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没到过庐山?到过几次庐山?

1518年,王阳明在赣州派人给白鹿洞书院送来《大学古本序》;1519年十一月从南京经鄱阳湖回南昌,从庐山边上路过;1521年五月在白鹿洞书院会讲。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

今天,我们单说1520年那一年王阳明的两次来庐山,以及他在庐山的行迹、诗文与碑刻。

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因为此时正是王阳明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的节骨点,也是现在学术界、理论界语焉不详的模糊处。研究这段经历,有助于理解阳明心学、“致良知”这一心学的重大命题的提出。

一、1520年正月至二月,第一次到庐山:《纪功碑》。

1519年7月,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但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奖赏,反遭一系列毁谤与陷害,受到不公正待遇。王阳明在这种情况下,忍辱负重,完成了三件事:

第一,把宁王交给了张永,处理了这个棘手问题。

第二,回南昌处理了许泰、张忠之难,即2万部队的骚扰问题。

第三,处理了民生问题。却仍然受到百般猜忌,百般刁难。

1520年仍然是王阳明的磨难之年。一开年的天气就不好。正月初一雾、初二雨、初三风。这几天,王阳明每天都写了一首诗,说“一雾二雨三日风”,感叹“元日昏昏雾塞空,出门咫尺误西东。人多失足投坑堑,我亦停车泣路穷。”“小臣漫有澄清志,安得扶摇万里风!”

也就在“正月初一,使至”,王阳明接到十二月底下达的圣旨,就赶紧和使臣一起解押逆党案犯从南昌动身,前往南京“献俘”,同时他也想“面圣”,当面澄清一下。

正月初八,到达芜湖,却被江彬、张忠挡住了半个多月,不得进。没办法,只好遁入遁入九华山,找了一间草庵天天打坐。二十三日,朱厚照派锦衣卫来侦伺,见他“每日宴坐草庵中”,“无反状”,这才放心。现在,九华山有“宴坐岩”,其前是“锦衣石”。周凤冈有诗:“宴坐堂前锦衣石,心香一瓣为先生。”

王阳明最终未得到皇帝的召见,只得奉旨返回江西。《年谱二》说:“正月,赴召次芜湖,寻得旨,返江西。”

王阳明回江西,走的是哪条路呢?

(1)小孤山。“过彭泽,游小孤山,有《次陆相韵诗》。”这是此次庐山之行的第一首诗。他说“小孤江上是真龙,攀龙我欲乘风去”,隐约透出一种远去遁世的情绪。

(2)大孤山(鞋山)。从长江进湖口,从湖口到老爷庙的60公里的水域上有一座高近百米小岛,此岛六朝时称“独石”,独者,孤也,孤零零地立在湖中,又比长江里的小孤山大,故名“大孤山”;又因其形如鞋而叫“鞋山”。鞋山三面绝壁,屹立中流,周长500米,仅西北角有一石穴,可泊舟船。山上原建有天后宫、梳妆台等,现已毁。登山远眺,白帆片片,无限蓝天,诗情画意。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说大禹治水至此,刻石纪功。也有人说,刻石的是秦始皇。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

鄱阳湖里鞋山

王阳明在这里写下第2首诗《过鞋山戏题》。由秦始皇在鞋山刻石联想到秦始皇飘洋过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之事:“曾驾双虬渡海东,青鞋失脚堕天风”,“经过已是千年后,踪迹依然一梦中”,秦始皇归入了历史长河,此处踪迹显示的只是一个梦。他接着吟道:“屈子漫劳伤世隘,杨朱空自泣途穷。正须坐我匡庐顶,濯足寒涛步晓空”,他感叹屈原的“漫劳伤世”和杨朱的“空自泣穷”。

宁王宸濠举兵东进经过鞋山时,也有诗云“风紧踢开湖口浪,月明踏破水中天”。可一语成谶,后来,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一举荡平九江府(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5县)、南康府(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4县)的叛军残部,正应了“踏破水中天”。这次王阳明行船在鄱阳湖上,写下第3首诗《鄱阳战捷》:

甲马秋惊鼓角风,旌旗晓拂阵云红。

勤王敢在汾淮后,恋阙真随江汉东。

群丑漫劳同吠犬,九重端合是飞龙。

涓埃未遂酬沧海,病懒先须伴赤松。

诗中除了回忆自己的战功和忠心之外,贬斥“群丑漫劳同吠犬”,同时,也有心灰意懒的些许牢骚之意。

(3)开先寺。王阳明从南康(后星子县、今属庐山市)上岸,来到秀峰,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3)

