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有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有唐朝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有汪曾祺的《我的母亲》等。

从这些名家名篇中我们能感受到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能看到名家刻画的父亲母亲的模样。

这本《万家灯火,一盏归处》收纳了汪曾祺、梁秋实、丰子恺等16位知名作家回忆父亲母亲,回顾成长经历的作品。

写父母的名人散文(万家灯火一盏归处)(1)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父亲,第二部分关于母亲。

父亲在我们的印象中不苟言笑却有力量,母亲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平淡岁月中的温情。

在名家的笔下也同样如此,父亲是藏在岁月中的力量,母亲是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感动。

第一部分名家笔下的父亲有蒋勋描写的父亲的严厉与端正;有汪曾祺笔下的博才多学且不拘小节的父亲;有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篇文章在很早之前便读过,这次有一次读到,与上次的体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小学初中总被要求背各种古诗文,虽然不太明白其意思,却背的很熟练,假若哪一天真的遇到了此情此景,脑海里便会忽地冒出。

记忆尤深的是那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诗出自宋朝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句话是说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小时候背这首诗及其意思都背得滚瓜烂熟,自以为深刻理解了,没想到长大后的某一个时刻真的遇到诗中描写的境况,脑海里突然蹦出这句诗,才恍然大悟。

对于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读来也是如此,小时候读故事一样去读,对粉色的夹竹桃印象深刻,对父亲对英子的叮嘱历历在目“闯练,闯练,英子。”

现在读来不免全是感慨,感慨于父亲对女儿的期许与不舍。

第二部分名家笔下的母亲有丰子恺笔下看似严肃却慈爱的母亲;有矛盾笔下知书达理,善于治家的母亲;

也许每位名家笔下的母亲各有所不同,但都温良恭俭,这些品格滋养了子女的性格,让他们变得柔韧而坚强。

儿时的我们身边陪伴着父母,后来,我们离开家乡,去外面求学或者工作,就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

然而,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对我们最为牵挂的便是父母。

不管我们在外经历风雨还是鲜花和掌声,父母对我们的期许是最简单的平安和健康。

不管我们在外受了怎样的挫折,父母都在家门口守候我们,在万家灯火中等待我们归来。

写父母的名人散文(万家灯火一盏归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