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古人的一种高级聚会。“曲水流觞”在历史上源远流长,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

提到曲水流觞,要先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三月上巳节,也叫女儿节。上巳节是一种特别的节日,它在一定时期曾在朝野、官民社会中流行。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1)

曲水流觞原本是上巳节的重要祭祀活动,在先秦时代被赋予了很多的神秘性。《尔雅·释天》中有“祭川而浮”的说法。“流觞”是一种祭水的仪式而“水”,也就是古代人们所说的“圣水”,一种神圣的东西,是一切生灵的本源,而“曲水”则是一条狭长而平坦的小河,而不是一条奔腾的大河。

祭祀仪式是先将鸡蛋、红枣放入小河、溪流中祭拜,以示对江河灌溉田地的感激之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然后再捞起鸡蛋、红枣,享受老天的馈赠。到了西周时期兴起了一种名为“月光禊洛”的仪式,起源周王修禊在曲洛饮酒。周朝有一种叫“水滨祓禊”的风俗,“祓禊”是一种清洗自己的身体,以消除疾病的仪式,这是由朝廷任命的全职女巫来掌管的。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2)

传说中,周王在洛水之畔饮酒,一壶酒不慎落入了洛河,借着月光,酒壶顺流而下,被下游的人一饮而尽,让宾客心情大好。

“曲水流觞”也叫“九曲流觞”,觞是古代用来盛酒的器皿,也就是酒杯。觞通常用轻质的材质如角质或木材,体积很小,重量很轻,下面有一个支架,可以在水里漂浮。还有一只有两侧有耳的陶瓷杯,故名“羽觞”,因为它比木杯要沉重,所以使用时必须将其置于莲叶或者木盘上,才能让它在水面上漂浮。自那以后,“曲水流觞”就成了一种习俗。

《逸诗》中有一句话:“羽觞随波泛”,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意境!不经意间的疏忽,就会产生一种美丽的节俗,可见古人是何等地风情万种。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3)

此后几百年间这种宴会活动中的人群有王公贵族,有宫女,巨商巨贾,隐居高人,鸿儒文士等着有头有脸的人来参加。盛装出席、或推杯换盏、或赏美景、或作诗、或谈论诗歌,在这样的娱乐场景中,可见上巳节的神秘色彩已经逐渐被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游乐成分的增加,节庆的含义开始转向世俗的欢乐,欣赏的发展趋势。

到了汉代,流觞曲水完全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一种饮酒的游戏。游戏的内容是找到一条蜿蜒但并不湍急的河流,所有人在河边坐下,然后有仆人在上面放上一杯美酒,然后让酒杯在河面上飘荡,酒杯落在谁的面前,谁就会写一首诗,如果写不出,就会被罚酒。此外,流觞习俗也通过流杯亭、流杯渠等方式得到了天然的保护。

皇家禁苑和府邸的主人们经常在亭渠间建造一条运河,以达到“曲水流觞”的目的。这种流杯渠多为开凿岩石,蜿蜒曲折,有“曲水”之势,沟壁上盖有亭台楼阁。如此一来,那些达官贵人就可以不分季节,不惧风雨,随时随地都可以来欣赏。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4)

《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在和谢安等人在兰亭举行的一场曲水流觞席面上挥笔写下的。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身为会稽内史、右军大将军,召集了一群来自东土的名士和世家子弟,在会稽山的兰亭举行了第一次兰亭雅集,王羲之作了三十七首诗。这次的“上巳修禊”,不但造就了“天下第一书法”,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处独特的文化景观。

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之阴,修禊事也。“修禊”二字,指的除了“除恶祭”之事,也有与人共赏的意思。王羲之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他和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位名人聚集在兰亭,除了祭祀的本意外,还有文人雅士之间的宴会、饮酒、拉近关系。在这之后,修禊、拔禊的表达方式,开始出现在了民间生活的文学作品。

彼时王羲之带着四十二位著名学者其中包括谢安来到了兰亭。祓禊仪式之后,所有人都围着小溪坐下,将羽觞放入河里,顺着蜿蜒的小河顺流而下,凡是在小溪旁停下的人,都要写一首诗,如果写不出,就会被罚酒。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5)

在这场比赛中,十一个人写了两首诗,十五个人写了一首诗,十六个人写不出来,被罚三杯。王羲之搜集了大家的诗词,用蚕茧纸和鼠须笔,在自己的意气风发之下,写下了《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更是被称为“书圣”。