庐山秀峰

秀峰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千峰竞秀”。秀峰寺遗址后有鹤鸣峰,西有龟背峰,西南为寨云峰,黄岩石;西北有双剑峰、犀牛峰,双剑峰西南又有香炉峰,姐妹峰,除此之外还有最为险峻的文殊峰。还有“马尾瀑布”及“黄岩瀑布”(又称“开先瀑布”“庐山瀑布”),每当雨季,瀑布崩泻,水气蒸腾,峰上紫烟缭绕,李白就是在这里写下了“飞流直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王阳明估计是二十九到达南康,三十日一大早就来到秀峰,呆了一天,所以是“清晨入谷到斜曛”。他去了哪些地方呢?“遍历青霞蹑紫云。阊阖远从双剑辟,银河真自九天分”,这里又是“青霞”“紫云”的,一幅要寻仙归隐的派头,但又感叹“阊阖”“银河”的高远,看是写景,实在感叹想见皇帝而不得的心境。王阳明说:今天我赶到这里不是闲得无事,想当年我平叛勤王也是忙得要命,我真想辞官来这个地方还不那种假模假式地归隐。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4)

王阳明来到秀峰寺,南唐中主李璟尚未登基时,曾游秀峰的鹤鸣峰下,慕其风景优美,山林幽静,“出万金买之”,并筑台读书。李璟继位九年后,便下诏在原读书台旧址上建寺,并认为此地是开国的祥兆,便取“开国先兆”之意,将寺名定为“开先寺”。所以,这座开先寺从955年前后算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了。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5)

庐山秀峰寺遗址

现在李璟读书台旧址仍在,台虽已废,紫石雕花石栏犹存,系已有千年历史的南唐物件,是现庐山年代最早的不可移动文物。台旁原有6丈古松,远望如华盖覆罩于台,1938年被日军砍去。

写下第4首诗《游庐山开先寺》:

清晨入谷到斜曛,遍历青霞蹑紫云。

阊阖远从双剑辟,银河真自九天分。

驱驰此日原非暇,梦想当年亦自勤。

断拟罢官来驻此,不教林鹤更移文。

(4)纪功碑。王阳明看了开先寺(今秀峰寺)后,再登上秀峰李璟读书台,在这里刻下一块数丈见方的石碑。这次他来庐山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刻写《纪功碑》。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6)

石壁上有现在是国保单位的三处石刻: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中间是宋代黄庭坚书写的《七佛偈》,左边就是王阳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纪功碑》,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7)

王阳明的《纪功碑》长242厘米,宽234厘米,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碑文记载明王阳明率江西兵马平定宁王叛乱、生擒宁王一事。全文如下: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8)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十三日,公历7月9日),宁藩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七月辛亥(二十日,公历8月14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还救,大战鄱阳湖。丁巳(二十六日,公历8月20日),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嘉靖我邦国。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他是这样讲的:六月十三日,宁藩宸濠(注意:这里不说“宁王”,只称“宁藩”)在南昌叛乱,“称兵向阙”,目标直指皇宫。攻破了南康(今庐山区)、九江,又攻打安庆城,远近震动。七月二十日,王阳明率领吉安、抚州、樟树等列郡的地方民团,收复了南昌。朱宸濠还救,大战鄱阳湖,结果,二十六日被俘,余党全部搞定。“当是时”,皇帝才得到消息,大怒,亲率六师来讨伐,于是就俘获宸濠以归。看到这里,人们要问:朱宸濠究竟是谁抓到的呢?可在这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隐晦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王阳明接着说道:“神器有归”,哪个敢再窥视皇权?称颂了明武宗的“皇威神武”。这里巧合的是“以嘉靖我邦国”。王阳明的职务署“提督军务都御史”,故其他石刻有“御史阳明”“王都”。

全文气韵贯通,气势宏伟,激扬飞越,洋洋洒洒,字大如掌,骨挺神峻。字体庄重遒劲,雄健苍劲,纵横跌宕,既有楷书的庄重,又有行书的洒脱,入石三分,很有力道,既体现了他心中的闷气愤懣,又代表了王阳明书法的极高水平。

