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太极拳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但太极拳不是静止的,要做动作,这一讲我们就要研究太极拳怎么做动作。

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分三个步骤:折叠,运行,落点,这三个步骤包括了太极拳的许多要领。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1)

第一步,折叠:动作的开始。 

不管做什么事,总有个开头。太极拳在动作开始时是很有讲究的。老拳谱(现在也有人把它叫作拳经即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中是这么说的:“往复须有折叠”,意思是说动作来回时必须有一个折叠。什么叫“折叠”?好多人看书时看不明白,其实在拳经的其他地方老前辈作了解释,说:“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就是动作如果想要向前,必须先往后来,想要向左,必须先向右去。你可以琢磨琢磨这个动作做出来是什么样的:假定我的右手放在身体的正前方,现在想让手往右边去,按照“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的原则,就必须先往左边去,以后再回到右边,这是个什么形象?来回时这么一折,是不是就是个折叠?!所以,只要把这个动作做出来,就符合了“往复须有折叠”这个原则。为什么在往复的时候都必须要有一个折叠呢?这是因为太极拳要求所有的动作都是圆的,不允许在打拳的过程中出现棱角,使前一个动作和后一个动作中间出现断劲现象,这样就需要在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一个折叠作为缓冲和过渡,使前一个动作的劲能和后一个动作的劲自然地联接上。太极拳各家各派各有其特点,但上述原则却是共同的。举例来说,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常常前一个动作既快又刚,而后一个动作却是既柔又缓。怎么把这两个动作联接起来呢?如果直接联接就显得十分生硬,就会断劲,陈氏太极拳在两个动作之间加了个“接骨斗笋”(也称“接骨逗榫”)。什么叫“接骨斗笋”?我打个比方,一根6分的大自来水管子,要和一根4分小管子连接,中间就必须加一个接头。这个接头叫大小变头,变头的一头接6分管,另一头接4分管,两头的水量和水压不一样。水从6分管流进来,从4分管流出去,中间有个缓冲, “接骨斗笋”就是从快刚转成缓慢的缓冲,它的前半部接快刚,后半部接缓慢。这个“接骨斗笋”前辈创造得非常奥妙,经过这一“接”,就解决了前半部和后半部的连接问题。这个“接骨斗笋”,实际上也就是折叠。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2)

仅仅把折叠做出来还不够,前面讲过,太极拳还要求一切动作都必须划着圆走,不能走直线。怎么走出这个圆来呢?从动作看就是先划一条弧线,这是半个圆圈,再划一条弧线,又是半个圆圈,两条弧线合在一起就是个圆。所以折叠的时候,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都不能走直线。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在我的手先往左去再往右来时,不能走直线也不能走平面,应当划圆。怎么划圆?向左的时候先向上向前划个圆弧,回来向右的时候再转成向下向后划个圆弧。这两个弧,一个是向上向前,一个是向下向后,合起来正好是个圆。所以,折叠既不是平面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个圆圈,如果向左和向右都是直来直去,就必然会出死折,而太极拳不准有死折,所以折叠必须圆着折回来。打太极拳要打出圆来,所有的动作都必须是圆形的,这是太极拳的总要求。

只划出圆还不行,太极拳还要求弧线中要有螺旋,即所谓的大圈中套小圈。杨班侯传下的《九诀八十一式》中有一个式子叫乱环诀。什么叫乱环诀?就是混身上下都变成了圈,大圈套小圈,小圈里外还是圈,圈套圈,把人身上都变成了圈,到处都这样。所以我们在动作中仅仅走出两个半圆来还不成,手除了划弧线之外本身还要螺旋着走,还得划着小圈走。这种手本身的旋转,可以是大拇指朝手背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外旋,也可以是大拇指朝手心所在的方向旋转,叫内旋,也有人把它们叫逆缠和顺缠。不管叫旋也好,叫缠也好,总之都是螺旋。一方面要走出弧线,另一方面手本身还要旋转,我把这种打法形容为地球围绕着太阳时的公转和自转,公转指走的弧线,自转指胳膊本身的旋转。在刚才讲的例子中,在走前半个弧线时,我的大姆指向手背方向外旋着划弧,等到回来时,变成大姆指向手心方向内旋着划弧。向外旋半个,向内旋半个,这才符合老祖宗在经典著作中说的“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和“往复须有折叠”,这才是真正的折叠。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3)

陈鑫在《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曾经很通俗很简炼地把这个动作概括为“妙手一着一太极”,就是练太极拳的人一动手必然就是一个太极图,在上面的例子中,你的右手向左绕了一个圈子后又向右回到了原位,这是个折叠。折叠中带着螺旋走,向左外旋着走了上半圈,又向右内旋着走了下半圈;向左时掌心向上,向右时掌心向下;掌心向上,叫阴掌,掌背向上,叫阳掌,所以拿手掌来说,是一次阴掌,一次阳掌;去时掌心朝上是白鱼,回来时掌心朝下是黑鱼;向左划弧时是白鱼的鱼头,回来时转成大姆指向下,这时白鱼的鱼尾就变成了黑鱼的鱼头,两条鱼走成阴阳鱼,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太极图。落实到陈鑫的话来说,这就是“妙手一着一太极”。  

