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粘结预应力施工

1.1 工艺流程

准备端模→架立筋制作→铺设波纹管垫板→预应力筋铺放→浇筑混凝土→进行张拉→注浆、端头封堵

1.2 控制要点

1.2.1 预应力钢绞线工程由专业分包单位进行施工,施工前由分包单位根据施工蓝图进行预应力深化图纸设计,并由设计单位审核审批,现场需严格按照预应力钢绞线曲线分布图进行施工。

1.2.2 架立筋制作根据施工图纸预应力筋曲线矢高的要求施工,定位架立筋采用≥φ10 钢筋点焊于梁箍筋上,间距为不大于1000mm,其高度为波纹管中心线距梁底的高度减去波纹管的半径进行设计制作,宽度宜同箍筋宽度,波纹管绑扎固定在架立筋上。

1.2.3 波纹管接头:为避免出现漏浆现象,波纹管接头的搭接长度必须保证至少20 cm,并用胶带仔细缠裹,接头质量一定要保证,以避免漏浆。

1.2.4 预应力筋穿入孔道后,应将其锚固夹持段及外端的浮锈和污物擦拭干净,以免绞线张拉锚固时夹片齿槽堵塞而引起钢绞线滑脱。

1.2.6 浇筑混凝土时应认真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尤其是锚垫板周围的混凝土严禁漏振,不得出现蜂窝或孔洞。振捣时,应严禁振捣棒直接碰撞波纹管、马登筋以及端部预埋部件。

1.2.7 预应力梁张拉完成后应静停一段时间,待应力传递均匀后,方可进行孔道灌浆。在某个波纹管内灌浆必须连续,中途不得停顿,一次灌满为止。

1.2.8 每次灌浆完毕后需将灌浆设备清洗干净,下次灌浆再次冲洗,防止杂物堵塞。

1.3 质量要求

1.3.1 原材料、机具应经验收合格后进场;配套张拉设备使用禁止随意更换混搭,且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

1.3.2 预应力筋制作时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避免隔离剂污染,避免电火花损伤。

1.3.3 预留孔道除规格、数量、位置、形状满足要求外,其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与偏移,灌浆孔及排气孔应能保证浆液畅通。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1)

1.3.4 张拉时混凝土强度需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75%。

1.3.5 张拉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要求,后张法采用对称张拉的原则;对于平卧重叠构件,张拉顺序宜先上后下。

1.3.6 预应力筋的张拉以控制张拉力值(预先换算成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做校核。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2)

1.3.7 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后应及时进行孔道灌浆。宜用52.5 级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调制的水泥浆,水灰比不应大于0.45,强度不应小于30N/mm²。

1.3.8 灌浆钢管抽芯宜在砼初凝后、终凝前,一般以用手指按压砼表面不显凹痕为宜,常温下抽管时间约在砼浇筑完成后3-5h,胶管抽芯时间可适当延长。

2.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2.1 工艺流程

梁、板模板支搭→下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绑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端部节点安装→上部非预应力钢筋铺放、绑扎→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张拉无粘结筋→端部处理

2.2 控制要点

2.2.1 根据程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在合端模前在预应力筋穿出位置处打孔,孔径应大于钢绞线直径。所以需事先准备好端模,尺寸要准确。

2.2.2 一般在普通钢筋绑扎后期开始铺设无粘结预应力筋,并与普通钢筋绑扎穿插进行。

2.2.3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设位置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就位,用间距为1-2m 的架立筋或钢筋马蹬控制并固定位置,绑扎牢固,确保混凝土浇筑中预应力筋不移位。

2.2.4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前,对护套轻微破损处应采用防水聚乙烯胶带进行修补。每圈胶带搭接宽度不应小于胶带宽度的1/2,缠绕层数不应少于2 层,缠绕长度应超过破损长度30mm。严重破损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予报废。

2.2.5 锚垫板定位要准确;横向位置一定要沿中心线或对称于中心线,不准打S弯。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端的锚垫板可固定在端部模板上,或利用短钢筋与四周钢筋焊牢。锚垫板面应垂直于预应力筋。

2.2.6 浇筑混凝土时应认真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尤其是锚垫板周围的混凝土严禁漏振,不得出现蜂窝或孔洞。振捣时,应严禁振捣棒直接碰撞预应力筋、马登筋以及端部预埋部件。

2.3 质量要求

2.3.1 原材料、机具应经验收合格后进场,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涂包质量应符合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规范的要求。无粘结预应力筋护套应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

2.3.2 预应力筋制作时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避免隔离剂污染,避免电火花损伤。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3)

2.3.3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包括预应力筋安装时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预应力锚具和连接件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等。

2.3.4 张拉时混凝土强度需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75%;

2.3.5 张拉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要求,通常在预应力混凝土楼盖中的张拉顺序是先张拉楼板、后张拉楼面梁。板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可依次张拉,梁中的无粘结筋可对称张拉。

2.3.6 张拉验收合格后,按图纸设计要求及时做好封锚处理工作,确保锚固区密封,严防水汽进入,锈蚀预应力筋和锚固。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4)

2.3.7 对后张法预应力梁和板,现浇结构混凝土的龄期分别不小于7d 和5d(GB50666-2011 新增条款)。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5)

3. 先张法预应力施工

3.1 工艺流程

设计制造台座→支底模、施工准备→预应力筋铺放、绑扎非预应力筋→张拉预应力筋→支侧模、安装预埋件→浇筑混凝土→养护、拆模→放张预应力筋→构件出槽

3.2 控制要点

3.2.1 台座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和稳定性。

3.2.2 长线台座台面要平整,在铺设预应力筋前应涂刷隔离剂,隔离剂的隔离层效果要好。隔离剂不应污染预应力筋。

3.2.3 浇筑混凝土时应认真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振动器不应碰撞预应力筋,以避免引起预应力损失。

3.2.4 养护时可采用自然养护或湿热养护。当采用湿热养护时,应采用二次升温养护,即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前,预应力筋与台座混凝土的温差不应超过20°C,以避免形成温差应力损失。

3.2.5 放张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的75%。对采用消除应力钢丝或钢绞线作为预应力筋的先张法构件,不应低于30Mpa(该条款为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新增)。

3.2.6 为防止施加预应力时在构件端部产生沿截面中部的纵向水平裂缝,宜将一部分预应力筋在靠近支座区段弯起,并使预应力筋尽可能沿构件端部均匀布置。

3.3 质量要求

3.3.1 原材料、机具应经验收合格后进场。

3.3.2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包括预应力筋安装时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预应力锚具和连接件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等。

3.3.3 在先张法中,施加预应力宜采用一端张拉工艺,张拉控制应力和程序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

3.3.4 张拉时根据构件情况可采用单根、多根或整体一次进行张拉。当采用单根张拉时,其张拉顺序宜由下向上,由中到边(对称)进行。

3.3.5 全部张拉工作完毕,应立即浇筑混凝土。超过24 小时尚未浇筑混凝土时,必须对预应力筋进行再次检查;如检查的应力值超过允许值误差范围时,必须重新张拉。

3.3.6 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与设计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mm,且不得大于构件界面短边边长的4%。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脱落的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

3.3.7 放张时宜缓慢放松锚固装置,使各根预应力筋同时缓慢放松。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6)

预应力施工的准备工作(预应力工程标准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要点)(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