后人评述:“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清初诗人王渔洋观赏王阳明诗碑后,激动不已,赞道:“文成摩崖碑,其字大如斗。万古一浯溪,光芒同不朽。”将《纪功碑》比作颜真卿的顶尖之作《浯溪碑》,说两者同样万古不朽。

这块《记功碑》历经五百年,依然清晰、醒目。

王阳明在《纪功碑》末尾:“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这说明至少“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三十”,王阳明已经在庐山。史载:正月“三十日,至南康,游庐山,过开先寺,摩崖题识于庐山读书台。”《年谱二》说:“以晦日重过开先寺,留石刻读书台后。”

《纪功碑》末尾曰:“从征官司属姓名列左方”,今左方无余地,其官属姓名不可考。翁方纲《岚漪小草·读书台诗》有“姓名傥鎸此,磨泐奚尔堪”句,盖疑徐岱镌碑时将其磨去。(吴宗慈:《庐山志》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8页。)

王阳明在秀峰刻下《纪功碑》后,去了哪里呢?

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明日,游白鹿洞,徘徊久之,多所题识。”但我们从《王阳明全集》或其他文献中,并没有发现一首(篇)这次游白鹿洞诗文与碑刻。

钱德洪在《年谱》中记载:“二月,如九江。是月出观兵九江,因游东林、天池、讲经台诸处。是月,还南昌。”(《年谱三》《王阳明全集》下册,第1043页。)

那王阳明什么时候离开庐山,去九江或南昌的呢?

这有三种可能:

1、从秀峰去九江阅兵——返回庐山“因游东林、天池、讲经台诸处”——“还南昌”;

2、先从秀峰回南昌——去九江阅兵——再上庐山。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

3、因为“是月出观兵九江”,但中间有几天间隔,所以,就在庐山多待了几天,“因游东林、天池、讲经台诸处”——去九江阅兵——“还南昌”(从九江到南昌,要不要经南康?)。

本文认为是最后一种可能。

(1)讲经台。《远公讲经台》:

远公说法有高台,一朵青莲云外开。

台上久无狮子吼,野狐时复听经来。

感叹“久无狮子吼”。

(2)太平宫-九天使者庙。太平宫,也叫九天使者庙。唐代,崇道之风席卷朝野。唐太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自命为太上老君的后裔,道教位于三教之上。《述异记》记载,唐开元十九年(731)8月21日晚,唐玄宗梦见一个朱衣金冠的神仙乘舆天降,自称为九天使者,受玉帝旨意巡视人间,要在庐山西北麓建馆修炼,五百年后将造福于天下生民。唐玄宗醒后,就命画家吴道子根据他梦中所见绘制一幅九天使者像,下诏江州太守独孤正,在庐山西北麓择地兴建一座九天使者庙,建好后,殿宇轩昂、楼阁鼎峙。唐玄宗赐额敕画,亲赐精荧发光的异石,置于宫中的宝石池,又诏令天下学士撰写庙碑文,高道设斋建醮,把这座道观提高到与五岳真君庙并列的地位。

九天使者庙从唐至宋几经拓置,“糜费不可胜纪”,被誉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道侣云集,“常三数千人”。据陆游所记,庙中钟鼓二楼,高达十余丈。每楼耗资在三万钱以上,累砖而成,栏棚翚飞,工艺精良,岿然对峙,气势雄伟,叹为观止。太平宫在历史上迭遭破坏,殿堂楼阁颓废殆尽,碑碣书画,无一幸存,仅“璇玑玉衡”奇迹般残存下来。

在太平宫,王阳明写下了《太平宫白云》:

白云休道本无心,随我迢迢度远岑。

拦路野风吹暂断,又穿深树候前林。

不要说白云是“无心”的,它随我一路而来。有时它似乎被前面路上的野风割断吹散,转过一个弯,它却在前面树木的深处等候着呢。“心”是王阳明反复强调的。他在《中秋》中袒露了清白一生的襟怀:“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他的心无时不光明,并不像月亮一样只有中秋节才如此。他临终时,弟子周积问先生有何遗言,他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在这里强调,人有此心就够了,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是非自有天地裁决。此时此刻,王阳明一心轻松,问心无愧,吾性自足。

(3)山上-大天池-文殊台-照江崖。登上庐山,王阳明游览了大天池。大天池因有天池而名。此池有一神奇之处,池中之水,大旱不竭,且水泛气泡之时,山就起层云,十分灵验。因为泉水中含有气体,天晴时,气压较高,能溶于水,不会冒泡。一旦气压降低,天将阴雨,水中容纳不了的气体,就会形成气泡,冒出水面。王阳明在《游天池》就此种景象写道:

