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过去一直在为儿子不去上学而苦恼的妈妈。高兴地向我反馈:

孩子最近精神状态特别饱满,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去上学,回到家还能主动的跟我讨论学校发生的趣事。

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愉悦,让大家忍不住感慨:这几个月的时间,他真的是脱胎换骨!

如今厌学,休学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妈妈都会焦虑地问:孩子不去上学,我该怎么办?

焦虑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担忧,还有愤怒。

妈妈的头脑被情绪占据,她只有一个期待,孩子赶紧去上学,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孩子去上学!

在妈妈的意识里,孩子就像一个坏掉的机器,修修还能用。

然而“坏掉”的孩子经过各种方法的“修理”,还是无法正常启动。

怎么办呢?

这时妈妈们不妨先冷静下来,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跟随我一起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01

真实案例场景

案例一: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1)

这是去年的11月份,这位妈妈因为孩子的问题刚接触自动自发。

那时候的她非常焦虑,经常在群里问老师,自己该怎么办?

她说:“当听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说不愿意再去学校时,我一阵眩晕,我无法理解,从小学成绩就非常优秀的儿子,怎么会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这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亲戚、邻里夸赞的对象。

也是父母骄傲的存在。

然而上了初中之后,他开始觉察到父母的安排,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变得“不听话”起来:不写作业、玩手机、逃学。。。。

父母跟儿子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差,经常产生对抗,情绪爆发,甚至逼得孩子离家出走。

不得已给孩子办了休学。

于是孩子每天在家里做的事就是吃、喝、睡、打游戏、刷抖音。

一开始,素来强势的妈妈自然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即使每天哭着求儿子放下手机去学校,也无济于事。

直到后来复学读了高一。

刚开始孩子的成绩也不错,但每次妈妈一说让他更努力一点,让他感觉到一丝压力,就不去读书了。

所以,即使复学了,也三天两头的请假,在家玩游戏。

案例二: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2)

14岁的女孩,正是上初二的年纪,因为疫情不得不在家上网课。

但是却因为长时间接触手机,孩子逐渐沉迷其中。

于是作业也不写了,还整天熬夜黑白颠倒,第二天又没有精力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后来学校恢复上课,但孩子不想上学,总是说自己得了抑郁症,让带她去看病,结果医生说孩子没有问题。

无奈之下,妈妈带着她办了休学。

休学后,依旧手机不离手,每天睡到下午3点多才起床吃饭。

有一次,孩子晚上3点多还没有睡觉,在客厅看电视,看到兴奋的地方就大声喊叫,很快妈妈被吵醒了,说:“都3点多了还不睡觉,身体要紧啊。”

孩子听了之后,很烦躁,大吼:“你去死吧。”

艰难的沟通,无疑成为父母与孩子关系缓和的巨大障碍!

案例三: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3)

这位妈妈说:“孩子今年17岁,在他15岁的时候身体不好,做了一场手术,于是在家休学一年。16岁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患了抑郁症,不得已又休学一年。之后孩子复学,刚开始还能按时去学校,但后来坚持不了,每天迟到。但问题是,孩子晚上精神饱满,到了早上就叫不醒,起不来,这是怎么回事?”

孩子15岁生病休学,16岁抑郁休学,前后休学了两年,两年的时间足够使孩子与学校脱节,与同学交流失去话题,难以融入新的班级环境。

在一个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孩子会怎么样呢?

显而易见,他会害怕,会逃避,会不知道怎么面对。

这也是孩子早上叫不起来,不愿意去上学的原因。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4)

02

孩子在向父母“求救”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有很多,而且已经成了广大家长普遍头痛的问题。

而家长的焦虑上火,盲目求救,亲朋好友的围攻劝导,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时,反而会导致孩子更加对抗,给孩子增加新的伤害。

所以,父母要正确看待孩子出现的这些问题。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让自己"生了病。"

但由于孩子的心智还不成熟,对于自己内心的病痛找不到治疗的方法。

于是开始出现各种家长不能理解的行为,而休学、辍学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也是孩子在变相地向父母求救,希望父母能帮助自己找到“病因”!

上文中的三个案例,孩子不去上学、休学的原因都不一样,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每一个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是对孩子要求控制太多,让孩子感受到了压力。

很多家长不可思议,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管都不用管,各方面都很健全长大?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却还这么难伺候?

就连最轻松的学习,连过问都不能,一要求就说给了他太大的压力,开始反抗?

很理解家长的困惑,但是时代不同,孩子受教育的环境也不同,自然自身的需求也不同。

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就算孩子考了99分,但父母却只能看到那被扣的1分。

“啊,......99分?又没有100分,有什么可高兴的?快去学习,看看你这一分是怎么没的!”

这种“压迫式”的教育方式,孩子真的能够取得应有的成功吗?孩子真的能够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吗?

