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薛猛之子薛蛟曾在法场上被徐策以亲子替换,此次从韩山搬兵来攻打长安,徐策闻讯十分欣喜、激动,不顾年迈亲自步行上殿奏本,促君王除掉奸臣张泰,为薛家报仇雪冤。

京剧折子戏目录(折子戏赏析第二十五出)(1)

赏析

王鸿寿原是徽班演员,《徐策跑城》就是他从徽班戏移植过来的。原来的表演很简单,徐策跑城时边唱边走,只是走过来走过去。王鸿寿对此进行了加工,没有把人物演得像原来那样衰老,还创造了十字形的走法。周信芳又在王鸿寿演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加工。

周信芳曾说这出戏的特色是通过一出小戏来褒忠贬奸,另还有一个特色是通过舞蹈来刻画人物的心情。在短短的二十五分钟里,有很繁重的舞蹈技术,而且还要载歌载舞。

周信芳还特别强调:戏虽小,但表演要有层次。

首先是闻报:韩山发来人马,他兴奋地要上城去看。有一句[高拨子摇板]“叫家院带过了马能行”,周信芳说:唱词“马能行”是很粗糙的,但唱起来上口,好用劲若是改唱为“带过了爷的马”,那就使不上劲了。后来改为“叫家院带马看动静”,周信芳也只认为比“马能行”略胜一筹,并不理想。他唱这一句时,先唱“叫家院”,抬左腿,左手抓住袍角,交到右手,塞在玉带里,接着唱“带过了”,转一个小圆场,斜身对着家院,右手半抬着一顿一招,招呼家院,再唱“马能行”。最后两个字要唱得有力。周信芳说:“徐策虽老,还有老精神。”这是一句很普通的[摇板],可是周信芳表演时,唱到前半句,手一顿一招,观众就鼓掌叫好,唱到“马能行”,又是鼓掌叫好。一句[摇板],居然两次叫好。

京剧折子戏目录(折子戏赏析第二十五出)(2)

上城时,徐策的激情又进了一步。他往前一看,仿佛前面就是城楼,抓袖踢袍,踩着锣鼓点子往上走,越走越急,绊了一下,家院跑来扶住他,他微微一笑,表示不要紧。周信芳说:“这身段两人要合得好,要切合音乐节奏,更要有神气。”

徐策在城楼上听报说:“小将跪城!”他唱高拨子倒板]、[垛板],都是连唱带做,是著名的唱段。

唱完这一段,和着一锣,左手往城上一搁,稍向里,右手拍拍院子的肩头再往城下一指,意思是叫他听着些。院子再报:“少爷(即薛蛟)来了!”徐策一惊,顿时忘其所以,就往前一扑,院子赶忙一挡,徐策往后一退,又一乐,意思是:“我怎么忘了自己是在城楼上呢!周信芳说:“虽然是个小动作,却把徐策盼望薛蛟赶快搬兵回来的心情烘托出来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切忌过火,哗众取宠。”

下面见薛蛟、薛刚,劝他们暂不进兵,待他去面奏皇帝除掉奸臣,这时情绪更进了一步。

最高潮是徐策决定步行上朝去向皇帝面奏。他决定步行上朝,这就是“跑城的正题。徐策一边跑一边想,也就是一边舞蹈,一边唱。他回想往事,眼看当前,设想未来。周信芳在这里有很大的发展、创造。不同的步法(慢步、快步、蹉步、倒步、瞠步、绕步),不同的转身,不同的水袖动作,不同的指法,不同的髯口功夫……由慢到快,由缓而急。不但走十字形,还走抛物线,仿佛当台书写一幅狂草,酣畅淋漓。

京剧折子戏目录(折子戏赏析第二十五出)(3)

最后,右手甩水袖,往后一背,单腿往后倒退,表示他走不稳当,但还是撑住了,两腿像划圈子似的撇腿跨出去,连续不断,越走越快,观众也随着他的激情,目送他下场。

还要补充一点。周信芳唱到倒数第二句“急急忙忙往前进”时,左手抓袖,右手抓袖,向下场门台口甩步子走“瞠步”。将近下场门台口,绕步一晃,表示脚步不稳,再右手大翻袖往后一背,左手在前平托玉带,用一种带踢带跳的特殊步伐向前紧走几步。这种步伐是用夸张的方法表现老年人心里急往前赶路的神态,头上下颤动着,跳跃向前,到了下场门台口,急往左一转身,走一个小圆场到上场门台口……底下就是滑倒的“屁股坐子”。而有的人学演,却在唱了“急急忙忙往前进”时,左右抓袖,大跑圆场,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急,完全忘了那是一个老年人,只是为了追求掌声,而且前面徐策连唱带做带跑等于白跑,这就太过火了。

京剧折子戏目录(折子戏赏析第二十五出)(4)

主演

周信芳(1895-1975),京剧演员,兼编剧、导演。与梅兰芳同庚。原籍浙江慈溪,出生于江苏清江浦(清江市)。6岁随父周慰堂(艺名金琴仙)在杭州搭班,向陈长兴学戏,7岁登台,艺名七龄童,后因年岁渐长,被误写为麒麟童,就一直沿用下来。先演娃娃生,后演老生。1908年,周信芳到北京喜连成(后名“富连成”)科班搭班学戏。与梅兰芳同台。后到天津演出,受到吕月樵、金月梅编演时装新戏的影响。周信芳在表演上深受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的影响,更受堪称海派京剧里程碑的新舞台及其代表人物夏氏兄弟、冯子和、潘月樵、王鸿寿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周信芳的表演苍劲浑厚、顿挫有力、真实感人,世称“麒派’麒门子弟中,比较著名的有高百岁、陈鹤峰、李少春、李和曾、曹艺斌等。他的儿子周少麟也是麒派传人。周信芳的艺术风格还影响到京剧其他行当的演员。话剧电影演员金山、赵丹也深受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