天池之水近无主,木魅山妖竞偷取。

公然又盗岩头云,却向人间作风雨。

朱元璋把庐山封为“庐岳”,庐山建“庐岳祠”,宣布庐山是皇家的。但王阳明感叹“天池之水近无主”,这大好风光属于谁呢?作弄庐山风雨的,竟是“木魅山妖”,并不听从皇家旨令。王阳明借天池翻云作雨的自然现象将陷害他的宦官集团含沙射影地骂了一顿。他曾向皇帝奏折说:觊觎皇权者,不仅是在野的宁王,还有在朝的奸谀。这种深层的忧虑,就隐含在他的诗中。

大天池西面有个“文殊台”。宋、元代曾有文殊亭,宋代曾有供奉文殊菩萨的金像。明代改建为文殊台,为庙式建筑。王阳明登上文殊台,看到一个奇异现象。黑沉沉的山谷间,突然涌出数十点荧荧火光,闪烁离合,或远山,或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势如群星洒落,灿若天灯高悬,或青或白,变幻莫定,这便是自古闻名的“天池佛灯”,传说是文殊菩萨化身现光。王阳明惊异之余,作《文殊台夜观佛灯》,诗曰:

老夫高卧文殊台,柱杖夜撞青天开。

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大天池的东南面,有一个面临铁船峰大山谷的断崖,有男女因爱情跳下殉情,又称“舍身崖”。正德年间任给事中、后长期任白鹿洞洞主的“刘世扬恶其名,易之曰‘龙首岩’”,形容此崖宛如苍龙昂首,横空出世。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9)

因此崖拔地千尺,崖临深渊,千百年来,无人敢走近石崖前沿观景。史载王阳明曾躬身徐步直至崖端,俯视绝涧。嘉靖年间,浔阳郡太守桑乔在《庐山纪事》中,描述道:“石挺出虚空中数丈,下瞰绝壑。观者凛凛不自持,独阳明公常至其末,无所畏焉。”《太平清话》载:“阳明先生游匡庐天池山之龙首岩。岩插出山外,下临无底,人无到者。公乃局身徐步,若龙蜿蜒竦立岩前,瞻顾而叹曰‘奇绝’。人服其胆。”

当天晚,王阳明借宿于天池寺。《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见《庐山诗文金石广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7页。)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0)

庐山照江崖的王阳明题诗

王阳明又写《夜宿天池》:

野人权作青山主,风景朝昏颇裁取。

岩傍日脚半溪云,山下声声一村雨。

再咏庐山气象奇景,却透出王阳明当下的某种情绪。他眼中的“野人”“权作青山主”,他们“风景朝昏颇裁取”。

(4)东林寺。

东林寺是庐山最负盛名的寺院之一,慧远始建于384年(东晋大元九年),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1)

庐山东林寺

在东林寺,王阳明题诗两首于寺壁。《庐山东林寺次韵》:

东林日暮更登山,峰顶高僧有兰若。

云萝磴道石参差,水声深涧树高下。

远公学佛却援儒,渊明嗜酒不入社。

我亦爱山仍恋官,同是乾坤避人者。

我歌白云听者寡,山自点头泉自泻。

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

为什么此诗不是写在上山前呢(尽管王阳明上山前也可能到过东林寺),因为“峰顶高僧有兰若”,“月明壑底忽惊雷,夜半天风吹屋瓦”都是回忆山上的事,所以它一定是写于下山之后。

王阳明说他和慧远、陶渊明一样,“同是乾坤避人者”,但“我亦爱山仍恋官”,王阳明倒是蛮坦诚实在的人。

(5)九江。从东林寺出来,王阳明就去九江了,他是去阅兵的。有人说,王阳明在芜湖的时候,看出皇帝身边有危险,于是在九江阅兵,以警告南京的某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其实,这是想多了,王阳明不可能也不敢有这种举动。

在九江写下《书九江行台壁》:

九华真实是奇观,更是庐山亦耐看。

幽胜未穷三日兴,风尘已觉再来难。

眼余五老晴光碧,衣染天池积翠寒。

却怪寺僧能好事,直来城市索诗刊。

从此诗中的“眼余五老”“衣染天池”和寺僧追到九江城里来索诗的情况来看,王阳明这次是先游讲经台、太平宫、天池、东林寺,后到九江的。

在九江,王阳明还写了一首《望庐山》:

