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既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也是文言阅读题考察的重要题型。通常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而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难点需要突破,已经超出了上文方法所能应对,下面拟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注意把握句子关系,准确添加关联词语

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这是由文言文行文简练的习惯造成的。一般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谓宾,乃至介词都容易补充出来,除了文言文中常见的的关联词(固定词组)外,主要靠意合连接,正是由于这一情况的存在,关联词语往往被忽略,这直接影响了句子的整体质量。诸如:

(一)假设复句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没有今天的地位。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如果)能做到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始了。

(二)转折复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译文:(虽然)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相比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却善于利用外物。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译文:大将军邓骘认为张衡的才能很奇异,(虽然)多次征召他,(但是)他都没有接受。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1)

(三)条件复句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译文:(只有)到了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四)因果复句

1.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译文:(因为)知道这种空想不能得到,(所以)只能在悲凉的秋风中寄托袅袅的箫声。

2.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塞翁失马》)

译文;家中良马很多,他的儿子(因为)爱好骑马,(所以)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五)目的复句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文:我们在会稽的山阴县兰亭聚会,(为了)做禊事。

2.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公输》)

译文:我从北方来的时候听说你制作了云梯,(目的是)将要攻打宋国。

(六)承接复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母亲生下我刚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沈复《童趣》)

译文:定下神来,(就)捉住那虾蟆,(接着)鞭打它了几十下,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七)递进复句

1.今大王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如今大王应该也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安设九宾之礼,我才敢奉上和氏璧。

2.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苏武传》)

译文:于是把苏武幽禁在大地窖中,(并且)断绝供应饮食,不给他吃的喝的。

(八)并列复句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译文:有人认为他死了,(也)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

2.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怒触不周山》)

译文:共工发怒撞向不周山,擎天的柱子被碰折了,维系大地的绳子(也)被撞断了。

二是注意把握上下文语境,做到随文释义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的一词多义现象,这些词的常用义项一般都能在字典中得到反应。但需知语言是非常灵活的,词义往往随上下文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所以会出现字典中没有收录的义项,这就需要“随文释义”。事实上,任何一本工具书都不可能做到对一个词的所有义项全部罗列,一个是无法占有古今所有的文献资料,再一个是篇幅所限。王力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正文后所附《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一文中谈到:学习古代汉语词汇还需要懂得词的“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要准确理解“句中意义”,就要做到,不被字典义所拘泥,而要灵活变通,依据上下文随文释义。具体来说,随文释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2)

1.对字词的具体释义,即“随文释词”。下面试以“作”字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作”字《汉语大字典》一共罗列了26个义项,是不是把“作”的所有词义都搜罗到了呢?看例句: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作”意为:化作,变作。

(2)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作”意为:成为。

(3)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苏轼《石钟山记》

“作”意为:演奏。

(4)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

“作”意为:居住。

上述四个例句中的义项都是《汉语大词典》所没有载入的。

2.对句义的扩展补充,即“随文释句”。下面译文中加括号的部分,都是在把握原句的基础上,对原句的扩展补充,能够起到解释说明作用,从而真正揭示句子含义。

1.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苏武传》)

译文: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一下子就消失了),何必久久地这样折磨自己。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

译文: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功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3.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文: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译文: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均衡这两个策略,宁可答应(给秦国和氏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译文:一个戍卒发难,天子的七庙就被毁掉,自己(的子孙)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3)

再来看一个综合的例子: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4第4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练习题有太史公说的一段话。现截取一部分并加上标点: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有勇气的人。死亡并非难事,(勇敢面对)死亡才是难事。

其中第一个括号中的内容是补充句义,第二个括号中“勇敢”是既是对句义的补充,同时将“处”译作“面对”也是词典中所不见的。

三是注意准确把握修辞,避免望文生义

文言文中有着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要细心辨析,按照各自的辞格特点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准确的传递出作者想要传达出的声情形貌。除了常见的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之外,对于互文、变文、并提等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应该掌握。下面举出一些例句。

(一)互文

1.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译文:主人客人一同下马上了船。

2.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译文:枝枝叶叶相互覆盖交接联通。

(二)婉曲(讳饰)

1.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注:“填沟壑”一词指死亡,这里采用了婉曲(或称讳饰)的修辞手法。

译文:(触龙)回答说:“(我的儿子)十五岁了,虽然年龄有些小,我希望在我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2.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司马光《赤壁之战》)

注:“更衣”并不是更换衣服,而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译文:孙权起来上厕所,鲁肃一直追到屋檐下。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打通文言文翻译的最后一公里)(4)

(三)用典

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登建康北固亭怀古》)

注:此句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欲启用廉颇的事。

译文:(盼望)有谁来询问我,就像当年赵王派人探望年老的廉颇那样,饭量还好吗?

2.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注:此句用“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两个典故。

(四)并提(又称合叙)

对于使用 “并提”修辞手法的句子,在翻译时需将并列的成分拆开依次序前后照应才行。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译文:何况我与您在江上捕鱼,以鱼虾为友;在小洲上打柴,以麋鹿为友。

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班固《苏武传》)

注:“推堕驸马河中”应是:宦骑推驸马,驸马堕河中。

译文: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宦官推搡黄门驸马,黄门驸马失足坠入河中淹死了。

(五)变文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

注:此句运用“变文”的修辞手法,“收藏(的财宝)”“经营(的财宝)”“精英(财宝)”三个词语意思接近,为了避免重复,采用了不同的说法,可以合并翻译。

译文: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珍藏积累的金银珠宝,都是经过多少世代年月,从人民那里掠夺而来,堆积的像大山一样。

四、注意把握古代文化背景,避免生硬直译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还应该注意,必须结合当时的古代文化背景,把句子放在这个背景中,才能深刻理解,准确解读,进而准确翻译。

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注:句中“期(jī)攻”一词难解,这牵涉到古代凶礼中的服丧制度。古代对于死者的亲属,根据亲疏,要求穿戴不同样式的丧服。同时,规定不同的服丧日期。丧服共分五种:斩衰(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sī)麻,称之为五服。期,就是服丧一年,即指齐衰。功分大功,小功,大功九个月丧期,小功五个月丧期。因此“期功”在这里泛指亲属。

译文:在外没有非常亲近的亲属,在内没有照管门户的五尺孩童。孤孤单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2.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注:中国古代有五祀,即:灶、门、行、户、中霤(土神),屋子的西南角称之为奥,是尊者所居之处。古代为神主所在位置,所以地位是很重要的。但是,因为灶神管着人们的日常饮食,并且会在悄悄记下这家的善恶行为,到年二十三的时候,就会上天向天帝打小报告。一旦被报告,该人就会因此减寿。因此人们会用芝麻糖祭祀灶神,让他尝甜头,别乱说话。这就是“媚灶”。这也是民间腊月二十三祭灶民俗的由来。所以,“县官不如现管”,小小的灶神似乎反而比位于奥的地位尊贵的神主更有实权。

译文:王孙贾问:“‘与其讨好尊贵的“奥”神祈求保佑,不如讨好掌管实权的“灶神”祈求保佑’,说得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这话不对。如果犯了弥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