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职业发展教练@顽石快语的第13篇头条文章,本文全长3200字,阅读完需要8分钟。

前言

近期,B站在央视黄金时段的广告《后浪》爆红,B站市值次日大涨40亿。

虽然何冰在这段演讲中给出了对年轻人满满的赞美和鼓励,但似乎年轻人并不十分买账,朋友圈里转发此演讲最多的反倒是那些所谓的前浪们。

看全文,最打动前浪们的是什么呢?大概是那一句“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60、70后们受社会经济环境和家庭条件的限制,比较少能随着自己的性子做出选择。当这句话冲入眼帘的时候,会心动、激动甚至冲动。

而网络上被年轻人所诟病的又是什么呢?

是那些“自由学习一门语言,学习一门手艺,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很多人,从小你们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很多人在童年就进入了不惑之年,不惑于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看起来十分美好的句子。

他们说:“这是真的吗?”

先不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在“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的教育观下,是否真的能随着自己的天性自由选择想做的事情。

中国还有着相当数量的家庭根本不足以支撑孩子自由探索兴趣、自由的学习语言、手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这一切的背后都要用金钱来买单。

这些孩子们长大后面临的则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高房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哪里有诗歌这般美好。

正如在人民日报5月3日晚21点11分转发B站视频《后浪》的微博下面,有一个评论获得了最高的点赞量:“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却被绑在了一座座房子上,15年,30年……不敢去做想做的事,不敢再奢谈曾经的理想,朝朝暮暮,循环往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截至5月6日,该条评论获得超过8万个赞,回复讨论超过1万条。

前浪后浪只有浪打浪(管它什么前浪和后浪)(1)

我在厦门曾厝垵附近住过几年,那时候每天都喜欢去海边的木栈道上走走。 有一段木栈道横跨在海面上,下面是高高的岩石。

赶上涨潮的时候,看着浪花一浪比一浪高的拍过来,借着势头有些浪花都会越过岩石顶,拍到木栈道上来。 那个时刻,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前浪哪个是后浪,明明就是一浪叠着一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与其说它们是前浪与后浪,倒不如说它们原本就是一汪海水,借着潮汐的能量一次又一次的向更高的地方发起冲击。就像我们的生命,从生下来那天起,始终跌跌撞撞,却从不停歇。

这就是我看完这个演讲的第一个想法:

哪里有什么前浪后浪,人生原本就是一浪叠着一浪

马云,杭州边上普普通通的一名英语老师,撂在人堆里纯粹路人甲的长相,将国外的ebay网购模式引入到中国,打造出淘宝平台。以此起家,支付宝、钉钉、菜鸟、微众银行,他一次又一次冲击新的领域,持续奋斗20年,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商业帝国。

褚时健,15岁丧父,辍学、烤酒、种地,和母亲撑起了全家生计;青年时求学却遭遇战争,扛过枪打过仗。51岁,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用17年将濒临倒闭的烟厂带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建立云南红塔山集团有限公司。68岁判刑入狱,74岁因病假释,开启第二次人生,打造褚橙品牌,年销售额过亿。

这样的人,你无论在什么时间看见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不是正在冲上顶峰或者正在冲上顶峰的路上。你敢说他们是前浪?如果他们算前浪,庸庸众生都算不得是浪了。

前些年,王宝强出演的电视剧《士兵突击》爆红,里面的一句“不抛弃、不放弃”到现在还被人们用在各种场合,表达勇于坚持的信念。

小说里的主人公许三多,一个极其普通甚至称得上愚笨的农村娃,来到部队,历经挫折。但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始终严守纪律,坚持训练。

他从不随波逐流,也不不放纵自己,凭着一股子憨劲儿,将每一项练习心无旁骛地做到极致,最终走到兵王的位置。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正是我在工作上有些迷茫的时候,许三多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到现在我还记得他对于人生的看法:“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些问题。”

无论何时,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要轻易言败,也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以前浪后浪之类的说法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和借口。

老不骄矜,少不轻狂,人生原本就是一浪叠着一浪,生命不息,浪花不止。

前浪后浪只有浪打浪(管它什么前浪和后浪)(2)

从来都没有绝对的选择自由,相对的选择权却从来都有

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每个个体的情况都各不相同,受到的局限也不尽相同。哪里会有什么绝对的自由选择?

