之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的丝缕之意,蓝缕之意,顺理成章的应该是说楚王穿着的是染成蓝色的麻缕蓝衣。
荀况能够写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千古名句,应与楚国当时的染蓝技术有关。从一个侧面证明“筚路蓝缕”的“蓝缕”,与楚国染蓝技术做蓝色的蓝布衣服有关。
关于“筚路蓝缕”,也有“筚路褴褛”之说,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几人贫衣被丑敝,或谓之褴褛,故《左传》曰,筚路褴褛,以启山林,殆谓此也”。扬雄《方言三》。因为“褴褛”与《左传》所载的“蓝缕”与“蓝蒌”文字都不同,虽然蓝字的字意解释3中有古同“褴”,褴褛。但很牵强附会,当时又不是没有“蓝缕”和“蓝蒌”文字,不需用“蓝缕”、“蓝蒌”替代“褴褛”的,没有必要绕这个圈子。
从字面上看,虽然仅是“蓝缕”、“蓝蒌”、“褴褛”之差,从字意上那可是有天壤之别的,是关系到楚人到底是穿着破烂衣服开垦山林,还是楚人穿着蓝色的蓝缕弁服去开启疆土的楚人精神的大问题?
启字的繁体为啟,金文启,训导使脑门开窍,戈,武力,强力,造字本义:是以外部强力刺激对方开窍。
楚国自公元前1042年受封五十里楚国丹阳地的熊绎,到第十七十八任楚若敖楚蚡冒的公元前741年之间,楚国已经在弹丸之地的五十里丹阳之地耕耘了301年,这个时候的楚王早已走出为区区祭品到鄀国盗牛的洪荒年代,这时的楚王即根本没有拓荒的山林可开启了,楚国早已国富民强蓄势待发要称雄天下向外扩张了。
楚国历史上,在若敖以后,楚蚡冒楚厉王在位时期的最大功绩就是开疆拓土,征服陉隰,和平收复了地临楚国的阴国,使楚国实力倍增的。可见《左传》所载的:“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应不仅仅是“楚人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那么简单?而更符合楚蚡冒启濮人之地,征服陉隰,收复阴国的开疆拓土的历史。
关于古代衣服,《诗经·国风·郑风》有《缁衣》诗,缁衣,汉族服饰。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传疏》:“朝服以缁布为衣,故谓之缁衣。外士兵有铠甲战袍,《孟子》有“布缕之征”征战之衣。注:"紩铠甲之缕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蓝缕”,疑为楚国楚人如缁衣一样,是自天子至于士都得穿戴的蓝色弁服之衣的“蓝缕”,不可能是破烂衣服。
综合楚厉王蚡冒在位时的历史、周礼和楚王的尊贵身份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整句应解释为:楚厉王蚡冒,开启濮人之地收复阴国疆土时,并没有驾乘楚军的威武战车,也没有穿着铠甲战袍,而是坐着用竹子荆条做成的柴车,穿着蓝色麻衣蓝缕弁服,和平收复了陉隰之地的阴国,开启濮人之地的山林疆土。这样解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即符合楚国历史,符合周礼,符合楚王高贵的身份,也符合“蓝缕”文字的本意。
《史记.楚世家》中“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的“蓝蒌”是说处于草莽的楚王所在地的蓝草蒌草,与破烂衣服无关。按字意应当解释为:楚王熊绎初封楚国丹阳,开辟五十里子男之田的荆山楚地,居住在青蒿蒌草荒草遍地的山野草莽,带上楚国的桃弧棘矢及苞茅缩酒等贡品,乘坐上用竹子荆条做成的柴车,驰骋跋涉于朝向中原周疆的山林之间,以供事周王。
关于历史文献的能不能正确的解读和解释,研究认为,要还原历史必须完全尊重历史文献和史籍所记载的文字进行研究,离开史籍文献记载的随意靠引申和通假的解释,等同于小说家写小说的幻想,这样望文生义的编造和杜撰,无异于指鹿为马。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卧马先生关于“蓝烂”之别的认真研究发现,为真实还原楚国现任创业的历史找到符合历史史实的文字依据。您认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能够以“筚路烂缕以启山林”解读吗?
2018.10.13 文字考古学
注:原文/卧马先生(李敦彦)发表于 2016年10月5日的“千古谬误“筚路蓝缕” 三千年楚人精神考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