总结上面所讲的,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包括太极拳拳谱中的四个要领:

  一、折叠,即拳谱中说的“往复须有折叠”。

  二、“欲前者先后,欲左者先右”。不但手是这样,身上其他地方也都应该这样。

  三、不是走直线,必须走弧线。所谓的弧线就是圆的一半,两个弧线就凑成一个圆。所以打拳一定要划着弧线出去,再划着弧线回来。

  四、螺旋。要拧着劲走,走出螺旋。任何地方都要有小圈。

做起始动作就要做出上面四个要领来。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4)

有些人把折叠说成是“零碎”,甚至贬之为“花架子”,认为学拳不用学这些,还有些人觉得太难学,不想学。按照上面的要求确实难学一些,但正是这些“零碎”才是真正太极拳的核心,是国粹的精华,如果你不懂得这么去练拳,那么即使你练了一辈子,最后你的拳也不叫太极拳,这是我必须讲清楚的。

上面讲的只是太极拳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就那么费劲。

第二步:运行。 

折叠后手开始按照拳架子的要求做动作,例如手原来在身上的中间,现在要往右横着走,这条弧线就是动作的第二步,我叫它为“运行”。

运行的过程和第一步折叠的要求是一样的,懂得了折叠是怎么走的,对运行的过程就很容易掌握了,因为运行的过程,还是和折叠一样走弧线,有螺旋,有公转和自转,只不过折叠只是在原位置上动,而运行时因为做动作,它所划的弧线就要往大了放,往长里拉,所以运行实际是放大和拉长了的折叠。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5)

由于打拳的动作千变万化,动作的大小、方向、幅度、角度等各不相同,使运行的弧线很不规律,但不管手向那个方向去,角度是什么,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守,就是运行过程还是两个弧线。比如我这只手要从中心向右边走,那么运行的路线就应该是:先向里划弧线,这是半个圆,然后再向外划弧线,这才划到了家,这条路线的形状就像英文中的“S”;也可以先往下划弧线,然后拉上来,再缓冲一下,又出来个波浪,形状就像“W”,譬如“云手”中的左掌;如果先往上走弧线,也可以走出一个“M”来;也还可能不是从中心向右,而是向前走,那就应该先拉回来向里划个弧线,再向外划,成了个“U”字,或者往里拉小一点,变成了“V”字。当然,不管是“W”、“M”还是“V”,都不能走直线,而要划圆圈,如果出了尖角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把上面讲的“S”形拦腰砍断,把下面半个圆一翻,和上面半个圆一对,还是个圆。“W”从中间分开是两个没有尖角的“V”,上下一合也还是个圆。“M”、“V”也一样。所以走的路线尽管不规律,但是都要走出两个弧线来,弧线中还要有螺旋,两条弧线折过来,还是个圆圈,是个太极图,这些都是一样的。 

第三步 :落点。  

什么事有开头,有完了。一个动作完了,到头了,要有个交代,这个交代就叫落点。 

拳谱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这里的意气指的是劲和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的形在到头时应当变换得很灵巧;如果变换得不灵巧,这个拳打得就没有意思。如果一个动作到头,接着就打下一个动作,看不出节奏来;或者停半天再接着打下一个动作,都会显得很生硬。所以这个点一定要处理好,如果处理不好,变换起来就不灵活了,就像唱歌一样,唱歌和唱戏如果节拍没有打准,唱出来就很难听,如果打拳没有节奏,这个拳也打得很难看。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6)

 一个动作做完,到了头怎么处理?好多人有争论,有人说应当顿一下,也有人说应当停一下,断而复连,这些都不对。老前辈没有告诉你要断,也没有告诉你要停,动作到了头,从外形看好像停了、断了,实际没有停也没有断,这个时候怎么做?老前辈用了一个“沉”字,即一个动作完了以后应当“一沉”。这个“沉”字用得非常恰当,沉不等于断,拳谱说“勿使有断续处”,打拳不能断,如果断了,就不符合太极拳的原则了。正确的做法是动作到头后应向下一沉而不断,这个一沉而不断的动作,就叫做落点。  

落点是身上的事,但“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从手来看,在运行的过程中,手自然展开,手指是松的,掌心向里收有一点凹的意思;动作到头后,不管这时手是个什么情况,是扬掌、浮掌还是立掌,手指都要向手背方向后展,掌心要往外突,叫展指突掌。所以手在打拳时,也有个一开一合、一松一紧、一张一弛的过程,否则你的手也是死板的。  

手指的动作是和全身连在一起的。这时从全身看,整个身体往下一沉,两脚往下踩,头向上顶;在前面的右手一展指、一突掌,后面的手掌就向后撑;身体从腰分成两半,腰以下向下沉,腰以上从脊椎处一直到头顶,一节一节往上立,叫立腰