当时有一个人没有立刻做出诗来,此人正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他们父子二人都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二王”。乾隆帝的三希堂收藏了他最喜爱的三幅佛帖,其中一幅就是王献之的中秋帖便是。王献之的书法虽然不错,但他当时并没有作出一首诗。

清朝时,曾有人戏谑王献之,作了一首打油诗,“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乌衣是指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就是曾经王和谢两家的聚居地。“王大令”指的是王献之。此人讥讽的很有水平,他想表达的就是:王羲之您这么大的官职,这么有名的人,怎么会在兰亭会上写不出一首诗来?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6)

兰亭集会是一次极富启发性的盛会,也是上巳节的一次盛事,它将曲水流觞从一种初步的祭祀活动转变成渗透于文人心性的形式,自此以后,它与诗酒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曲水流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受到的重视和发展也是不同的。

在魏晋南北朝,很多皇帝都在追求文人的风度和生活风格,他们乐意与士大夫聚会,以显示出博学之士。君臣聚会,一方面保持和延续了“修禊”的礼仪,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士大夫们的风气和情趣。文人的大量参加会使其更具娱乐性、文化性。

到唐朝,曲水流觞的盛况被文人所推崇。唐高宗永淳二年,王勃率领一批诗人,在云门寺的敬山亭举行了一场模拟王羲之兰亭雅集的聚会,并以《兰亭集序》为模板,撰写了《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叙景是这样写的:“暮春三月,修祓禊於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仲阮芳园,家家并翠。”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7)

一座座仙山,在森林中生长着。野草渐长。黄昏的鸟儿,在山谷中回荡,到处都是青绿的,好一个春意阑珊的场景。这一次的诗会,聚集了当时最有脸面的才子俊杰,大家意兴阑珊,吟诗作对,饮酒作乐,赏心悦目!唐朝关于曲水流觞的记载大多是画作。

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看到唐朝的曲江溪流,也可以看到西安的曲江池,“关中八景”之一的“曲江流饮”,现在仍保留在陕西省西安市的曲江公园里。盛唐时,“江流屈曲”是长安郡的一座重要的郊外花园,以“流杯江”、“流杯溪”、“流杯池”等水系构成的花园景观而闻名。刘驾留下了《上巳日》,其中有一首诗,写着唐人在上巳节,修禊流觞,百花齐放,秦川动。文徵明的作品也曾以兰亭雅集为题材。

在这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故宫珍藏的《兰亭修禊图》。这幅画是首次绘出“兰亭雅集”画面的佳作,在当时广为流传。这幅画是参考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场景,画面主色调是充满活力的春景,三个人在水榭里对坐,似乎在品茶,山川连绵,许多文人墨客在溪水里闲逛,顺着兰亭畔的小溪,蜿蜒而过,别有一番情趣。树影婆娑,翠绿欲滴,一片春意盎然。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8)

在宋朝,民间仍流行着“曲水流觞”的文化。宋代的上巳节已完全成为整个社会的岁时宴赏节日”。但在文人和士大夫的圈子里,面对这种高雅、风雅、风流倜傥的诗词美酒游戏,却逐渐流露出一种哀愁与伤感。宋人在宴席上喝酒,不像大唐那样豪放要内敛得多。宋代人在喝酒的时候,对自己的哀愁、对酒的愁怨、对社会的忧虑,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因为游牧民族的入侵让宋人内心时常不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让他们饮而不醉、醉而不沉,最终陷入了一种难以排解的状态。因此,宋朝的文人墨客往往喜欢自己喝,或者邀请三五好友一起喝。到了宋朝晚期,文人聚会的规模已经越来越小,就算是有宴会,也多是以品酒、品茶、品茶、琴棋书画等悠闲的娱乐活动,渐渐取代了山林溪畔中的“曲水流觞”。

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古人的高级聚会)(9)

明清两代,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束缚,使得曲水流觞的活动变得越来越少,通常都是在凉亭内进行,也就是在凉亭的地面上进行,用人工的方法修建一条蜿蜒的水槽,人们围着水槽,把杯子放入水池中,然后在水池中放上流觞,这就是“流杯亭”。后来又有人在大石桌上刻下一条蜿蜒的溪流,一端入水,一端出水,众人围着曲水流,吟诗作对。

此后曲水流觞的规模越来越小,有这种爱好的人,就会在自己的府邸里修建一座流杯亭,或者挖一条沟渠,低调地举行宴会,吟诗作对,饮酒作乐。如今,曲水流觞已经基本是不复存在了,这个古老而雅致的聚会,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不管怎么说,曲水流觞曾经渗透了士人的心灵,寄托了他们的情感,使之成为文人抒情的对象和载体,从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