任何一项选择,都是有限的资源下做出的效益最大化的决策,而我们眼下的生活则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堆积出来的结果。

当年,我二姐大学毕业的时候,原本可以留在省城工作。因为我们当时家境不富裕,二姐希望能够回到家里照顾家庭,义无反顾的做出了她的选择,放弃了留在省城工作的机会。 我问过她后悔吗?她说从来没有。

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也可以留在省城工作。但当时我母亲因为中风偏瘫在床上,作为家中的老幺,我想回家照顾母亲,陪伴她最后一程,我又义无反顾的回了家。你问我后悔吗?不后悔,如果我当时选择了不回去,我可能真的会后悔。

这样的情况今天的孩子会遇到吗?当然会。 去年我部门的一个小女生,入职三个月提出辞职。 原因是母亲得了不治之症,她要回去照顾。

类似这样的限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都会遇到,亲情、金钱、环境,甚至是社会文化,都可能成为我们决策时的限制。

虽然我当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回了老家工作,而今天我已经走过了四个城市,两年前来到了我喜欢的城市上海工作。 你看,形成你整个人生的并不只是一次选择,而是很多次的选择叠加而成。只要你认准方向,在新的拐点抓住机会,不断校正,你终将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前浪后浪只有浪打浪(管它什么前浪和后浪)(3)

成功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富足与文明的社会足以容纳多更元的人生观

我家孩子在德国留学。头一年他住在一个德国人的家里,那个家里有两个孩子。儿子去上大学,女儿高中毕业后休了一年学,去非洲当志愿者养大象。刚听到这件事我真觉得不可思议,高中毕业不去上大学,居然休学去养大学,理由居然是喜欢大象。

后来,他结识了一些在德国成了家的中国人。 其中有一个嫁给了德国人的女士,因为他俩家住得比较近,有时候那个女士会找我儿子拿些中国调料之类的东西,一来二去就熟了。 这位女士有个女儿上大学二年级,去年停了学去学跳舞,说发现跳舞才是她真正热爱的东西。那位女士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人,万般不理解这孩子怎么会这样。 无奈爸爸支持孩子的选择,她也只好作罢。

听过房东家孩子养大象的故事,再听到这个跳舞的故事时,我已经不是特别的惊讶了。 我想这是因为德国整个社会对个人的成功有着更加多元的认识,在他们的认知里,成功不可一概而论,因个体的选择而不同。

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情况与我们有比较大的不同。在中国的家庭里子女承担着光宗耀祖的责任,父母会因为孩子在社会上的成功感觉很长脸,也会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感觉丢脸,所以父母与孩子之间恨不得都是终身负责制,彼此很多的牵绊。

但在德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似乎更加的清爽,孩子12岁以前父母在养育和教育方面会投入比较大的精力,12岁以后基本放手,对孩子的选择不会干预太多。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父母不会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感到丢脸,孩子也不会背上这种莫名的负担,影响他们选择自己更加热爱的东西。

头两年,我跟儿子聊天的时候,偶尔还会说“儿子啊,你以后如果有成就的话,妈妈就会觉得很骄傲。但是你要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我就会有种挫败感。”这时候,他就会笑笑回我一句:“老妈,你这是产品经理思维。可是,我并不是你的产品。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为什么要以我的成就来衡量你的人生呢?”

想想也对,孩子的确不是我的产品。这孩子虽然是我生出来的,但他是一个有着独立意志的个体。父母可以去影响他,但绝不可以去替代他。 同样,父母应该成就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将全部的期待投射在孩子的身上,让他不堪重负。

前浪后浪只有浪打浪(管它什么前浪和后浪)(4)

总结一下,关于现象级演讲《后浪》,我的三点看法是:

1.哪里有什么前浪后浪,人生原本就是一浪叠着一浪。

2.从来都没有绝对的选择自由,相对的选择权却从来都有。

3.成功没有标准答案,一个真正富足与文明的社会足以容纳多更元的人生观。

让我们每个人像浪花一样奔腾不息,直到生命的尽头。

谢谢你阅读到这里,我是职业发展教练@顽石快语,欢迎关注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