尽说庐山若个奇,当时图画亦堪疑。

九江风浪非前日,五老烟云岂定期。

眼惯不妨层壁险,足并须著短筇随。

香炉瀑布微如线,欲决天河泻上池

王阳明是在哪里望庐山呢?是在来庐山的水路上在湖口至星子一带望呢,还是在九江望呢?在九江望。从诗中的“五老峰”“香炉瀑布”来看,他是在游览了庐山之后写的。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九江风浪非前日,五老烟云岂定期”,对形势的展望似乎积极了一些。

二、1520年三月,第二次到庐山

王阳明1520年“三月,献俘赴南都,遂再往游九华山、齐山。”王阳明在游九华山的诗中,又是转弯抺角地发了一通牢骚,在《重游化城寺二首》中写道:“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中丞是对都察院都御史的古称。)大喊:“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人人有个圆圈在”,王阳明的圆圈就是“初心终不负灵均(屈原)”,所以他“残雪依依恋旧枝”。

王阳明在回途中,又一次来到庐山。“二十三日,与巡按江西御史唐龙、朱节往游东林寺、开先寺,有诗唱酬。”其实,按路线来讲,是开先寺在前,东林寺在后。

(1)开先寺。

上山时写下《游开先寺》:

僻性寻常惯受猜,看山又是百忙来。

北风留客非无意,南寺逢僧即未回。

白日高峰开雨雪,青天飞瀑泻云雷。

缘溪踏得支茆地,修竹长松覆石台。

(2)东林寺。《又次邵二泉韵》:

昨游开先殊草草,今日东林游始好。

手持苍竹拨层云,直上青天招五老。

万壑笙竽松籁哀,千峰掩映芙蓉开。

坐俯西岩窥落日,风吹孤月江东来。

莫向人间空白首,富贵何如一杯酒!

种莲栽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

乘风我欲还金庭,三洲弱水连沙汀。

他年海上望庐顶,烟际浮萍一点青。

游东林,次邵二泉韵。正德庚辰三月廿三日,阳(此处漏一‘明’字)山人识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2)

庐山东林寺的王阳明题诗

王阳明在东林寺《又次邵二泉韵》手迹诗碑刻石上有“游东林次邵二泉韵,正德庚辰三月廿三日表明1520年(正德十五年庚辰)三月二十三,王阳明还在庐山。

他在诗中发出“种莲采菊两荒凉”、“慧远陶潜骨同朽”的慨叹,认为“富贵何如一杯酒”,奉劝世人“莫向人间空白首”,只有进入醉乡,才能忘记自己的忧愁。消极遁世之情溢于诗行。

原诗题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壁,康熙年间被摩刻成诗碑,现嵌于东林寺念佛堂的北壁,碑高丈余,是庐山现存珍贵的石碑之一。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3)

庐山东林寺六朝古罗汉松

(3)三月二十四在天池寺的石刻

这年三月,王阳明似乎又上了一次大天池,因为吴宗慈《庐山志·艺文志·金石目》著录《天池寺题刻》:“正德庚辰三月……(都察院副都御)史陽明……同行叅(政)徐璉,副使高雷僉(令)……知府(陈霖)相從”。注:徐璉(琏)(1468-1544),字宗猷,朝邑(治今陕西大荔东)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由户部郎中出为袁州知府。随从平定宸濠反,升江西右参政。嘉靖二年(1523)考核官员,被弹劾为不称职者。以布政使致仕。吴宗慈:《庐山志》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8页。另注: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壬子,是二十四日,公历为4月11日。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4)

(4)这一次,王阳明还到了秀峰的龙潭。有两个证据:

证据二:吴宗慈《庐山志·艺文志·金石目》著录《青玉峡龙潭题刻》:“大明正德庚辰(1520),陽明王守仁到,同行御史伍希儒、謝源、叅政徐璉、知府陳霖”,共29字。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5)

姚注:青玉峡龙潭就在秀峰开先寺旁边。将此方石刻与大天池的那方石刻对照,发现随行人员大体一致,故虽然此方石刻没注明时间,却可判断,都是这次所刻。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6)

在龙潭,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7)

庐山秀峰龙潭

王阳明写下《龙潭夜坐》,不过,《王阳明全集》此诗收在“京师24首》里。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8)

