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有用(为什么读了很多书)(1)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来说一个小故事吧。

为了顺口好记,把这个故事男一号,叫黄老大。

他现在已然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可,他饱满丰盈的一生,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小时候,属于那种调皮捣蛋的孩子,上树掏鸟蛋,下地偷西瓜。都干过。

后来,他稍长,组织一帮哥们,给别人盖房子。

经验越足,胆量越大。

一路奔跑,到最后,盖高楼,做旅游,做餐饮。

直至成了当地首富。

他没有读多少书,可,他活成了传奇。

然而,我们这些受过高等教育者,却活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人?

是读书无用,还是你自己不会读?不会用?

学习了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的课程,才知道,不是读书无用,是你不会用。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有用(为什么读了很多书)(2)

(一)出租车知识

那次,和朋友聊天,其实,还聊到了这个问题。都是写作爱好者,也写了多年。可,写的文章,总是缺乏洞见,无法摆脱平庸。

对号入座,觉得症结所在,就是我们普通人拥有的可能是出租车知识。

那么,什么叫出租车知识呢?这和爱因斯坦有关。

据说,当年的爱因斯坦,也忙,总是在各个地方讲他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演讲的时候,他的司机就在下面听。

后来,这个司机对爱因斯坦说,你这个相对论,我看不难,我也能讲。

爱因斯坦说,那下一场,你来讲,我在下面听。

那个时候,资讯也不发达,也没有人认识真正的爱因斯坦。

司机现场发挥得很好,也轻松讲了下来。可,在演讲结束时,一个听众提问,把司机难住了。

好在,司机机敏,他说你这个问题很简单,让我的司机来回答吧。

就这样,爱因斯坦假扮司机,化解了现场尴尬。

我这里,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也像司机一样,只会搬运转述别人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不是自己的。

在工作或者生活或写文过程中,比较零散,就无法提取。

(二)将军和口香糖

有一个将军,问,士兵,口香糖的味道如何?

士兵说,没有什么味道。

将军说,那是因为,那个是我咀嚼过的。

这是个笑话或者说段子。

可,那样的士兵,生活中还少吗?

在这个网络时代,沉浸式、踏踏实实阅读的人,又有多少?

大多数,不都是碎片化阅读吗?

看起来,一天都在学习,阅读了很多公众号文章,可,你收获如何呢?

除了,蹭热点,当吃瓜群众,了解娱乐圈各种故事,对你自己个人成长,有帮助吗?

看到的都是别人的“二次”解读,都是别人的观点,撩动的是你的知识焦虑。

为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吃到“原汁原味的口香糖”。说得更贴切一点,就是没有读到“经典”。

经典的,才是世界的。

经典如同黄河的源头,知道了文化的根,才会明白,“士兵口中的口香糖”为什么没有味道。

说一千道一万,读经典,才是一个人进步最大阶梯。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有用(为什么读了很多书)(3)

(三)什么叫知识

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知识是在特定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

很多人曾感叹,读了那么多的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这不是“书”的错,是读书的人,没有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

知识不能联系实际,那样的知识,只是一大堆信息而已。

古典老师说,单个知识,如同散落的一个点。不能形成知识的网络或者说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就不容易提取,也用不上。

只有,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晶体,像一张网,链接在一起。这些知识,才如同被存进知识银行的“钱”,到时候,可以取出来。

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

若想知识内化为己所用。

第一,得杜绝出租车知识,躬身深耕,才会成为行业精英。

第二,得熟读经典,知道文化源头。知识由点到面,全面打通才叫洞察。

第三,知识必须和已有的经验、知识链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用思考的绳索,把知识晶体连成一张网。这样的知识,才是你的。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我们当地首富黄老大,他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智慧吗?

不,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很聪慧的老人。

他是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并且把这种能力不断放大的人。

而,我们生活中,很多聪明人,反而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

一把枪,不会用,就是废铁。

一堆知识,不会用,就是杂乱数据。

“不要用你的勤奋,掩饰你的懒惰”。聪明的努力,你会更接近心中的目标。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的书却没有用(为什么读了很多书)(4)

附记:

困于读书记不住,读了没有效果,静不心来读等诸种困扰,我报名参加了生涯规划师古典老师的线上读书写作营。

这篇文章,是学习过古典老师的讲课之后,所交的作业。

希望对你,也有所启发。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