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 一张纸条,一段忧伤。佘太君——七子之母,令公之妻,为知此行吉凶,询问鬼谷子,孰知他未直言,只留下一张纸条。 佘太君悲伤不已,将重任交到大郎身上,要他保护弟弟,救爹回家,哪里知道后面隐藏了更大的悲伤。 那张纸条,随风飘着,暗藏了什么玄机?
七郎为六哥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愤愤不平站上擂台,不料潘仁美之子潘豹意外死亡。——一场悲剧的开端。
辽兵进犯,皇上钦点潘仁美为帅,杨业为先锋,抵御辽兵。“此行变数之大,敌方耶律原,盟方潘仁美,一个是敌人,一个是对头”佘太君的担忧,让深深的夜晚,愈加沉重。
一、这是一部反战的影片
恐怕很少有人会这么来评价杨家将,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暴力美学,总觉得军人怎么会不热衷铁血厮杀,只有文官和懦夫才喜欢玩弄阴谋诡计、苟安求和。但这部电影却隐含在画面背后,深深的反战基调。
鬼谷子对佘太君的那番暗示,凭你自诩为忠臣良将,干的是生灵涂炭的买卖,哪里去求福呢?人家杀了你的老公,你的孩儿,固然你沉浸在无尽的悲伤哀怨之中,可为啥你老公你孩儿得胜还朝了,就要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呢?他们难道不是把别人家的老公、孩儿都杀死了吗?
二、这是一部反封建的影片
为什么六郎郡主两情相悦,但令公却坚决不让他去打擂?为什么郡主名为御妹,圣上却答允潘仁美的比武求亲?为什么在潘娘娘哭诉御前的时候,宋太宗迟迟不作答复?为什么明明大家都知道潘仁美要在前线公报私仇,太宗面露狰狞,但还是同意了这个自损长城的方案?
答案只有一个:平衡。为了满足帝制的稳定,平衡是高于一切的、甚至高过国家主权、民族利益。那么为什么平衡会成为最高指导思想呢?这是因为唐朝血的教训、五代十国的悲歌,大宋只有清醒地坚定地执行这一思想,才可能生存于乱世。两狼山,杨继业不是死于潘仁美之手,而是他必须死,圣明的皇上在他出征前就准备好了对天波杨府的抚恤和恩赏。什么是反封建?揭露这个事实,就是反封建。
郡主是何人?后周世宗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亲封御妹,她的立场就是后周宗室老臣的立场,为她择婿,有多麻烦,可想而知。
杨继业何人?北汉降将杨无敌,曾全歼辽军30万,这是什么概念?功高震主啊。他即可为大宋长城,也可为大宋心腹之患。可以想象如果不加以节制,未来大宋的北部边防军事力量将由杨家独揽。
七郎八虎,对佘太君而言,是多么好的几个孩子,可是对于宋太宗而言就是未来几个定时炸弹,七郎乳臭未干,就敢打死皇亲,谁能保证未来他们不造反啊?郡主和潘家成亲,后周宗室旧臣势力就和大宋嫡系合并;如果郡主嫁给六郎,杨家的势力还有谁能遏制?潘娘娘的那一句:我大宋也不是只有杨家能出征啊。这就是太宗狰狞的原因。
潘仁美何人?陈桥兵变拥戴之嫡系。谁是忠臣?在百姓看来,杨业大忠臣,可在皇上看来,还是潘仁美靠得住。
宋太宗谙熟治国之道,他没有错。他答应佘太君的救援请求,却不给七子调兵,反而让潘美分兵,所以摆在杨家面前无外三条路:
1、杨业死。死后风光荣耀,可保杨家在大宋一朝平定安辉、德昭嗣顺。
2、杨业降。三朝降将,从此杨家再无抬头之日,在辽邦,遍地仇人。
3、杨业反。杨家此时造反,一无兵马、二无亲信,也不过是死路一条。
杨业和佘太君都明白,除了配合皇帝演好这出精忠报国的戏,杨家别无选择。潘仁美呢?你看见他射死杨七郎时留下的泪珠吧,老戏骨啊。他除了配合皇上演好这出公报私仇的戏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我不是为他们辩护,而是控诉。控诉这个黑白颠倒的封建社会。揭露这个事实,就是反封建。
三、这是一部反迷信的影片
