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端午节散文(丁会仁故乡端午)(1)

故乡有条大江,名字叫长江;故乡有个大湖,名字叫鄱阳湖;故乡有大节,名字有端午节。

离开故乡虽然时间比较久远,但故乡的端午节还牢牢盯在记忆深处。端午的记忆深处是吃粽子,“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记忆中故乡的粽子是好看又好吃。粽叶包着白糯米、红豆、小枣,吃起来甜甜糯糯,清清香香,嫩嫩滑滑,看上去喜喜欢欢。

端午时节,家乡的鄱阳湖依然长满了芦苇,湖边的柳树随风飘动,岸边舞着袅娜的身影,树枝倒映在水中,水中掩映着甜甜的味道,那是粽子的味道,也是浓浓的端午味道。

母亲说,端午一定要安康,因为端午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在换季节。父亲说,端午五月五,吃货味赶味,端午之后,好吃的就多了。

故乡的端午,总是有吃有喝有玩。吃的不仅有绿绿的粽子,更有红红的大鸭蛋;喝的是雄黄酒,画的大大王字;玩的是划龙舟。只是如今大多数人出去打工了,会划龙船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划龙舟只有在手机上一睹风采。

故乡的端午,最显眼的是订了婚事的人要送节,端午节是一定要送的,故乡的端午前几天,商场最显摆的是粽子,粽子摆在最显著位置,看起来是那样的齐整可爱,因为每家每户是都必须要买的,粽子是最好卖的,如果不买粽子,就不叫过端午节,端午吃粽子,是小孩都知道的事,何况是大人呢?只是记得粽子不可多吃,吃多了胃会难受,不容易消化。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吃粽子?父亲跟我讲端午节的由来,讲一个叫屈原的人,投水了那条汩罗江。父亲说人们纪念屈原,就往水里投粽子,这样鱼吃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故乡的人有没有扔粽子的习惯,我想应该没有,我没有见到过,倒是吃粽子的人多,毕竟粽子也不便宜。

我对扔粽子甚是不解,难道鱼吃了粽子就不吃别的?母亲告诉我,因为有艾蒿,鱼不吃艾蒿。故乡的艾蒿很多,所以有很多人扔艾蒿,因此故乡还有艾蒿产业,有一个很出名的鄱湖艾,因为端午而盛行。

我对屈原投江是非常敬佩的,我想很多人也是我一样的想法,因为屈原而多了一个伟大的端午节,屈原生活在那个战国混战时代,楚国国破家亡,屈原不仅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怀抱石头投入了汨罗江。在屈原伟大精神感召下,公元1275年的3月19日,我的故乡南康军都昌,也有一位民族英雄南宋左丞相江万里,在鄱阳投水池殉国。

我相信,许多人对屈原的诗也许不知道,但对屈原的人并不陌生,因为只有屈原这个伟大的诗人,带来了一个伟大的节日——端午。

端午不仅仅是故乡的传统节日,更是忙碌的季节,端午节正是小麦成熟收割的季节,农人们要下地割麦,大人们要忙着抢收播种。故乡很多人在端午节时不仅包粽子,而且蒸馒头、煮咸蛋。

故乡的端午,大概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唱主角的依然是粽子,唱配角的依然是艾蒿。今天,我们不忘端午内涵,我们不忘家国情怀,我们不忘文明传承;明天,我们勇于追逐新时代,我们祝福端午安康,我们遥寄楚国屈原!

故乡端午节散文(丁会仁故乡端午)(2)

作者简介: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壹点号运河桨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