到这儿,一个动作就做完了,交代得非常清楚。

在一个动作做完后,再进行下一个动作时,要把全身松下来。一放松,掌心又凹进去了,手指也松了,还是先做折叠。在上面的例子中,做落点时,我的右手已经在右边,要向左边来,就应当先向右做折叠,回到左边再走运行,等回到原位置上再走落点。从我的手从前胸正中运行到胸的右方;然后再从右前方回来,还回到胸的正中原位置,这就是一个来回,或者一个循环。  

上面我讲的是动作。动作和式子不一样,太极拳的式子,可以有几个不同的动作组成,这由式子的情况来决定,可以是三个、四个动作,也可以是五个、六个动作,但不管一个式子包括几个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包括上面三个步骤。太极拳的“形”必须按照这样走。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7)

上面讲了太极拳每一个动作有折叠、运行、落点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同时也就是一个升降开合的过程。 

升降开合又称屈伸开合、蓄发开合。 

升降开合是从身体的上升和下降来说的,身体向上升是开,向下降是合。

如果从身体的屈和伸来说,身体向前伸是开,向里屈是合。

如果从打拳的劲上说,发劲时是开,蓄劲时是合。

要正确地掌握和理解升降开合。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膝盖的屈伸,认为膝盖伸直,人站起来,就是升;膝盖弯屈,人屈下去,就是降;也有人把升降开合理解为腰的屈直,哈下腰去是降,直起腰来是升,这都是不对的。升降开合指的是从尾闾到颈椎这一段脊椎的拔长和缩短。在升的时候,从尾闾开始,脊椎骨一节一节地往上拔,到颈椎时,头就像足球运动员顶球那样往上顶,拳谱说:“尾闾中正神贯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时身体就拔长了;合的时候,脊椎骨一节一节往下松,身体就缩短了。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8)

升降开合在太极拳的三个步骤中怎么体现?

动作一开始走折叠,腰眼的地方就好像放了气,腰一放气,把全身各个部位的气都往腰眼处吸,身体就往下合,或者叫蓄,或者叫屈。只要一合,身体就收拢回来了。但气不是一下放完的,在走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时,还在一点一点地放,整个身体从腰处慢慢地往回吸。划完第一个弧线,气放得差不多了,从运行的第二个弧线开始,就慢慢往里充气了,这就是“开”。等气充到头,这时“开”也到了家,这就是落点。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如此,如果运行的两个弧线是“S”形,就是下半个弧线是合,上半个弧线是开;如果是“M”形,就是左边的弧线是合,右边的弧线是开。到落点时,整个人向下一沉,从腰眼处往里充气,这时全身涨开,“开”到了极限,整个人都放开了。所以,一个动作,也就是一个开合的过程,开和合从动作的中间分开,折叠和运行的第一个弧线是“合”,第二个弧线和落点是“开”。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9)

陈鑫说:“一开一合,太极尽矣”,把一开一合做好了,你的太极拳就算到家了。

上面我所讲的,都是老前辈著作的内容,我只不过是解释这些内容。我在上面所讲的动作的三个部骤,讲的都是太极拳的“形”,这是我多年来认真研究老前辈的著作,并且和一些有文化的太极拳前辈反复研究讨论后得出的一些心得,是把前辈著作的内容经过消化后拿出来的东西。开始学太极拳必须按照上面所讲的要领,一点一滴地追求,先练好这个“形”。就好像学写字,要写好字,学会书法,就必须按照字的结构和运笔要领一笔一划地练,如果不是这么练,描红本还没有描两天,就想直接写草书,即使写了好多年,到最后你写出来的字也只能是瞎划,成不了书法家。打拳也要有这么个过程,如果你不是首先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做好每一个动作,使不论多么小的动作,也完全符合太极拳的要领;做到这一点后,再向小了化,再向无去练,否则,你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即使到了,也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先练有形,是学太极拳的必经之路,就像走路一样,你不可能迈过它,不可能超越它。这也是老前辈在他们的著作中讲的。

老前辈在拳谱的三个地方谈到了这个问题。

第一处说,“先求有形,再练无形,说是无形,仍是有形”,即学拳要先追求“形”,第二步,在有形的基础上炼成无形,但这时的无形,并不是真正什么也没有了,原来的“形”仍然还藏在里面。

太极拳三大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动作步骤精解)(10)

第二处说,“从大往小了练,从有向无了练”,也就是说,开始时,可以把“形”时练得大一点,熟练后再往小了去化;先求有形,等形练出来后,再往没有去练。 

第三处,陈鑫说,“妙手一着一太极,跡象化完归乌有”这句话非常简练、非常形象。前一句“妙手一着一太极”说的是形,形非做出来不可;后一句说,形做出之后还要把它化“归乌有”,这里“乌有”两个字应该打上引号,即不是绝对没有,而是藏在里面。这种形容是非常恰当的。

我读过陈鑫的《太极图解》,一大本书,但实际上就是一句话:“跡象化完归乌有”。在这本书中,它先划了一个大白圈是无极,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变成两仪,再进到四象……,化来化去到最后没有法再分,又变成了一个大圆圈,这叫浑圆一气。这时,两极不太好找了,看似没有但又有,你找不到了,最后又划了个大白圈,成了个无极。所以陈鑫的《太极图解》开始是个大白圈,到最后还是个大白圈。练太极拳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