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品牌集合店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品牌集合店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一种店铺的现代竞争力据统计,2015-2016年,中国有上万家鞋服品牌门店关闭,但是,国际和国内鞋服品牌集合店加速了集合店模式的扩张与转型,并取得了持续的逆势销售增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国内知名集合店有哪些品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知名集合店有哪些品牌(大牌品牌集合店业绩回暖)

国内知名集合店有哪些品牌

近年来,品牌集合店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品牌集合店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一种店铺的现代竞争力。据统计,2015-2016年,中国有上万家鞋服品牌门店关闭,但是,国际和国内鞋服品牌集合店加速了集合店模式的扩张与转型,并取得了持续的逆势销售增长。

业绩回暖

品牌集合店在欧洲早已兴起。近几年品牌集合店也逐步进入到中国市场,最为中国顾客所熟知的当属连卡佛集团和香港IT集团。之所以吸引人首当其冲的理由就是顾客来到这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品牌,不管是一线大牌还是小众品牌,在这里应有尽有。在刚进入中国市场之时,由于水土不服,两家的业绩均不乐观。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消费回流现象的出现,在这些拥有众多大牌的店里,它们又重获新生。

成立于1988年的I.T是香港最具规模的时装品牌零售店之一,是众多明星必到的潮流圣地。它开的每家店,都走的是复合式的品牌旗舰店路线。他旗下既有自己的品牌,也有从世界各地网罗来的代理品牌。IT集团旗下的品牌极其丰富,超过300个国际设计师品牌;超过10个自创及特許品牌。其经营的自有时装品牌,包括被大家所熟知的潮味十足的izzue和b ab等;其代理品牌主要为欧洲一些一线品牌以及其附属二线品牌,如D&G、MiuMiu、DirkBikkembergs、Cacharel、AnnaSui等。上海的I.T旗舰店位于新天地南里广场,拥有上下两层共约2000㎡空间,2016年内毛利率从40%改善至61.4%。到2017财年(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止),I.T集团营收增长6.1%至80亿。

和IT类似,采取买手制的中国连卡佛百货式精品集合店,是亚洲首屈一指的专门店,面向大中华地区销售品类繁多的设计师品牌,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服装、鞋类及配饰、珠宝、化妆品以及家居时尚用品,把多个品类或品牌的产品集合在一个店铺内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早前,连卡佛透露在上海与成都的两个门店均录得双位数增长,但在北京的2家门店整体销售持平无增长,不过公司并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数据。另外,公司表示,中国消费者购买模式正在逐渐回流,其中中国新兴品牌、运动休闲品牌在当前零售环境下录得不错的业绩,公司持续看好大陆的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新零售时代下,消费由物质需求走向精神需求。品牌集合店具有多种品牌汇集,为顾客提供多种风格多种场合的选择,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各种不同需求。与单一品牌的店相比,在品牌集合店,顾客可以有更多选择空间,应该来说品牌集合店的商品是相对多元化的。它的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效仿的国内集合店效果如何

近年来,传统鞋、服装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也都走上转型之路。面对国际买手制品牌集合店业绩纷纷回暖,国内鞋服企业也纷纷看上了集合店这块肥肉。有别于买手制的多品牌集合店,目前国内品牌沿用较广泛的一种,是将旗下各个子品牌放入同一家门店内销售的大型集成店。目前,大众所熟知的除了鞋企百丽的MAP、星期六的SATURDAY MODE、达芙妮的Walk&meet等;服装品牌集合店如今也成为了一种潮流,美特斯邦威、江南布衣、太平鸟等纷纷开始试水。

业内人士表示,将自己旗下的多个子品牌放在一个店内销售,不仅提高实体门店的竞争力、也是吸引顾客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集合店的开设也是满足了新零售的需要。

而从集合店的开店扩张上看,效果确实还不错。太平鸟在2016年报告期内,品牌集合店已开至18家。2017年计划新开门店约600家,并推动设立核心城市的品牌集合店。

美特斯邦威也瞄准了集合店市场。美特斯邦威在市场上拥有NEWear、HYSTYL、Nōvachic、MTEE等品牌的独立实体门店。2016年12月,美特斯邦威将这些品牌全部集合在一家店内,开出了自有服饰品牌的集合店。

作为国内设计师品牌领域较早试水集合店的江南布衣,店内集合了旗下高端女装LESS、男装速写、女装JNBY、悖论集和去年底新推出的JNBY HOME5大品牌。

品牌商为何如此钟爱开设集合店。江南布衣城西集合店店长方永永曾在采访中表示,之所以会选择尝试做集合店,一方面是想借此打响品牌的知名度,还是有顾客不知道速写和less等品牌是江南布衣的子品牌。很多顾客是进店才知道,江南布衣旗下原来有这么多的品牌。相比之前的单店模式,这确实带动了旗下一些子品牌的业绩增长。

品牌商利用集合店的形式,去推广旗下品牌,帮助其更好地成长,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同时开设集合店也是顺应市场的变化。服装正在经历低迷期,前期的关店潮,也促使了一波企业进行了门店的调整升级。关闭一些业绩不佳的门店,或则对原有的门店进行改装合并升级,也并不失为一种调整战略。

品牌集合店的热度持续增长,它给传统鞋服企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大多国内企业的品牌集合店处于成长期,因此谈不上哪家企业的优势特别明显,对于大家来说都有机会。

有优势自然也有劣势,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品牌集合店不过是企业大规模砸钱的产物,究竟能带来多少效益是个未知数。

有些品牌集合店只是简单的将企业旗下品牌汇集在一起,简单粗暴的拼凑、填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由于每个品牌都是有自己的定位和目标顾客,如果不好好运营,就会出现冲突甚至矛盾。到时候就出现左右手互搏的问题,并不能达到1 1>2的效果。

鞋服企业在历经关店潮、去库存等调整后,做出调整策略。不少品牌企业在营收、净利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开品牌集合店的决定。加上品牌企业在运营能力方面的薄弱,赔本赚吆喝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大规模投入与最终效益能否匹配还有待定论。(记者 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