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莫予毒

让孩子背了三篇文言文之后,已经是初秋了,十月份了,到了登高望远,把酒赏菊的季节,我想那就应个景儿,所以就先背了这篇《菊》,我们先来看原文:“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即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这篇文言文我查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确切的出处,只说是在民国时期的课本中摘抄出来的。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前三篇文言文都是一个小故事,有人物有情节,相对容易背诵和记忆,但这一篇就完全不同了,我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够适应,所以我就想试试看吧。

我们先来分析这篇文言文的好处到底在哪里,首先,从行文方式来讲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前面讲过,四字一句的行文是特别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篇也一样,几乎通篇都是四字一句,朗朗上口。

其次我们逐句来拆解文字的妙处,第一句,“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先描述菊花的香气,从嗅觉开始写起,然后开始写视觉,描述花瓣的形状,“如丝如爪”,进而描述菊花的颜色,“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用词非常简练,每一个特征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比如“丝”、“爪”,然后颜色也都是用一个字来形容,“黄”“白”“赭”“红”,我觉得这就是文言文的经典所在,就是它用词非常的简练、准确,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简洁明了,没有废话。做菜讲究“色、香、味”,这段菊花的描写从“香、形、色”入手,层层递进。

紧接着一句,“种类繁多”,做一总结性陈述。

最后讲菊花的品性,“性耐寒”,先得出结论,然后再写论据,论据是什么呢?就是“严霜即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一笔不差,一丝不乱。正所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所以说这篇文言文虽然不长,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该有的都有了,文章写得有头有尾,笔法严谨,丝丝入扣。这是孩子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无论多短的文章,都要交代清楚,都要有头有尾。

从古至今描写菊花的诗句太多了,最著名的当然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还有黄巢的这首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记住啊,这首诗是写菊花的,不要看到这首诗脑海中出现的是满银幕大白馒头。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还有李清照的“东菊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面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在毛主席的诗词《采桑子.重阳》当中写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里黄花也是指菊花。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的人,不同的境界的人,不同心胸的人,他们赋予菊花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蒲松龄的聊斋里,有一篇《黄英》,写的是一个叫冯子才的人特别喜欢菊花的故事,黄英是这篇故事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这个名字起的就非常的巧妙,黄英的全名叫陶黄英,我猜想蒲松龄给这个女主人公起这个名字是很有寓意的,陶就是暗指陶渊明,因为陶渊明本身就很爱菊,黄英的含义就是黄花,黄花指的也就是菊花,因为这个“英”在这里指的就是花的意思。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有屈原的《离骚》当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英”指的都是花。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年十月份班主任都会带着我们同学去中山公园看菊花展,回来还要写一篇作文,我现在能想起来的作文当中的描写菊花的话只有一句了,“菊花的花瓣像白色的奶油做成的。。。。。”。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8)

如果那个时候,我背了这篇《菊》,写作文的时候,把这个文言文直接写上去,不知道老师会作何感想?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