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马伯庸原著改编,易烊千玺、雷佳音、周一围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燃爆网络,国人一夜之间仿佛梦回大唐、梦回长安。

明丽多彩的门窗样式、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车水马龙间的井然有序,严格考究的人物服饰、长安城108坊的恢弘气象,凭借对历史的考究,精良的美术,服、道、画上的处理,高度还原了盛唐时期的长安风貌。

01.梦回长安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无不体现着大唐女性的服饰、妆容审美。除关键人物的服装妆容外,就连路演的服装妆容都细致万分。在当时的国际时尚中心长安城,女子当时流行的衣饰,也是整个世界的潮流审美。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

▲唐代仕女图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4)

▲剧中场景

剧中角色服饰造型,大量参考了唐朝时期的历史资料。剧中一位长安著名歌女的造型,高度还原了唐代“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这个女舞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之一。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5)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出场人物非常容易看出此值盛唐时期,唐朝女性的衫襦宽大艳丽,同时妆容方面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与唐代独有的宽大肥美之风相匹配。而男性的袍子也吸收了西域胡服的元素,绯色为常见的中高级官员服色,提花纹样和服饰颜色均体现官位等级。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6)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7)

▲《牧马图)唐·韩干

唐长安城的结构可谓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展现了典型的中式对称美学。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08(实际上是110)坊,靖安司所在的光德坊、圣人所在的兴庆宫以及平康坊,都能在坊图上找到精确的对应位置。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8)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9)

02.长安美食探究

再来讲讲《长安十二时辰》里那些垂涎欲滴的美食吧,毕竟,在看完前五集之后,我就挝耳挠腮撕心裂肺只想吃一碗张小敬呼噜呼噜看起来贼香的水盆羊肉。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0)

羊肉,唐朝肉类C位。最著名的烧尾宴中,58道菜中,和羊肉有关的达到8道。《太平广记》里,105次提到肉类,其中羊肉类47次,占比45%,排名第一。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1)

唐代养羊业,主要靠官方养殖——专业养羊机构太仆寺。皇室成员中有大量羊肉爱好者,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喜欢在宫里学突厥人,亲手将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下来吃;武媚娘喜欢吃冷修羊,在给男宠张昌宗的信里,她甚至把羊称为“珍郎”(珍郎杀身以奉国);唐肃宗李亨做太子时,经常陪同唐玄宗食羊腿肉;同昌公主下嫁之后,她的阿爷也时常馈赠她在宫里常吃的食物——取一头羊身上四两肉做成的灵消炙,类似灯影羊肉。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2)

唐人吃羊,主要是烤,但也有水煮。有一首《赠酒店胡姬》的唐诗,描写的也许就是唐代水煮羊肉——“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毾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脍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3)

火晶柿子很软,很甜,软到什么程度,《白鹿原》中,陈忠实把它列入世界上最软的四样东西:姑娘腰,棉花包。火晶的柿子,猪尿泡。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4)

在唐代,柿子已大面积在长安附近种植,刘禹锡有诗《咏红柿子》:“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写的大约就是临潼的火晶柿子。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5)

胡饼看起来和现在的芝麻烧饼相似,和面,做好饼胚,抹油撒芝麻,放进炉子里烤熟即可。因为易于储藏,胡饼成为长安最常见的干粮之一,堪称居家旅游必备。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6)

顺便说一句,我最想吃的唐朝食物之一,是《唐语林》里加了羊肉的胡饼:“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7)

面片汤的称呼显然是为了让观众更方便理解,在唐朝,这玩意儿叫“馎饦”。把面片扯成拇指大小,加入汤中煮熟,再添加调料,是最普遍的长安早餐,《北梦琐言》卷三载,“王文公凝……食馎饦面,不过十八片”。

馎饦须带汤吃,配蒜是长安人常见吃法,我之前曾在日本见“馎饦”两字,点单上来,居然是一碗乌冬面,老板娘说这是山梨特产,还说是武田信玄的发明。我默默吃着,有“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之感。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8)

关于三勒浆最完整的记载,是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

酒则有河东之干和、葡萄,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上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诃黎勒、毗梨勒。

三勒浆和其他唐代名酒排在一起,由此可见其知名度。唐代宗曾经以三勒浆赐进士宴,记载于元人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中:“唐代宗大历间幸太学,以三勒浆赐诸生”;裴度请白居易和刘禹锡吃饭,喝的也是三勒浆,记载于《白居易集笺校》中:为穆先陈醴,招刘共藉糟。(居易每十斋日在会,常蒙以三勒汤代酒也。刘梦得也。)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19)

在开元天宝之前,你在长安的街坊上是喝不到茶的,要喝茶,只能去寺庙。

从天宝年间开始,吃茶才大面积流行开来,但这种茶中,除了茶叶,你还能吃到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各种味道。另外,这款茶加了盐,所以喝起来,是咸口的。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0)

在唐代,如果你口臭,一定要认真对待。要知道,武则天有位文学侍从叫宋之问,宋先生非常有才华,但武则天却不怎么喜欢和他说话。宋之问十分不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缘由——女皇嫌他口气难闻。

在《长安十二时辰》的开头出现了一种“口檀”的口香糖,其实就是嘴巴里吃点檀木片,真的很不好吃,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

最名贵的唐代口香糖来自于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据说,他将沉香和麝香混合之后做成一种口檀,含在嘴里,和宾客议论时,香气喷于席上,芬芳扑鼻。不过,沉香麝香是贵重品,一般人消费不起,唐朝有一种叫“五香丸”的丸药,以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等药加蜂蜜制成,据说天天吃,吃一个星期嘴巴香,一个月全身香——你就是香妃本妃。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1)

03.长安生活方式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2)

过去的电视剧里,从汉到唐,由明至清,古代人的狗子居然好多外来品种。看清楚,只有长成哮天犬模样的细犬,才是我唐狩猎犬品种。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3)

唐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男子留发,不需要剪短。但可以修剪眼帘和鬓角细碎的头发。《颜氏家训》里曾经记载,南朝的贵族弟子都削发剃面。谢安傅在《晋书》七九卷中曰:桓温后诸安置其理发。曹破延剪了胡子之后,新造型真的蛮帅的。顺便说一句,我特别喜欢剧中tony的女儿季姜的造型,发型完全《捣练图》,活脱脱我唐小儿女。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4)

“半袖”就是图中类似坎肩的衣服,我们第一反派林九郎为什么会成为剧中唯一穿半袖的男子?因为他在养花,需要一个暖房。温室栽花的技术,汉代已经有记载,汉书《循吏传》里记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然蕴火,待温气乃生。”到了唐朝,大棚栽培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了新高度,贞观年间的陈元璹可以冬天“于地室蓄火种蔬”。要不然,你以为武则天有什么勇气让牡丹花提早开放?

另外,唐代真的有一位喜欢养花的宰相,不过并不是这位林九郎的原型,而是杨国忠。王仁裕曾在《开元天宝遗事·移春槛》中说:“杨国忠子弟每春至之时,求名花异木,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至之处槛在目前,而便即欢赏,目之为移春槛。”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5)

唐代的国教是道教,上元节是道教三大节日之一(上元、中元、下元),唐玄宗曾经在开元二十二年下诏“道家三元,诚有科戒”,可以说非常重视了。上元节,看灯是重点。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04.唐朝专有名词

除了以上,剧中还有一些唐朝时期特有的名词称谓,不懂它们,连电视剧都看不懂了!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6)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7)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8)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29)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0)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1)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2)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3)

长安十二时辰的历史背景(历史长安十二时辰)(34)

图文大部转载编辑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本平台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我们关注的话题 交流:shahaiguan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