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1)

《上海商业百年》 刘红 主编

《上海零售百年》 焦玥 主编

《上海贸易百年》 王胜桥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百年系列”站在今天的视角钩沉历史,启迪未来。既有历史的深度和厚度,又有人性的温度和广度。用富有质感的细节,展开对于商业精神与文明的探讨,呈现出人性光辉的闪烁。

先施公司前脚刚登陆上海滩,老对手永安公司后脚也来了。永安公司的老板大洋洲华侨郭乐也是广东香山人,在香港便和马应彪针锋相对地竞争。他参考了黄焕南的“黄豆选址法”,派两个人站在南京路的南北两侧,用豆子来统计行人流量,最后发现南边的客流更大。于是永安便在南京路南侧买了一块地皮,与先施百货隔路相望。

*“黄豆选址法”,他们在建楼前,就派了两个人去南京路,一个站在路南、一个站在路北,数着过往行人,朝一个麻袋里扔着黄豆。结果南面行人多,郭氏兄弟就决定在南面建楼,就是浙江路跟南京路口这里,这其实就是市场调查的意识。

1918年上海永安公司开业,确立以经营环球百货为主的经营方针,并附设旅馆、酒楼、茶室、游乐场及银业部。以香港总店为后援,经销商品1万多种,其中八成为世界各国的高档商品,号称“统销环球百货”,一时竟有“销金窟”之称。永安公司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百货公司,商业老字号之一。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2)

永安公司新厦建造地基时留影

该公司创业时,其设置和经营策略与马路对面的先施公司基本相似,但有两个改进:一是奠定了进门就是商场的格局,一楼销售各种日用品,二楼为呢绒绸缎,三楼和四楼经营珠宝、钟表、家具等贵重大件,这样的布局影响了整个上海的百货业。二是在进货渠道上采用从英国、美国办事处直接进货的办法,不仅款式新颖,也更具有价格优势。大件商品可由公司送货上门。“Customers are always right!”(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条霓虹灯制成的英文标语置于商场的显眼处,成为永安职工必须恪守的准则。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3)

永安公司绸缎部

那么,怎么样让顾客满意呢?服务态度好,服务周到。要有信誉,要让顾客信得过你。许多在现代商业中已经不稀奇的观念,在当年上海滩的商业竞争中却有着重大的作用。永安公司开业后,第一天营业额就高达1万余元。在接下去的20天内,卖完了三个月的库存。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4)

永安公司建筑外景

汪亮(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谓百货,实际上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钟表、照相机,甚至还有自行车,包括布料、面料还有服装、鞋帽以及各种箱包、手袋、化妆品,这些门类在当年来讲都是非常时尚的。所以它们集中在一个一个楼层,经过仔细地分析消费者逛商场消费的心理,来激发你的消费欲望。商业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一个产业,不是简单的我卖东西、你来买东西这样一个交易的过程,它要讲究消费者心理和消费的习惯,我怎么来更好地、更便捷地满足消费者,更大程度地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所以它是要有心理学、商品学等的知识在里边。

20世纪30年代,永安百货公司面临其他三家百货公司的激烈竞争,但永安百货公司第二代掌门人郭琳爽是个商业奇才,创新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无意中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带货网红——康克令钢笔小姐。在那个年代,合金笔尖的“金笔”是跟苹果手机一样的爆款商品,四大百货公司均有自己的品牌笔。而康克令小姐当年在上海滩的地位,不亚于今天受追捧的网红和主播。民国杂志《上海生活》创刊号,便以康克令小姐作为封面女郎。永安百货公司独辟蹊径,开设康克令(Conklin)金笔柜台,售货员清一色都是明眸皓齿的美女,烫着时髦的卷发,穿着合体的旗袍,戴着精致的胸针,讲着流利的英语,人称“康克令小姐”,一下子就红遍了上海滩。

