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通国

天下人都知道,王宗岳创作了《太极拳论》。王宗岳不知道何许人也,有关他无尽的传说都是某某派为了证明自家拳脚正宗而虚构出来的故事,大可不必真的当真。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出世之前从没有命名为“太极拳”的拳出现在任何人的著作中,这是谁人都相信的事实。不过太极拳的名字没有出现,并不表明没有用太极理论来试图解释武术的做法。

民国时期人们搜寻历史资料就已经发现。

真有。

太极拳早期与现在的区别(太极瞎扯谈最早用)(1)

王余佑肖像

一、出现“太极”

最早出现“太极”一词说武术的著作是五公山人王余佑(1615~1684)编著《十三刀法》。据侯东罡根据史料推测,《十三刀法》的完成时间应该是1683年,王余佑去世的前一年。民国太极拳研究者徐震(字,哲东)说,“乙太极为者,用于技击,始见此书。”【1】意思是说,用太极理论解释技击,最早见于这本书。1683年是康熙12年,大清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时候。

也正是因为此,唐豪、徐震等都认为《太极拳论》作者王宗岳创作时代应该在乾隆年间。换而言之,《十三刀法》创作早于《太极拳论》。

那么,《十三刀法》是如何体现后人所谓的太极思想呢?

且来细谈。

太极拳早期与现在的区别(太极瞎扯谈最早用)(2)

找不到十三刀,同时期的单刀法选

二、“太极”小苗头

《十三刀法》内容共分十一部分:1.总论2.置刀歌解3.道诀解4.步立执刀式5.十三法6.六法7.宽窄不可不知8.二十四忌9.太极连环刀母10.行刀母八法11.补遗。

其中第九部分“太极连环刀母”,这是太极与刀法联系起来的有力的见证,就差没有把它命名为“太极刀”了。

内容有套路形式的“行刀六路”,虽然以太极命名的刀术套路,但是只有刀谱,我们并不知道它是演练方法是否如同现在的太极刀那样柔和缓慢。我猜想,一定不与现在同,现在太极刀的缓慢练法,是为了适应太极拳的那种练法而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早期的“太极连环刀母”与它明朝后期流传的戚继光的辛酉刀法,程宗猷的单刀,吴殳的单刀大约有相似之处。

雄心勃勃的王余佑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他学习武术十分注重实战。“太极连环刀母”就有实战训练的“六刀”,是一种“以静制动”的格斗训练。如,六刀第一刀:“客发到取主顶门。主忙扭右臂向前,右步进一,左步进一,蹲身显平客肋下,右手提刀刃向上,刀从自己右膝旁提出,断客肘腕,复刀左太阳处砍之。”【2】大意是,敌人砍我的头,我快速趋步向前,蹲身敌人的肋下,右手提刀向上砍敌人肘或手腕,回到砍向敌人左太阳穴。这与曾国藩写进《开仗条例》中的作战原则十分类似,都是以静制动战术。与之对应的还第十部分“行刀母八法”中的“以动制动”的格斗训练。“以静制动”正是后来太极拳的战术原则。

他在第一篇《总论》中还有其他一些类似太极拳的思想。

总论云:“吾之用刀,以刀引力,故要重刀。然,刀重力大。刀动力随,虽不用力,而力自随矣”,他提倡“以刀引力”而不是“以力引刀”,因为“用力于刀,则力在骨,骨受刀制,是运转不灵,难云疾快也”。人的用力顺着刀力走,刀就会运行飞快。有一点“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意味,不过不要完全对照,毕竟说的一个是两人对峙,一个是用刀方法。

他主张,运刀“多从后发”,这样做可以使“气力从周身而至,出刀神速”,出其不意,伤敌人于瞬间,还可以“力贯于刀,其力自大”增强出刀的力量。我们或许可以很牵强附会地认为,这已经有了“后发制人”的意思。

太极拳早期与现在的区别(太极瞎扯谈最早用)(3)

陈氏太极刀,来自网络

三、影响了《太极拳论》?

正是《十三刀法》,内容中出现的“太极”名字和它的战术思想的缘故,后来人不经意也能联想到太极拳。

所以,此书1932年太极拳正是红红火火的年代,蟫隐庐石印本就将它改名为《太极连环刀法》。我们也可以完全理解为商家借势促销的行为,谁说书不可以是商品呢。民国时期这样出版的书籍细考察,真不少。它以没有标点符号的手抄本为底本出版的,阅读起来很是吃力。

唐豪1935校对此书,并添加了标点符号,写了《王五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为序言。1936年中国武术学会出版时名为《太极十三连环刀》。

在民国,王余佑的刀法顺理成章地成为太极刀。

假如如唐豪、徐震所言《十三刀法》早于《太极拳论》,它的战术思想是否影响了《太极拳论》呢?

不一定。世界上不少的发明,其实是不同地方的能干人同时期发明的,只是被我们记住的是那个第一个申请了发明专利的人。世界的事情就是如此的蹊跷。一个事物发展到一定时期,意识到的,研究它的人并非少数。

但,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战术思想比《十三刀法》中的更成熟更全面,在“后发制人”之后,还提出了“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战术思想。如果一定要说出它们之间的影响的话,可能《十三刀法》启发了《太极拳论》。【3】

太极拳早期与现在的区别(太极瞎扯谈最早用)(4)

太极拳家傅清泉的杨氏太极刀

四、小结

最早用“太极”说武术的是《十三刀法》而不是《太极拳论》。这个结论反对的人一定不少,就像很多人反对唐豪一样。

参考文献

【1】徐震.太极拳考信录[M].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28-30

【2】王余佑.五公山人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侯东罡.基于《十三刀法》的王余佑武学思想研究.P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