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1)

二十几年前,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第一次观赏昆曲《牡丹亭》的感受,至今难忘:缠绵婉转的唱腔,典雅清丽的唱词,袅袅婷婷的身影,顾盼流荡的眼波……让人惊艳和沉醉。端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2)

有道是“彩云易散琉璃脆”,美的事物总是带给人难以长久驻留之忧。昆曲曲高和寡,长期以来更多是在少数知音的关心呵护中艰难存活,命途堪虞。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经历了近200年的衰颓后,如今昆曲正在快速地走向复兴,迎来新的辉煌。

数年前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和迄今风行不衰,便是一个标志性的报春讯号。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阅读杨守松的长篇报告文学《昆曲之路》,可谓一次愉悦的体验。这部书洋洋洒洒30万字,开头部分对昆曲的600年发展历史进行了一个简要回顾,主要内容是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昆曲起落兴衰情况的全方位的记述。

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为政治的需要,《十五贯》晋京演出轰动一时,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但艺术丧失独立品格,需要依托政治才能获得生存,这本身就十分吊诡。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4)

其后不久,进入了“革文化的命”的年代,传统文化遭到大范围的严重践踏,昆曲自然也在劫难逃,再次濒临衰亡。

改革开放终结了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和扼杀,但“一切向钱看”的畸形观念、流行文化的步步进逼也使它长期被边缘化,命悬一线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5)

斗转星移,随着被列入联合国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在此前后昆曲艺术节的创办、政府从政策到资金的大力扶持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昆曲迎来了春天,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新剧目的编创演出、演出剧目和场次的增加,青春版《牡丹亭》的横空出世,昆曲社会影响的迅速增加……

作品详细记述了这个变化的过程,史料性强,内容丰富厚重,脉络清晰。即便一个完全的外行人,看过后也能在脑海里勾勒出数十年间昆曲浮沉盛衰的大致轮廓。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6)

但这部作品更值得称道的品格,我以为还是在史料价值之外。

作者之笔直接探入了昆曲艺术本身,始终扣住昆曲的内在灵魂,对其深邃的内涵、独特的气质、动人的情韵,深入发掘,篇页中处处流露出关切、探究、期盼和展望。

昆曲以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位,以其“百戏之师”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精华和典范。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7)

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进一步获得凸显和关注,因此昆曲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在多年的沉寂衰颓之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实在有着逻辑的必然,是时代发展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从更为广阔的背景看,昆曲的走向兴盛,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宏大交响乐中的一个乐章。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8)

《昆曲之路》围绕这一主旨,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思考。这种从文化的高度所生发出来的关切,成为统驭叙述的内在驱动力,也成为制约着该书的结构布局的一条隐线。

作品围绕着昆曲从“源”到“流”再到“路”这样几个关键词,加以介绍、思辨、诘问、描绘和铺陈,让读者意识到,昆曲的兴盛之路,就是文化受到瞩目之路,是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走向复兴之路。

昆曲由衰颓走向兴盛的历程,也折射出了文化在当下的命运。

它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自觉、文化关怀有关,更与以承传、弘扬优秀文化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的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有关。而后一点更为关键,因为高雅文化的发展是需要哺育和引领的。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9)

此曲本应天上有:此曲只应天上有(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