第三块:《临江崖》诗碑。

(4)开先寺。

下山时,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又重游开先寺题壁》: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王阳明以自嘲的口吻,诉说自己的矛盾行为。一方面说:想“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同时,又感叹要为妻儿赚点俸?,自己还是一个“须五斗”米的“俗士”,诉说了一种不得已的状态。

这首诗中“三月开先两度来”的“两度”是指正月晦和三月二十二日两次。这里有两个疑问:1、那“三月”是指“三个月”,即三个月里来了三次;还是指“三月份”,即三月份他来了两次呢?2、王阳明两次来庐山,《王阳明全集》有三首以“开先寺”为题的诗。那这三首“开先诗”和“两度来”的关系:第一次写了一首,第二次写了两首?

落星墩上落星寺。鄱阳湖上的名山岛屿,比比皆是。星子县城南紫阳堤外的二里湖中,有一座小岛,海拔21.8米,纵横周回约一百余步,总面积不过1800平方米,纵横数丈,状如星斗,故叫“落星石”,俗称“落星墩”。是鄱阳湖的地标。乍一看,就像是浮在水面,也确实如此,湖水有涨有落,而此石不没于水。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19)

庐山星子鄱阳湖里的落星墩

相传,此石是天上坠落的一颗星星,触地化作一座小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落星石,周迥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木。传曰有星坠此以名焉。”星子县也因此而得名。南唐诗人释齐已《落星石》:“此星何事下穹苍,独为僧居化渺茫”。宋人蒋之奇有“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之诗句。其实,落星石不是陨石,而是由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百堊纪紫红色砂砾岩组成。

唐末乾宁年间(894—898)敕封落星寺于石上,931年(吴杨溥大和三年)封为“宝石山”,明万历年间改称“德星山”。历代为一郡印星。府学、县学奉为文星。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0)

落星墩上的落星寺

北宋王安石有《落星寺在南康军中》:“穿云台殿起崔嵬,万里长江一酒杯。坐见山川吞日月,杳无车马送尘埃。”把落星墩说成“万里长江一酒杯”,把“落星石”当酒杯,把江湖之水把琼液,把落星寺说成“坐见山川吞日月”,何等的豪迈。

黄庭坚有《题落星寺四首》,极写鄱阳湖风情。

1178年,朱熹在南康军任上,写《落星寺》。还把落星墩当作休憩会友的地方。当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请陆九渊泛舟鄱阳湖,围绕落星墩游览,朱熹说:“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眼界之广、胸襟之宽,口气之大,让人想起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朱熹到过的地方,王阳明当然不放过,他登上落星墩,游览落星寺,写下《游落星寺》:

女娲炼石补天漏,璇玑昼夜无停走。

自从堕却玉衡星,至今七政迷前后。

浑仪昼夜徒揣摩,敬授人时亦何有?

玉衡堕却此湖中,眼前谁是补天手

“眼前谁是补天手”,这是王阳明的惊天一问。

“璇玑玉衡”是什么?从汉代起就有“星象说”“仪器说”两种看法。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1)

一说是指北斗七星。一般认为从尧舜开始,中国人就以北极星来定方向。“璇玑玉衡”一词出自《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司马迁主张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纬书《春秋运斗枢》更把北斗七星的名称与璇玑玉衡联系起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柄),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晋书·天文志》则说:“魁四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与司马迁的主张略有不同。

“七政”指“日、月、金、木、水、火、土”。《尚书大传》则认为“七政者,谓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尚书的意思为舜观测北斗星的运行,以排列七件政事。而伏胜的《尚书大传》说:“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行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2)

另一说认为璇玑玉衡是古代测量天体的仪器。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郑玄说:“运动为玑,持正为衡,以玉为之﹐视其行度。”这也是指仪器。更有人主张璇玑玉衡就是浑仪,马融说:“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仪也。”三国时王蕃说:“浑仪羲和氏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而北宋的苏颂认为璇玑玉衡是浑仪中的四游仪。

疑问一:这尊铁铸“玉衡璇玑”在哪儿?据王阳明的诗,似乎在落星墩上的落星寺。其实是在太平宫。现在,太平宫现已不存,只剩璇玑玉衡的底盘在庐山博物馆。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3)

