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上映了,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

再加上首映时被台下观众喷为“烂片”的事件,《阳台上》仿佛坐实了“烂片”的标签。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

看完《阳台上》后我非常理解那个骂烂片观众的心理,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十分明显的电影,其中的生硬之处也无需辩解。

​除此以外,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时,前期的宣传,旁人的议论,包括自己的观看水平使得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千差万别,而《阳台上》更是如此,这是一部注定引起争议的电影。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2)

《阳台上》有一个极好的开头,有着浓郁的现实主义基调。狭窄的弄堂,操着上海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为张英雄庆祝生日,在胶片的质感下,还原了上海老城区普通人家的风貌。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3)

当负责拆迁的陆志强来说服张英雄的父亲接受拆迁时,镜头巧妙地利用的前景,遮挡了大量的空间,将家中狭小、闭塞的环境体现出来,从侧面也反映了陈英雄家的贫穷。

​当父亲不幸离世之后,张英雄与母亲搬到了舅舅家,寄人篱下,受尽冷眼。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4)

此时张英雄的形象建立完毕,他是个爱玩游戏的沉默少年,什么事都不在乎。

​没有工作天天醉心于游戏,懦弱、压抑、木讷,是父亲眼里“没出息”的儿子。他现在最大的目标是报复导致父亲死亡的陆志强。

​影片剧情发展到三分之一处,人物的性格、阻碍、动机通通交代完毕,可谓是一气呵成,而此后电影的画风却完全变了。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5)

这里就要提到同时担任女主与出品人身份的周冬雨了,如果是冲着周冬雨来的,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周冬雨在这部电影了可不是一个“大女主”,她的戏份加在一起估计只有二十分钟,其中大量的都是男主“窥视”的远景。她在影片里更像一个符号,她的行动很多是在男主窥视下展现,是陈英雄躁动心理的外化。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6)

由此也造成了影片一个巨大的割裂,那就是两种风格的相互矛盾,贯穿全片的是现实主义基调,而到了周冬雨的段落却有着“小清新”的色彩。

​特写的凝视、男女的前后脚跟踪,逆光,慢镜仿佛穿越到了台湾青春片。

​但说真的这部电影的爱情元素少的可怜,所以带着看文艺爱情电影进影院的观众骂街也不出意料了。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7)

同时电影呈现方式也太过单一,几场“窥视”戏太多重复,基本都是透过玻璃凝视着陆珊珊(周冬雨饰)的生活细节,镜头语言、调度毫无特色。

​跟踪父亲陆志强,镜头在张英雄的背后穿越漫长、幽暗的街道,一路上剧情毫无起伏,只是跟踪,让人昏昏欲睡。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8)

到了影片中段,风格割裂,剧情贫乏的缺点一下子暴露了出来,此刻的木兄有走出电影院的冲动。

​而转变也恰恰发生在此刻,导演张猛在这个渐趋贫乏的故事里藏了一段荒诞的情感,这发生在张英雄与东北红发小哥之间。

​影片花了大量时间表现了两人的情义,从最初的红发小哥鼓励陈英雄复仇,到劝他搬出来住。他与小哥的情谊由此建立。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9)

而此后,骑着摩托的两人前心贴后背,穿越隧道的情节仿佛在致敬《堕落天使》里的李嘉欣与金城武(可以自行与影片中对比)。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0)

如果说这是暗示,那明示就是张英雄电脑的那张壁纸,这是细节性的暗示,那是王家卫的《春光乍泄》。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1)

陈英雄有着于性的无知与萌动,一面是与红发小哥的同性暧昧,一面又将自己的躁动展现在“窥视”陆珊珊的身上,这种躁动关于青春,关于性取向。

​而藏在故事背后的不止是这段“同性关系”,更有张猛一向对底层的关怀,影片中生锈的“东方皇帝”巨轮正象征着陈英雄与东北的红发小哥,两人在船里交换理想。

​陈英雄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孩子,而红发小哥却想像许文强一样成就大事业,死在百乐门。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2)

即使在卑微的生命也有自己的梦想,“东方皇帝”就是他们的乐园,他们像歌星一样站在舞台上唱着《浪子心声》,这样的场景令人泪目。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3)

青春的躁动,底层的迷茫混杂在一起,张英雄在红发小哥的怂恿下赶出了偷窃的勾当,但这并不尊崇他的内心,最终与他闹掰。

​愤怒的他准备最后的报复,但了解到一直仇恨的陆志强也是一个养活着智障女儿的普通人时,他停止了复仇。

​身为社会的底层与普通人,大家都不容易,又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互相伤害呢?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4)

最后张英雄与陆珊珊正面相对,并未干任何出格之举,他扔掉了自己的复仇的刀子,走向前方,这个躁动、迷茫的底层青年完成了自我成长。

无论导演还是监制(无论票房与口碑来都差强人意)(15)

底层关怀、年少躁动。张猛将两大主题藏在了《阳台上》的背后,这是一部长短板都非常明显的电影,而短板很大程度就是由这种“藏”所造成的,但也许这种“藏”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