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动作行云流水,拉出的面条细如发丝、入水即化、既能穿针又能点燃。最神奇的是,厨师是全程蒙眼完成的拉面过程。4月26日,在国家级李志顺技能大师工作室,李志顺大师徒孙、2016年获得“中华金厨奖”称号的邵亚彬,向记者展示了他的这一拿手绝活。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1)

这名出生于1992年的“中华金厨”,14年间从建筑工地的一名小工,到县城酒店学徒、厨师,再到省会大饭店厨师、副厨师长、厨师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摆脱了命运的束缚,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故事】初中毕业成工地小工,磨砺性格

2008年,16岁的邵亚彬初中毕业后开始步入社会,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干各种体力活,背着油漆桶爬数十米高做防腐,连续数月每天1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使年轻的邵亚彬吃尽了苦头。

邵亚彬的家乡长垣市是有名的厨师之乡。当年年底,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引荐下,他进入当地有名的大长垣酒店后厨当了一名学徒。虽然没有在工地上那么费力,也不必再受日晒雨淋油漆刺鼻之苦,但是这份工作同样并不轻松。

“这个酒店当时比较有名,经常承接一百多桌的婚宴。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杀鱼,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除去下午3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每天有10个小时都在杀鱼。”邵亚彬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当学徒的3个月,他的手和脚由于长时间接触水,手上长满了水泡,手指也肿得很粗,一动就疼。脚也被泡烂了,正常行走都有点困难。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咬牙坚持了下来。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2)

“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跟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相比,还是轻松得多。”邵亚彬坦言道,虽然自己无论是在工地还是在后厨,每天都需要工作10个小时,但他还是能明显体会到两者的区别,并且明白了掌握一门技能的重要性。

与厨师学校毕业的不少年轻人稍一受苦就辞职转行相比,半路出家的邵亚彬显得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加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很大程度上正是受了在建筑工地打工这段经历的影响。

【成长】拜师名家!刀工学起,终成“中华金厨”

咬牙坚持了3个月后,勤劳坚韧的邵亚彬终于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入行成了一名配菜厨师。在厨师界有着“三分勺工,七分刀工”的说法,学会刀工是一个厨师必备的本领和技巧。缺乏正规系统训练的邵亚彬,从最基础的刀工学起,没日没夜地苦练勤学,付出了比他人多几倍的努力奋力追赶,终于在半年后开始打荷,跟着掌勺老师正式学习炒菜。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3)

和邵亚彬同一批打荷的有十几个年轻人,其他人下班后就离开厨房去忙各自的事情,邵亚彬却不肯走,利用每天的休息时间,向每一个可以学习的人学习,在两年多的时间内逐渐从一个帮厨师打杂的打荷工,成长为可以炒大部分主菜的一名合格的厨师。

为了更好地发展,不满20岁的邵亚彬离开家乡到省会郑州闯荡,大城市大饭店的新知识新原料让年轻的邵亚彬大开眼界,增长了见识。在这里,他还与中国烹饪大师李志顺及其爱徒张永涛结缘,拜了张永涛为师,成了李志顺大师的再传弟子。

李志顺常说,厨行是个勤活儿,需要厨师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嘴、勤跑腿。作为李志顺所开“二合馆”里的一名厨师,年轻的邵亚彬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到店,晚上又总是最后离开,因此备受师爷和师傅的赏识,各种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随之多了起来。2015年4月升任副厨师长的他,2个月后就当上了厨师长,2016年10月参加第二十六届中国厨师节期间,更是荣获了“中华金厨奖”这一全国烹饪饮食界的最高荣誉奖项。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4)

【心声】河南面条 师门绝技=90后厨师传承致远

8年时间,从建筑工地的小工成长为“中华金厨”,24岁的邵亚彬用自己的传奇经历,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食物作为舌尖的风景,不仅需要用舌头去品味,也少不了用眼睛去欣赏。为了进一步推广豫菜文化,增加仪式感,给食客奉上更加全面的就餐体验,2016年,厨艺逐渐精进的邵亚彬开始学习师门绝技“蒙眼拉面”。

“蒙眼拉面”,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更使面条这种河南人每天都在吃的食物,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和生命力,变得生动、有趣又兼具美感和创意。做拉面时,单单是前期的和面、醒面、搓条、溜面就需要两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用心非常重要,稍一疏忽就会导致最后拉出的面易断或过粗。即便是在厨师岗位上已经小有成就的邵亚彬,也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掌握了其中的诀窍。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5)

“一开始自己总是把面拉到两三层的时候就会断掉,老师耐心地教我两只手均匀用力的技巧,经过反复练习,才慢慢知道了要领。”邵亚彬说,熟能生巧之后,他开始在老师的指点下,拉面时蒙上眼睛慢慢体会力道的变化。又经过半年的反复练习,最终可以蒙眼拉出细如发丝、一点即燃、入水即溶的龙须面。

为了学会并练好“蒙眼拉面”这门绝活,邵亚彬整整用了两年半时间。“我学习这项绝活,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人欣赏,更重要的是对侯瑞轩、李志顺、张永涛这三代豫菜人倾注了多年心血的豫菜文化的传承。”邵亚彬说,今后他将继续虔诚地从事自己热爱的这项事业,擦亮豫菜文化金字招牌。

策划:齐亚琼 杨书贞

采写:顶端新闻记者 林冲

拍摄:李沂伦

剪辑:席荣荣

面馆低成本高汤的熬制方法及配料(细如发丝可穿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