庐山的这个璇玑玉衡是古代道士观测星宿、测定时间的仪器,是庐山太平宫遗物。该“璇玑玉衡”高105厘米,最大直径84厘米,生铁铸造而成。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上部为一大圆盘,刻有二十八星宿和北斗七星,中部为铁棱角,下部为基座,成钟状。现存为残件实物由生铁铸造。纵88厘米,横88厘米,座底径56厘米,通高56厘米。重约2000公斤。由上下两截组成。下截形如倒覆之甑,上截推之可转,中铁广厚经尺,上下四旁,俱有图翅,长半尺许,周围拱之。其中向下一翅,与下覆甑柄凿相含,如石磨中轴眼,推之圆转如轮。

1990年,甘肃省政协委员张巨湘根据庐山气象院提供的线索,查阅了古今大量天文文献,并结合现代天文理论,终于揭开了失传460多年的庐山古天文仪的面纱。这年年底,在安阳市召开的周易与现代科学技术研讨会上,张巨湘向与会者展示了由他绘制完成的《庐山璇玑玉衡》原图。他介绍说:复原后的这件“璇玑玉衡”,共分为三层,比现残存实物多了一层,上层由标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的天盘组成,中层为“铁棱角”,起着枢纽轴承作用;下层则由底座固定,底座上分别标出后天八卦十二时表,五行方位,起地盘作用。张巨湘认为,庐山太平宫“璇玑玉衡”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精华,国内罕见,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科技史的研究均有很高的价值,它也说明中国古代道教对古天文学的杰出贡献。王阳明说:“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齐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治历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语录二·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上册,第46页。)”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天意,观测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重点在于“恭敬地授予百姓农时”。舜“观测北斗七星的运行”其重点在于“安排好七种政事”。这些都是争取尽快地用仁爱百姓的心来施行养民的政策。制订历法、明晓时令的根本就在这里。羲氏、和氏在历法和数学方面的学问,皋陶和契未必能比得上,大禹和后稷也未必有;根据《孟子》中“尧舜的智慧不能知晓万物”的说法,即使尧舜也未必能做到。可是至今,遵循羲、和二人的方法再进行世世代代的修正积累,即使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观星术浅陋的人,也能够正确地推算历法、占卜天象。那么难道后世稍一知半解稍有智慧的人反而比大禹、后稷、唐尧、虞舜更贤明能干吗?

王阳明诠释了儒家经典中的关于天道和自然的知识与思想,《尚书》讲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讲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包含了古代天文学知识与思想。王阳明在认同这些知识与思想的同时,更从道德的方面加以强调,以为更为根本的在于“敬授人时”,在于“仁民之心”。

王阳明的《游落星寺》看出了“至今七政迷前后”,追问“眼前谁是补天手”?他平定了宁王叛乱,是补大明王朝的天,他提出了“心学”,能够补中国文化的天。他这时对中国的国民性已有深刻的评判了。他认为:“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他把国民之心的重新构建,寄希望于道德的重新教化,也就是用传统儒学与新的儒学“心学”,来正君心、正天下之心。

王阳明自言在应付宦官刁难时全靠良知指引。平叛之后的毁誉,是王阳明生命中又一个困境,却促进了其心学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疑问二:现在庐山博物馆保留的这个璇玑玉衡残件的基座下部铸有“岁次癸未七月□日匠人张文进”款。也就是说,这个璇玑玉衡是1523年(明代嘉靖二年)由匠人张文进铸造铸造的。但王阳明是1520年来的庐山,王阳明《落星寺》说的璇玑玉衡并不是现在庐山博物馆保留的这个。

怎么解释这个情况呢?

估计是王阳明在落星寺见到的这个璇玑玉衡,当时已坏,所以他的诗里才有那些诗句。而王阳明是江西省最大的官呀,且刚平定宁王之乱,威信很高,所以,他一走,当地官员见到他的诗里这样说璇玑玉衡,就重新铸造这个璇玑玉衡,并把它另外放置在玉平宫了。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璇现玉衡在太平宫、注明的时间却晚于王阳明来庐山的时间。

从庐山下来,回到南昌。六月,去赣州。九月回南昌。王阳明正式揭示了“致良知”的学说。

三、结论

1、王阳明1520年一共去过两次庐山,

第1次:芜湖——鄱阳湖《望庐山》——鞋山(大孤山)《过鞋山戏题》—秀峰读书台勒《纪功碑》并写下《开先寺》《游开先寺》——《登香炉峰次罗石韵》《东林寺》、(濂溪祠、濂溪墓在十里铺,《谒濂溪祠》?)那里有莲花峰、莲花溪、莲花洞。太平宫、讲经台就在西香炉峰上《远公讲经台》-(宋以来有一条道,现已废)大天池、文殊台《夜宿天池》(三首、包括《文殊台夜观佛灯》)、-照江崖—(从十八盘也叫九十九盘下山)——东林寺《东林次邵二泉韵》——秀峰、开先寺。

