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吕被灭之后,长安基本成了功臣集团的一言堂。

但在长安之外,或者说关中之外,势力强大的刘氏诸侯王依然时刻关注着皇位。

后少帝刘弘只是吕后所立的傀儡,他缺乏实际行为能力。功臣集团也在谋划着废立,选来选去,他们选择了代王刘恒。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史记》·吕太后本纪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1)

当这个消息传到代国时,代国的臣子普遍都认为,代王绝不能入京。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些功臣,都是些乱世中崛起的豪杰智谋之士。他们用近似于叛乱的方式,把吕氏杀得干干净净。在费心费力做了这么大的事之后,功臣们难道愿意有一位成年的皇帝去管理他们吗?

大家普遍认为,就算代王在这种背景下当了皇帝,也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而最坏的结果,恐怕还会被功臣集团杀掉。

在这种议论声中,中尉宋昌却力排众议,认为代王应该立刻动身。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史记》·孝文本纪

在宋昌看来: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功臣集团作为百战功成的豪杰智谋之士,不会连这么简单的事实都看不出来。

关东六国故地,大都被刘氏诸侯王占据,功臣集团只控制着一个关中。更主要的是,那些军政大佬们都有着对等的地位,谁也不可能真正服谁。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外敌,功臣集团内部是不可能齐心协力的。所以,功臣集团绝不敢窥视刘氏天下。

功臣集团不能控制那个年幼的皇帝,因为这涉嫌侵犯了刘氏的天下。齐王野心勃勃一直窥视着皇位,功臣集团也缺乏与齐王合作的信心。在这种背景下,功臣集团想让您当皇帝,是自然而然的。您现在是高祖最年长的儿子,而且仁孝之名远播。功臣集团让您当皇帝,可以远离侵犯刘氏天下的嫌疑,也相信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功臣集团的利益。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2)

应该说,宋昌的分析很有道理,代王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可以想象,刘恒的内心必然还是充满忐忑的。

于是,代王决定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长安,探究一下功臣集团的具体想法。

薄昭到了长安之后,与太尉周勃见面并详谈。周勃说了一大堆套话,但诚意却是很足的。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见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汉书》·文帝纪

而且在非公开的场合,难免会有人向薄昭交一些实底:大家都是明白人,如果我说自己大公无私,估计我自己都不会相信。但现在的情势就是如此:代王当皇帝,你好、我好、大家好。

薄昭收集信息之后,自行过滤判断了一番,觉得此行十拿九稳,于是立刻回国复命。刘恒得到了薄昭的正面反馈,终于决定前往长安。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3)

走到长安附近的时候,刘恒让大家停下来休息,并让宋昌到前面探一下路。

宋昌到了渭桥,看到中央政府的官员早已准备迎接皇帝了。于是立刻向刘恒汇报,代王听到宋昌的汇报之后,赶紧快马加鞭赶往渭桥。

正主到了,大家都开始走流程,拜见新皇帝。但周勃在拜见刘恒之后,又对他说:“我有几句话,希望跟皇帝私聊。”

宋昌的反应很快,立刻就替刘恒拒绝了周勃:“如果你想和皇帝谈公事,就请公开说;如果你想和皇帝谈私事,那么对不起,王者是没有私事的。”

周勃的意思很简单:担心皇帝不上道,所以想找个机会点一下,免得出了什么事情,大家都没面子。

宋昌的意思也很简单:当今陛下绝不是任由你们捏扁搓圆的傀儡,你趁早把那些小心思按捺住,否则将来有你好看的。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史记》·孝文本纪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4)

当周勃代表中央政府官员,想把玉玺交给刘恒时,被刘恒拒绝了。因为此时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解决:汉惠帝的儿子还坐在皇位上,不把这件事情解决,刘恒的身份始终是尴尬的。

不过这份尴尬并没有维持太久。

当天晚上,大家一起动手,把汉惠帝的所有儿子全部杀死,当然也包括坐在皇位上的汉后少帝。

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史记》·吕太后本纪

杀了之后还要考虑善后问题。于是,“汉惠帝诸子都是野种”的消息不胫而走。

读史至此,难免让我想起胡亥初当皇帝的情景,始皇帝的儿子、女儿也是全部被杀。

许多人常常认为:刘邦分封刘氏诸侯王是一件愚蠢的事。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刘邦没有分封刘氏诸侯王,以刘恒当皇帝时的表现去看,他与胡亥能有多大的差别呢?