其实,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尺度”,有的时候,适当严加管教孩子固然没错,但是千万不能跨越了那个界限,否则很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也有的家长就会有疑问了:“我没有给过孩子压力呀。”

其实有时候,你不在意的一句“再努力一点就更好了”,“爸爸妈妈都指望你了”等话语,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

所以,孩子的压力根本不会凭空就出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可能会成为孩子的压力,而大部分其实都来源于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管教。

第二个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是孩子沉迷手机,失去学习的自控力。

“网瘾”这个词,从电子产品普及以来,一直是大家斤斤乐道的一个话题。

但是当这个词和孩子挂钩后,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被毁了。

手机成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

即使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手机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自控力低的孩子却是一大祸害。

因为当孩子玩手机上瘾时,手机之外的世界,就很难再进入他的内心了。

那么孩子上课听不进去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不想上学也很正常。

所以家长一定要现在帮孩子戒除网瘾,建立手机网络界限,才可以引导孩子把心思回到学习上来。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5)

第三个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是抑郁,孩子学习动力不足。

在第2个和第3个案例中,都提到了“抑郁”这个词语。

各位家长对抑郁症有过了解吗?

明白这样的孩子正在经历什么吗?

患了抑郁症的孩子,时常陷入负面的情绪当中,变得焦虑、无助,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失去兴趣。

那么想要孩子继续学习,就会有些强人所难了,因为病痛的折磨让孩子无法再专心学习。

即使等到孩子走出了抑郁,继续去学习,但是长时间的休学,也让孩子逐渐与学校、与同学渐行渐远,想要重新处理好关系,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甚至有的孩子一开学,就换了新的班级,面对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孩子很难重新快速适应,甚至会选择逃避,回到自己以前的舒适区,一一待在家里。

所以这都是家长需要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第四个导致孩子不上学的原因是亲子关系差。

黄导说,有关系才能有教育,没有关系怎么谈教育?

我们都喜欢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沟通交往,面对讨厌的人恨不得躲着走,对吗?

其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

很多家长普遍头痛的一件事:我家孩子不听话,我说什么他都不听,要动手他才会听。

那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你讲的道理也不理会?你使用的方法都没有效果?

其实,就是家长在跟孩子沟通、讲道理时,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你和孩子的关系怎么样?

有好的关系作为基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关系越好,亲子之间的互动就越好,孩子就更能听进去你的话;

关系越差,亲子之间的互动就越对抗、越愤怒。

当亲子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时,教育也就会在潜移默化间轻松地完成。

下面我想从“三个先后"出发,告诉你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教育才有效果。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6)

03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摆渡人”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很糟糕,面对休学、辍学的孩子根本沟通不了,很是苦恼!

虽然我们在很多课程中都学到,良好的亲子关系极其重要,要跟孩子修复亲子关系。

但是有没有发现,课程自己听了很多遍,觉得非常有用,但是是用出来却好像不是那个“味儿?这其实是因为你没有理清自己的思绪。

所以,当听到孩子说不去上学时,90%的父母第一步就做错了!

因为做任何事都是有规律和顺序的,一旦混乱,最终只会事倍功半。

因此,想要孩子复学,主动去学校,就要先搞清楚一下3件事,来看看你做对了吗?

一、要建立关系,先改变自己

看到孩子身上出问题,父母们就急着去纠正,这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

结果却是,越纠正,越控制,亲子矛盾频频爆发。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1,孩子今天的种种是不是都是我们带出来的?

2,我们觉得孩子需要改变,为什么没想着改变自己?难道自己就不需要改变吗?

3,明明我们自己就觉得自己很不上进,孩子在一个不上进的妈妈的引导下能上进吗?

4,每天听到的是大人的抱怨,看到的是大人的懒散,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如何不抱怨?如何不懒散?

5,不要说孩子已经几岁了还不懂事,应该先质问一下自己几十岁了有真正懂事吗?

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忘记让自己进步,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我们和孩子一起进步。

黄导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出现问题,首先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父母先修自己,才能修好亲子关系;父母先改变自己,才能让孩子改变。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7)

有一位家长分享了自己学习后的感悟:

以前不懂教育,所以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来教育孩子,却不知道渐渐把孩子培养成了自己的“影子”。

妈妈的想法就是孩子的想法;妈妈的愿望就是孩子的愿望。

自己以为自己都是正确的,孩子就应该听我们的,不听就是叛逆、就是孩子做错了。

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最终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错误的行为结果。

很多家长都无法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只会将挑剔的目光投向孩子,“你必须考第一!”^你怎么那么笨呢?”

批评、否定、指责成了常态。

就像之前有一位妈妈打电话过来说,因为一些事和孩子产生了冲突。

于是我建议她:好好说话,不要发脾气。

但是她说:我做不到,我的脾气一向如此。

所以,当我们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时,那家长就是一个完美的家长吗?

不是的,在孩子眼里家长也不完美,也需要改变。

而学习是最好的改变方式。

比如当孩子要考试时,家长会说什么:

1,“考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2,“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要是考不好,就说不过去了,必须考第一”

3,“你要是考砸了,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这些话说出口时,孩子会开心吗?会跟你建立好的关系吗?

