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下游右岸,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鹤山人,更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立足于此,近年鹤山市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各类非遗项目20余项。今起,鹤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南方 鹤山频道推出寻访鹤山非遗之旅系列报道,带您走进鹤山看非遗,感受不一样的“鹤味”非遗魅力,敬请垂注。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1)

鹤山红茶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鹤山市文化馆供图

鹤山非遗之旅之一丨茶是鹤山红

“未有鹤山县,先有鹤山茶。”提起鹤山茶,这句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鹤山曾被誉为广东茶叶第一县。史料记载,鹤山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发展最盛:“茶园5000公顷,年产毛茶4000吨,年出口3000吨,鹤山茶几占全省输出量之八九成,其输向地近如南洋,远至欧美……”其中,尤以鹤山红茶为甚。

然而,清咸丰、同治年间,时局动荡,茶农流离失所,大量茶园遭毁坏,至清末民初,全县茶园面积已少去其半,年产茶叶不足1000吨。直到近年,鹤山茶产业才再次踏上振兴之路,2015年,鹤山红茶顺利通过第三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成为鹤山首个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核的农产品,获得“国字号”招牌。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2)

刚刚采摘下来的茶青。

回望历史,鹤山红茶发展环境交替更迭,其品质依然如初,制茶人的匠心和坚守始终如一。今年6月,江门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山红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日前,南方 走进鹤山红茶主产区之一的鹤城镇,对这一古老的传统制茶技艺做了探访。

走进客家村落,寻味鹤山红茶

七月的鹤山,骄阳似火,走进鹤城镇城西村委会潮边坑村,却给人一种清凉之感:村口溪流淙淙,村内客家山歌此起彼伏,路边竹影间清风徐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村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也为鹤山红茶培育出生长发展的沃土。

潮边坑村是当地客家村落之一。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年间,已有客家人从粤东迁来鹤城境内居住,鹤山建县后,鹤城再次迎来大批客家人定居,极大充实了当地人口。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3)

余瑞华、王芳女夫妇种植的茶园。

数百年来,定居鹤城的客家人凭借艰苦耐劳的精神,在此垦荒开村、种茶务农、繁衍子孙,客家文化和传统工艺随之发展传承。如今,潮边坑村仍有不少村民保留着种茶和制茶的手艺,余瑞华、王芳女夫妇就是其中之一。

“夫妇两种植着6亩茶树,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客家传统技艺制茶。”鹤城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日前入选江门市级非遗的鹤山红茶制作技艺,其基础之一就是客家传统制茶技艺。

据了解,鹤山红茶采用客家传统的技艺制作,包括摘茶、晾青、“三焗三晒”(揉捻、发酵)、干燥等程序,其中的“三焗三晒”与普通的制茶工艺不同,具有客家传统特色。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4)

余瑞华正在制茶。

客家有“女摘茶男制茶”的传统,摘茶一般由女子承担。每天天刚亮时便要摘茶青,以茶叶上带有雾水为宜,摘茶者将茶叶放入竹箩,或是透风的面粉布袋。随着时代发展,制茶早已不在分“女摘男制”。

余瑞华告诉记者,只要天不下雨,天未亮便和妻子到村后的茶园里摘茶,要赶在日出之前将采摘的茶青带回家中加工,“太阳一出来,气温升高,茶篓底部温度升高,茶青水分加速蒸发蔫痿,不仅后续凋萎工序难以控制,同一批茶的品质和口感也会大不一样。”

摘茶只是第一步,传统客家制茶工艺,全凭手工,非常考验制茶人的手艺和经验,其中又以 “三焗三晒”工序最为关键。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5)

余瑞华、王芳女夫妇。

余瑞华说,所谓“三焗三晒”,就是茶叶经手工揉捻后,要用竹筛盖住“焗”一段时间凋萎,然后再次晾晒,晾晒时还要不断翻动以保证茶叶两面晾透,如此反复三次。“‘三焗三晒’过程中,要注意气候、湿度对茶叶的影响,随时调整每道工序的时间,才能保证做出好茶。”

相比于火焙炒制的茶叶,客家传统制茶整个过程全部用人手制作,不依赖机器,冲泡出来汤色金黄透亮,品尝时感觉芳香清雅、甘甜润喉,茶味别具一格。

正因为制作工艺繁复且要求甚高,两夫妇每年只生产约200斤茶叶,多以优惠价格卖给同乡。“种茶做茶不求赚大钱,这门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要一直传下去。”余瑞华说。

历经风雨考验,鹤山红茶逢春

鹤城镇是鹤山红茶的主产区之一,客家制茶工艺也只是鹤山红茶制作技艺的一个分支。

据悉,鹤山的红茶种植制作始于宋代,至清代初期,大批客家人进入鹤山,先由杨氏兄弟在马耳山开辟茶场,之后又有练氏兄弟扩大生产,并成为鹤山红茶的发源地。

鹤山建县后,首任县令黄大鹏鼓励种茶,并组织编写《鹤山茶鉴》,向茶农推广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康熙年间从紫金县迁至鹤山的李凤来就以贩茶谋生,在其逝世前,写下诗句记叙生平,其中一句写道:“买茶卖货走乡村”。

到了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茶叶生产进入全盛时期,以鹤城大规模发展辐射到共和、龙口、宅梧、双合等镇。种茶面积达8万亩,年产毛茶425吨。其中以古劳茶山、宅梧白水带、鹤城马耳山三个产地的最佳。

非遗手工茶(茶是鹤山红寻访鹤山非遗之旅)(6)

鹤山红茶近年再次迎来春天。共和镇供图

数百年来,鹤山红茶不仅内销,还随着华侨的足迹,运向香港、澳门、南洋和美洲等地。“英国‘立顿’牌红茶最早的一部分原料便来自鹤山。”鹤山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鹤山茶叶种植与贸易兴旺,当时的县衙门所在地鹤城出现了“茶行街”,有大小茶行十多家,其中美珍、树芳等并称六大茶庄。

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战乱,茶叶生产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积极恢复茶叶生产,鹤山红茶迎来春天。进入21世纪,当地党委政府日益重视鹤山红茶品牌,全市茶叶种植面积约1万亩,年产量500吨,产值5000万元。

近年来,鹤山市除了保持种植面积外,还牵头举办红茶文化节,不断扩大鹤山红茶的知名度。在各方努力下,2015年鹤山红茶成功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鹤山红茶也已广泛分布在古劳镇的茶山、丽水,鹤城镇的坑尾、城西、五星、万和、坪山,共和镇的来苏、新连,址山镇的云乡,宅梧镇的白水带、荷村、泗云,双合镇的合成、先庆,雅瑶镇的南靖,龙口镇的福迳、那白和桃源镇的中心、龙溪、蟠光等21个村。

鹤山红茶重现昔日荣光,其价值也不断凸显。一方面,鹤山红茶凭借其可观的经济价值,正成为村民群众致富的重要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茶动力”;另一方面,随着鹤山推进中欧合作区建设,鹤山红茶搭乘“江门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大踏步走向全球市场,在展现鹤山新形象和联系海外华侨纽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任龙

【资料来源】鹤山市文化馆

【通讯员】朱强 欧蕊荣 凌伟新

【作者】 任龙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