什么叫做七子去六子还?这不就是江湖术士的典型伎俩吗?"六"有歧义,"还"有歧义,断句也有歧义。但是这句谶语却贯穿全剧。七郎并不知道这个谶语,但他却跑去找潘美,16、7岁的年轻人、冲动、莽撞,他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换来救兵,是糊涂,但也很可爱。如果七郎不是这么个糊涂的孩子,他也就不会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如此悲壮的印象了。
大郎知道这个谶语,信了吗?也可以说信,也可以说不信,因为无论信不信,自己都必须独战80精骑。有没有谶语,做大哥的别无选择。二郎知道谶语,信了吗?不信。因为他宁可自己死,也不能让大哥一个人死,那个狗屁谶语有什么用?六郎不知道谶语,他为什么真的活下来了呢?跟谶语无关,跟责任有关。
四、这是一部希望诠释"忠孝仁义"的影片这是一部有所追求的电影,体现在每一个人物设定和台词脚本上。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杨家将影片的重要方面。
"忠",传统意义上,这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不忠君就是不爱国,也就是叛国、汉奸。现代社会这个"忠"字,一般诠释为对信仰或者主义的忠诚。杨业要体现"忠",但这个"忠"里面却包含了自己的思考和算度。苏武梦中一番话,也可以看作杨业灵魂间的对话,老杨不死,小杨都会被害死啊。就算是他们脱离敌营,逃回宋境,境况有变化吗?没有。在出征前,杨业必须死已成定局,如果有别的选择,就不用出征了。杨业碰死李陵碑,就是在尽忠,在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皇权尽忠,告诉他和他们,杨家永不会反。
"孝",为什么七子要出发救父,七子有兵权吗?从电影中看出,他们没有兵权,也就是百十名府兵而已。但为什么要去救父,为什么六郎要把父亲的遗骸带回来,这是责任。这是一个家族能否存在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了这些看上去明知不可行,反而偏要去做的执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
"仁",六郎原本不想杀耶律原,说明六郎确实具备将来统帅的人文修养,既然本片具有反战的基调,能够化敌为友也是一种战争策略,当然也可以看作为回马枪惊鸿一瞥做准备。
"义",二郎返回,观众不满意,认为大郎至少杀了几十名追兵,延缓了敌人追击的步伐,但二郎的贡献就小多了。试问这些观众,杀几个人算是贡献大?二郎返回的意义不在于杀几个追兵,也不在于拖延了多长时间,而在于返回本身,这是兄弟情义。四郎五郎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好勇斗狠、一个仁心好医,但两兄弟有智有勇,巧妙利用地形和火攻,与80精骑的余部同归于尽,最后坠崖的时候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嬉戏,这也是兄弟的情谊。三郎得知敌方的毒箭手就在左近,"义"无反顾冲进青纱帐,近距离手刃仇人,何等畅快,被耶律原的击杀又何等震撼,以至于我们都认为三郎是这部剧中最帅的。
杨继业
杨继业,忠君爱国,爱家爱子,“老羊不死,小羊难活”石碑旁,他倚靠着,血红血红的温热的液体从他的头上淌下……
杨延平
杨延平,作为大哥,愿为弟弟牺牲,一人独抗八十精骑……
杨延定
杨延定,不愿大哥独自抗敌,快马加鞭,“大哥!”辽兵的马匹踏过他的身躯……
杨延安
杨延安,沉默寡言,沉着冷静。
杨延德
杨延辉
杨延辉,杨延德,与敌军同归于尽,坠入悬崖,兄弟俩回忆童年,温馨场面,感人肺腑。
杨延昭
杨延昭,“我背上背的承诺,比你更多”坚守着与母亲的承诺“带爹回家”……
杨延嗣
杨延嗣,年龄最小,做事冲动反叛。但为父亲,明知必死无疑,也跪下求潘仁美遣兵救爹,最终遭万箭穿心……
“我们,回家。”那么揪心,那么心碎。
这部电影集齐了忠、孝、仁、义。有对祖国的忠心耿耿,有对父母的孝,有兄弟之间的情谊,画面的震撼,情节的动人,值得一看!忠烈杨家将,一家人,一个忠孝仁义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