首先,刘恒肯定缺乏驾驭周勃和陈平的能力;其次,从刘恒诛杀汉惠帝诸子的表现来看,为了巩固皇位,文帝对待亲人也毫不手软。

这两个原因凑在一起,如果刘邦没有分封刘氏诸侯王,估计刘邦死后不久,他的子孙也会被外戚集团和功臣集团轮番屠戮。到时,汉帝国的命运与秦帝国的命运,恐怕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5)

杀光汉惠帝诸子之后,刘恒终于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帝,史称汉文帝。

就在汉文帝登基的当天,他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令南军和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皇宫的安全。

对于汉文帝的这种做法,功臣集团当然不开心,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汉文帝登基当天下达的任命,此时抗命实在是有侵犯刘氏皇权的嫌疑。

在刘氏诸侯王虎视眈眈的背景下,周勃和陈平不想走吕氏的老路,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6)

但周勃还是有点不服气,所以总在汉文帝面前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汉文帝一开始也没啥意见,毕竟资历尚浅,所以对周勃总是恭敬有加。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对此,袁盎实在是看不下去,他对汉文帝说:“周勃是臣子,您是皇帝。他对您面露骄傲的神情,您对他对却是一脸敬畏;这实在不是君臣的礼节。”

周勃很了不起吗?其实这只是汉文帝的一种错觉。吕后活着的时候,周勃敢这样了不起吗?不敢。是因为吕后死了,周勃和陈平、刘章联手,最终才铲除了诸吕。换而言之,这不是周勃一个人的功劳。

汉文帝听从了袁盎的意见,以后再见到周勃时,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表情,周勃逐渐开始敬畏汉文帝了。

后来,周勃探听得知,是袁盎劝汉文帝对自己严厉一点,立刻就去大骂袁盎:“你小子混蛋,我跟你哥哥是好朋友,你却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

面对周勃的指责,袁盎并没有解释。但后来周勃被捕下狱之后,袁盎却积极营救周勃。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7)

在我看来:袁盎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

如果汉文帝能够压制住周勃,周勃犯错的可能性就想对较小;如果汉文帝一直对周勃恭敬有加,周勃就有可能得寸进尺,偏离臣子之道。真到了那个地步,周勃一定会万劫不复的。

汉文帝与周勃的矛盾,就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皇帝与功臣集团的矛盾。

简而言之一句话:大汉天下应该由谁说了算?

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人生经验丰富,身后更是有一大帮利益相关的兄弟,自然应该成为帝国真正的主宰。

而从汉文帝的角度出发,大汉的天下当然应该由皇帝主宰,否则这个皇帝岂不成了傀儡?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8)

最初,汉文帝之所以会对周勃恭敬有加,既是对自己的实力没信心,又高估了周勃等人的实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帝发现周勃等人就是纸老虎,他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威慑力。在这种背景下,汉文帝自然要开始算旧账了。

有一天,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审判的案子是多少?周勃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周勃,一年的钱粮收入是多少?周勃还是答不上来。

汉文帝当时就火了:一问三不知!你这个丞相是怎么当的?周勃顿时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的出处就在这。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相同的问题。陈平说:您想知道这个问题,应该问具体负责的官员。

汉文帝一听:这些问题都有人专人处理,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的?

陈平说:您不认为我才能低劣,所以让我当宰相。我的职责就是好好辅佐您工作,让各级主管官员都能安心认真地负责自己的工作。汉文帝这才作罢。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9)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周勃看出汉文帝对自己不满,于是就给汉文帝写了一份辞职报告,汉文帝准许了。

但一年以后陈平病逝,汉文帝又让周勃出来做丞相。周勃又干了一年丞相之后,汉文帝很委婉地劝他辞职。于是周勃又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告老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汉文帝以谋反的罪名,把周勃抓起来关进了监狱。

在监狱中,周勃被几个狱卒收拾得俯首帖耳,别提有多乖了。所以当周勃被汉文帝释放之后,终于感受到了传说中的“天威难测”。

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陈平去世,周勃被收拾得锐气全失,意味着功臣集团已成为了历史。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10)

至此,刘邦时代三足鼎立的权力格局,基本已经全面坍塌了。

强大的外戚集团(吕氏)被满门抄斩,功臣集团的领衔人物周勃锐气全失。现在的帝国中央政府,已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官僚集团。换而言之,在中央政府,绝没有一个人敢与皇帝分庭抗礼。

接下来,就是刘氏诸侯王了。

经过文、景、武三朝,刘氏诸侯王也成为了历史,真正的大一统总算是实现了。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11)

但皇权也没能笑得太久,因为没过多久,士族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士族呼风唤雨的年代,皇权逐渐成为了一个笑话。不但出现了频繁禅让的三国乱世,更出现了让无数后人痛心疾首的“五胡乱华”。

行文至此,汉初篇已经全部结束。从明天开始,我会为大家带来两晋南北朝的相关点评,敬请关注!

秦始皇大一统的难度(大一统的过程有多艰难)(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