第2次:南京献俘—3.22开先寺—3.23东林寺——3.24在天池寺?——落星寺

2、王阳明这两次的庐山之行写了17首诗、1篇文、7块碑刻 白鹿洞3块

(1)《记功碑》正月三十;

(2)东林寺三月二十三的诗碑;

(3)吴宗慈《庐山志·艺文志·金石目》著录《天池寺题刻》:“正德庚辰(1520)三月壬子□(都察院副都)御史陽明……登此同行叅(政)徐璉,副使高雷僉(令)……知府(陈霖)相從”。

姚注:1、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壬子,是二十四日,公历为4月11日。2、徐琏(1468-1544),字宗猷,朝邑(治今陕西大荔东)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由户部郎中出为袁州知府。随从平定宸濠反,升江西右参政。嘉靖二年(1523)考核官员,被弹劾为不称职者。以布政使致仕。3、庐山还有一石刻“正德庚辰(1520)三月壬子,□□□隆古陵,五月□□隨侍生登此”。也是说正德庚辰(十五年1520年)三月二十四日某某“登此”,虽然这一天王阳明也在庐山,但王阳明1520年“五月”不在庐山,因此,此条石刻肯定不是王阳明所刻。

(4)吴宗慈《庐山志·艺文志·金石目》著录《青玉峡龙潭题刻》:“大明正德庚辰(1520),陽明王守仁,同行御史伍希儒、謝源、叅政徐璉、知府陳霖”。姚注:青玉峡龙潭就在秀峰寺(开先寺)里面,现在龙潭边还留有青玉峡和龙潭的石刻。

(5)《临江崖》诗碑。

“贑衛指揮—劉鏜隨—王都老爹逰”。“王都”为“王都御史守仁”的职务简称。

注:刘镗,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任赣州卫镇抚(从五品),升正千户(正五品),曾在助王守仁平朱宸濠叛乱中立功。嘉靖间升任赣州卫指挥同知,嘉靖五年随王守仁伐广西田州。

(6)“廬山高”。高43厘米,宽227厘米,明代石刻,镌于九十九盘古道庐山高石华表上,行草阴刻。李拙翁《庐山小乘》载,上款“嘉靖丁亥(1527)冬十月吉旦,户部主事寇天與、九江兵备副使何棐同建立”,下款“阳明山人”。吴宗慈《庐山志》则记:“嘉靖丁亥冬十月吉旦,户部主事寇天舆同建、九江兵备副使何棐立”,下款“阳明山人书”。现有人说“庐山高”这三字是欧阳修所写,误。欧阳修写的是《庐山高歌》,在庐山高石华表侧,已佚。(吴宗慈:《庐山志》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页。)

王阳明的人生轨迹地图讲解版(眼前谁是补天手)(24)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将王阳明的行程踪迹与其心理历程相互印证,要将书面文献和地面文物(遗址遗迹、诗文碑刻)相互发明,既揭示庐山现存地面文物、遗址遗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也使阳明年谱、阳明诗文等历史文献有了地面佐证(甚至可以匡正一些史上对王阳明的一些误读误解),也发掘了庐山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从而揭示王阳明在那一历史时期(宁王之乱平定之后到“致良知”的提出)的思想历程。如果离开王阳明在那一时期的处境,离开王阳明在庐山的行迹路线和碑刻,来解读他在庐山写的20多首诗,就不免有皮相之论。

考察王阳明的庐山行迹,到过哪些地方,行走路线?先到哪里,后到哪里?王阳明在庐山做了什么事?留下哪些碑刻和诗篇?这些石刻和诗文写在庐山的哪些地方,王阳明此地此时写此诗此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绪、观点和境界,这有助于发掘王阳明在那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心理历程和思想境界。从王阳明的庐山行迹,可以看出王阳明的可贵精神:发生重大事情,敢于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敢于担当。事情之后,受到天大冤屈,仍然忠贞不改,良知不灭。这种中华民族、中国官员、中国文人的可贵精神,在现代也仍然是极宝贵的,有着重要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