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1)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2)

女子身穿镶滚条的旗袍,身段窈窕,妆容精致。只见她对着镜头嫣然一笑。咔嚓!“好了!”照相师傅从厚厚的遮光布里探出了身子。

这一幕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当红明星胡蝶来到贵阳拍摄电影,路过一家照相馆,便进去留了影。洗出来的照片极美,胡蝶一高兴,为其题写招牌——“阿嘛”,在粤语中是啧啧赞叹的意思。

直到2019年,阿嘛像馆牌匾仍刻着这两个清峻漂亮的字。只是镜头里的女子,早已换了容颜和衣饰。这家位于贵阳市中华南路上的老相馆至今已有82岁,犹如一架神奇的“时光留影机”,在相纸上日复一日镌刻着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的贵州影像。

贵州最早的广播体操

若是换作时下,影星胡蝶翩翩出门之后,阿嘛像馆应该会被称为“网红打卡地”。

这个名号绝不是虚夸。那个年代,慕名而来拍照的客人成千上万,田汉、徐悲鸿、廖静文等历史名人亦“来此一游”。不过说起照相馆至今保存的最老的照片,要数体操照。

阿嘛像馆在室内利用布景拍照,也会应客人的要求前往现场拍大场景。

1946年1月,天气格外寒冷。一群中学生来到广场上,伸伸腿弯弯腰,广播一响,大家便整齐地排好队形,开始操练广播体操。

咔嚓!阿嘛像馆的照相师傅早已准备好脚架和相机,孩子们一舒展身子,他便麻利地按下快门。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3)

参加复兴操表演的学生

这应该就是贵州最早的广播体操了。

跨越时空,相纸已泛黄,广播中的音乐和口令却一直回响。千百人同时做操,已成为今天学校课间一道温暖的风景。

人们对于健身的热爱,无论时间如何变迁,始终不会降低。2016年,《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发布,提出加快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每年8月,是贵州省的“全民健身月”。2018年举行的全省第十届运动会,还成为历届省运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届综合性体育盛会。

著名的遵义会议照

在阿嘛像馆的电脑文档里,静静收藏着一张黑白的遵义会议会址照片。

这张照片堪称“镇馆之宝”,由阿嘛像馆历代“掌门人”保管。虽然照片是黑白的,但历史记忆却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红色。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开辟红色纪念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址,正是其中需要的重要资料。”阿嘛像馆总经理易顺安告诉记者,当时接到拍摄任务的贵州省有关负责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的照相馆。

阿嘛像馆做了全面的安排和准备。派出了外拍技术最强的摄影师彭万里和彭一凡,准备好相机、胶片、冲洗药水,立即前往遵义。在当地经过仔细调查、访问、寻找、熟悉方位、找角度、等光线,十几天的昼夜辛苦,最终拍了上百张胶片,在遵义冲好底片回到贵阳。

最后,精心制作的一套遵义市全景和会议会址照片,被送到北京,由新华社向全国发稿。

今天,大家见到的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照,就是出自于此。

1961年,国务院公布遵义会议会址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遵义会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1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照片里的这栋小楼,已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百姓了解中国革命、回顾红色历史的“大课堂”。

改革开放初期的婚纱照

这是一张特殊的婚纱照:新娘身穿白纱裙子,长尾拖地,稍露一点锁骨,腰线收得很紧。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4)

“今天看这张照片很美,但在当时,其实拍婚纱照还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很多家庭是接受不了的。”易顺安说,改革开放初期,贵阳年轻人的着装突然转向港台风格,老年人却表示不能接受。一时间,年轻人的新潮打扮和传统观念互相撞击着。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照片基本只有黑、白、灰,这三种颜色。这张婚纱照拍摄时间是1983年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很多人都没见过婚纱照。”拍婚纱照的这对新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将照片挂在家中。

但是照片这么美,实在不忍将其尘封。相馆洗出照片,留下一张挂到橱窗里,顿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人们争相上门追问,这张照片是怎么拍的。其实那个年代,拍照工序相当复杂,色彩靠调配,反复实验,凭经验对药水的温度、比例、曝光时间长短等来调控色彩。

近年来,到阿嘛像馆来拍婚纱照的新人越来越少。但摄影师们仍在坚守着胶片拍摄,想要留住大家的传统记忆。

跨越山海的全家福

上世纪50、60、70和80年代,阿嘛像馆是贵阳市民拍摄全家福、同学合影、毕业照的首选。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5)

上世纪70年代阿嘛相馆的学生合影

在满载回忆的一摞旧照片中,一张全家福照片比较特殊:12个从远方聚在一起的家庭成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幸福的笑容。

“这张照片,是贵阳一户人家的家人来探亲时拍摄的。我记得他们姓井,是改革开放前南下来到贵阳,因交通不便,很难和亲人团聚。”易顺安介绍。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6)

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记者随后辗转采访到全家福其中的一位成员——井绪东,他感叹万分:“全家福来之不易!那个时候,我的亲戚如果从山东出发来贵州,需要从老家坐硬座火车到河南郑州,再转车到武汉或者湖南株洲,然后又转车到贵阳,前后耗时一个星期左右。”

时间如白驹过隙,天堑终能变通途。随着贵州加速发展大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开通出海,民航事业一日千里,山不再高、水不再远,交通天亮了,经济增速日新月异。

“近十年,北方老家的亲戚陆续来贵州,孩子来贵州来读书、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来贵州工作,老年人来贵州避暑安居。已经有20多个亲戚落户贵阳了。”井绪东说,现在每年都在贵阳照全家福,照片上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说,照片是时间的化石。这一一张照片背后,折射出不同时代人民思想观念、生活水平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回响着一声声奋斗的时代潮音。抚今追昔,展望未来,2019年,我们留下的每一幅影像,都将成为未来的历史。

主播简介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7)

龙秋丞

贵州民族大学播音专业本科在读,贵州民大官方微信工作室主播、记者,贵州民大电视台配音、摄像,共青团贵州省委学校部新媒体中心实习编辑,柒声工作室成员。实践经验丰富,多次参与校内外新闻报道与各级朗诵、摄影大赛。

文字:贵州日报

图片:网络

音频支持:贵州民族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

编辑:高亚萍

朗诵贵州天河潭(朗读南明阿嘛像馆)(8)

版式:高亚萍

审校:罗云霄

签发:林林

稿件征集邮箱:494695725@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