恐怕躲着你还来不及。

但是如果你先改变了,会发生什么呢?

“别人考多少分不重要,只要你下定决心,未来你也可以做到..…..”

"你考第一,是妈妈的骄傲,你考倒数第一,依然是妈妈的骄傲…….”

“即使考不好也没有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爸妈等你回家...”

当你转变自己说话的方式,当你能对孩子发自内心地进行理解和认同,孩子就会感受到温暖,就会和父母变得亲近。

同时也会获得学习的美好感觉,得到父母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价值感,那孩子就不会害怕、抵触去上学了。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越来越优秀,就先让自己优秀起来,始终要相信:环境造就人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8)

二、要改变孩子,先和孩子建立连接

孩子不愿意去上学,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关在房间里,隔绝和父母沟通连接的机会。

而和孩子沟通,成了横亘在亲子之间最大的难题。

当孩子把父母拒之门外,实则是亲子之间断了“爱”的流通,先建立起“连接”,双方才会有新的改变。

有一位妈妈就非常智慧,她的一个决定,一个陪伴,给自己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孩子曾是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学霸,母子关系亲密,无话不谈。

一直以来,儿子是妈妈心里的骄傲。

然而,当孩子升入初中,妈妈由于没有处理好孩子的恋爱问题,母子关系陡然降至冰点。

孩子开始叛逆,成绩一落千丈,甚至休学在家半年。

复课虽迫在眉睫,但这位妈妈却选择先与孩子建立“连接”,因为她明白:只有重新走进孩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连接”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妈妈经过足足两年多时间的“连接”,才成功让儿子参加复读参加高考。

比如,有一次,妈妈精心计划了一次到杭州的旅行,大人享受其中,孩子却成天在宾馆睡大觉。

为了能让儿子参与到一家人的活动中来,妈妈硬着头皮答应了儿子的要求:绕着西湖走一圈。

足足10公里徒步!对于常年没有锻炼的妈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妈妈清楚,这也是她与儿子建立连接最难得的机会。

就这样,母子俩肩并肩,花了2个小时,绕着西湖走了一圈。

连接不是操控,而是用心去感知。

也许只是给孩子的一个鼓励眼神,一份信任目光,一个亲密拥抱,又或者是一场无声的陪伴。

虽说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试图用嚣张对抗来冲破世俗底线,但其实,他们内心脆弱,是最需要被连接的孤岛。

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关爱流淌在身边,就能成为对孩子最好的托底防线:

在孩子犯小错时,帮助他们不会犯下更大的错误;孩子犯大错时,不至于让孩子在痛苦中做出更极端的表现。

所以,面对休学、辍学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更多的耐心的陪伴。

三、要对孩子放手,先学会放心

自动自发思想有两个核心:第一个将行为交给孩子;第二个是引导。

将行为交给孩子就是家长要学会放手。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习?

大多数的原因都是过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包办太多,将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价值感。

他不知道自己是为谁而学,是为什么而学。

记得在一次线下课上,有一个孩子对黄导说:"黄导,你能不能帮我问我爸爸一句话?”

黄导说:“问什么?”

他说:“你问问我爸,我们家有六口人,为什么就指望我一个人去上学呢?”

听了孩子的话,我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很好笑?

但好笑的同时,我们就需要反思一下了:孩子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

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该怎么办(当孩子说不去上学了)(9)

很明显,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家里就指望着自己学习,他平时在家里一定也受到了家人的“逼迫”。

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傀儡,没有人愿意成为实现别人梦想的工具。

所以,将责任归位,把孩子自己的事情留给他自己做。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做到对孩子放心。

"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他自己的运行轨迹,尊重他自己的成长规律是对于他的最好的教育。

放心的举动就是一种尊重之举,就像种子种到土里需要一个发芽期,这个时候您胡乱浇水施肥,后果必然是扼杀。

待到小苗长出地面,您也不必要过于“勤劳","揠苗助长”只能造成禾苗的死亡和毁灭。

然后是放手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去,让他们经历风雨,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筋骨和思想都是在家长放手的情况下变得强壮和丰实起来的。

"孩子,从今天开始,爸爸妈妈要把学习的责任完完全全交还给你,交还给你不是不管你,而是爸爸妈妈知道你有能力为你自己的学习负责!

你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爸爸妈妈早就应该把学习的责任还给你了,当然,如果你有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一直支持你!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也没有不爱父母的子女。

很多时候,亲子之间只是隔了一道大大的鸿沟,那么架一座桥,让爱不断流动,遇见孩子,也看见更好的自己。

黄导经常讲:面对孩子时,你怎么说是关键,你怎么做是重点,但最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休学、辍学、拒绝去上学的孩子,我们要如何面对,如何看清,如何快速的将孩子从痛苦和焦虑中,把他带出来,这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方向,是我们要具备的能力!

你家孩子是怎样的情况呢?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