当时,胡蝶被选为电影皇后,百业追踪,皆有皇后。但是,上海最著名的皇后却是康克令皇后谭雪卿。谭雪卿是广东番禺人,是上海四大美人之一。她最初在永安百货文具部当店员,专门销售康克令钢笔,吸引了不少顾客。

陈雁(复旦大学历史系):这个笔当时非常畅销,因为是有一位很漂亮的女性职员在售卖,有一个上海的小开为了追求这个康克令皇后,每天都去买一支笔,然后变成了上海滩的社会新闻。康克令这个笔在美国其实不是什么优质的笔,它比派克档次要低很多,但是永安公司把它引进来以后,这个笔在保质期限内,如果坏了随时可以来换。有的年轻人为了看这个康克令小姐,就常常去换这个笔尖,然后成了这个社会的一种风气。除了这个康克令皇后,还有卖水仙牌保暖瓶的女营业员被称为水仙花皇后,还有卖包的就称为某某包西施,等等。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5)

“康克令小姐”和钢笔广告文案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6)

《永安月刊》前三期,康克令小姐

注:郭志媛(郭琳爽之女,左,1939.5);吴丽莲(康克令小姐,中,1939.6);钟凤华(康克令小姐,右,1939.7)

这种营销方式非常契合钢笔的目标客户群——男性知识分子的心理。1936年,后来成为《文汇报》主编的徐铸成从武汉出差来上海,特地跑到永安公司,花了四块大洋买了一支金笔,就是为了一睹康克令小姐的风姿。据他回忆:“果然明眸皓齿,不负众望。康克令柜台,顾客独多,盖多为慕名而来。”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7)

永安公司屋顶花园

在1937年之后,上海相继经历孤岛、沦陷和解放战争,十几年里,中国战乱不断,人心惶惶。上海的商业虽然没有断代,但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国民的爱国热情高涨,开始对日货的抵制,到商家为了抗日等进行各种促销和推广处理,这一阶段我国的国民品牌、产品的发展(销售量)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后期随着国内的政治运动开始恢复正常,我国的消费情况趋于合理化,国民开始正视外来产品和本国产品,我国产品和品牌的发展又开始趋于稳定。在此期间,我国的部分商人(如黄楚九等)开始有了品牌的意识以及服务的意识,并且在当时就不遗余力地将品牌进行推广,使其品牌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行到了尾声。南京路上四大百货公司中,先施、新新、大新已经先后撤离。然而永安公司和它的老板郭琳爽决定留下来。5月18日,郭琳爽给远在美国的伯父郭乐写了一封长信:

侄等认为义之所在,与夫职责所关,生命虽危,都非所计,以个人安危而弃职离沪,抚心自问,期期以为不可,侄琳爽、棣活等留沪,不独为股东权益,与夫事业之前途,抑亦为与多年共患难之同事共同甘苦,苟非以身作则,示人以范,则千秋以后,将无词以自解,即此一端,已令侄等痛下决心,留此尽力维护矣。

在枪炮轰鸣中,永安公司一直营业到上海解放。那天郭琳爽也起得很早,他亲眼看见南京路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永安新厦的楼顶,亲耳听见第一首胜利歌曲从新新公司的玻璃电台里传出,他看见欢天喜地的人群从南京路上汹涌地走过。郭琳爽被深深感动了。他认定,战争过去了,灾难过去了,上海商业的春天要来了。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8)

永安百货商场的外景

20世纪30年代以来,永安公司跃居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首,在中国和世界享有良好声誉。永安公司在管理上重视进货和资本积累,讲究经营和服务,以“顾客永远是对的”为信条,并重视销售国货。永安百货公司与永安纺织印染公司等共同构成永安资本集团。1956年,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1966年实行国营,上海永安百货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随后再次更名为上海第十百货。1988年在改革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商场进行全面改建和装修,同时更名为上海华联商厦,2005年4月,该商厦重新使用旧称“永安百货”。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9)

如今的永安百货

儿时上海弄堂生活忆旧(上海人的回忆杀)(10)

上海百年系列

编辑:金久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