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3652天, 2022年12月21日早上6点30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号“逻辑思维”里,发送了“罗胖60秒”的第3652条时长60秒的音频。一秒不多,一秒不少,整整60秒。现在,从这3652个音频中,罗胖挑选了其中的523个,转化为文字并集结成册,取名《启发》。

罗振宇听到的最好的三个建议(罗振宇坚持10年的)(1)

曾经有句话对我启发极大:“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如果在这句话后面再加半句,大概是:“大多数人只停留在想想就很美的阶段”,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罗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但他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首先建立在他的坚持之上。在阅读这本《启发》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坚持一件事,并做到极致,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点缀。

试想一下,把一个主题浓缩在60秒之内,且起码要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易懂、深刻、有趣、有料,这件事有多难。罗胖对这件事的坚持,可视作对一项硬技能持续打磨的过程。曾有人这样评论罗胖,说他自己本身没什么硬货,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和拼凑机器。可说这个评论的人是否想过一件事:精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将其持续打磨做到极致——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够“了不起”。

蛋糕那么大,是否有能力稳稳的吃到属于自己的那一角,往往是致胜的关键。

说完对罗胖的感慨,接下来说说这本书。有人说这本书像一本词典,随意翻开某一页,都可以获得启发。对于这种说法我是认同的,每一篇独立成文,体系什么的相对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启发”。书名《启发》很有创意,简单两个字,却是点睛之笔。在我看来,人因困惑而痛苦,因启发而被点亮。思维被点亮的那一刻,如醍醐灌顶,从困惑中解脱,这种体验,绝对应列入“人生幸福”的高光时刻。书的腰封背面印着一段话,我也仔细阅读了:

我们做知识服务的人,其实要扮演的既不是用户的老师,也不是某本书的传声筒,而是一张底片。别人的东西像光一样打在我身上,我会像感光胶片那样,感受到一部分,再创造性的显现一部分,再加上暗房技术的处理,最后得出一张照。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能力和呈现能力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最初让我有所触动的那一束光。

这段“自述式文字”很短,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它表达了很多内容:第一,角色定位。第二,创作过程。第三,提炼重点。这三个部分,清晰、递进,语言凝练。这种语言风格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在书中的每一个60秒都有所呈现。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罗胖完美扣题,点睛“启发”的意义,而且扣的很妙,他没有直接用这个词,而是使用了“意象”的表达手法,用“一束光”进行了双重呈现——一方面是在现实层面,呈现了自己被点亮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暗含期待,由己推人,读者在读这句话的时候,会自然将自己代入“被点亮”的意境中,欣然接受“启发”的暗示。

表达,尤其是凝练且言之有物的表达,是一项很高超的技艺。罗胖用十年磨一剑的经历,打造了属于他的神话。

罗振宇听到的最好的三个建议(罗振宇坚持10年的)(2)

在本文的最后,作为读者的我,也找了一篇对我有“启发”的短文,谈谈我的启发。

此文的主题是“挫折”。

有一次,在中国传媒大学做校园招聘,有位同学问脱不花“你们这几年,从外面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

脱不花说:“挫折,这个词对我们好像不太适用。在学校里考试不及格,在体制内没当上官,这都叫挫折。但是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只有一种东西,叫待解决的问题。”

是的,对创业公司来说,挫折这种东西不仅有,而且每天层出不穷。有的解决得了,有的暂时解决不了,这是创业公司生存的状态。

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把对外解决问题的心态,转化为一种对内自我伤害的情绪,那样才叫挫折。

这篇文章很短,起源于脱不花对挫折的“新定义”。

挫折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生活中,我们的痛苦,笼统的说,都来自于“挫折”,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挫折感”。最常见的现象是,我们会因为事情的发展顺遂自己的期待而得意高兴,会因为事情的发展不顺遂自己的意愿而郁闷寡欢,这背后就是“挫折感”在作怪。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常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慰,其实所安慰的,也是“挫折感”。

与挫折感相关的概念很多,比如逆商,一个人对逆境的态度,就是ta的逆商,从某种意义上说,逆商比智商更为重要,后者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而前者则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天花板。说的具体一点,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不肯上学的孩子,基本上毫无例外,都是在现实层面受到了挫折的,而他们最常的体感和感受是应对挫折的“无力感”——不管是对学习还是对环境(包括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态度,同伴的关系等等)......

想要解决挫折感带来的问题,仅仅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来自我安慰,是没什么用的。但是脱不花的说法,改写了一般人对挫折的定义,从“束手无策的挫折”变为了“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学上著名的ABC理论认为:我们对事件的情绪,并不由事件本身产生,而是源于我们对这件事的解读产生。在“挫折”这个话题之下,我们可以知道,我们产生的“挫折感”,并不是由于当下这件事——比如这次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引发的,而是由于对“考了倒数第一”这件事的解读引发的,比如,当我觉得“倒数第一=完蛋了=再也不可能追上了=这辈子都完了”的时候,我就自然会产生挫折、无力、沮丧的感觉,但如果我认为“倒数第一=我现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我有了巨大的提升的空间 ”,那同样是“倒数第一”这件事,我所产生的情绪却截然不同。

罗胖短文中的最后一句,有一个关键词——“对内自我伤害的情绪”,而这正是“挫折感”的本质。当我们把注意力由“如何解决当下这个困境”,转向“无能为力/我不行”的感觉时,“挫折”就成为了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它所制造出来的“挫折感”,让我们深陷痛苦的体验。

以上,就是我对罗胖532个“启发”中的其中一个的解读。是作为读者的我,对于这条启发和我过去知识的关联,得出的启示。

毫无疑问,人类智慧的幸福,来自于认知的边界不断拓展,而阅读,则是实现这种幸福的捷径。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多平台签约作者(全网统一ID:有梦想的唐糖)

❤️壹心理认证作家

❤️外冷内热

❤️热衷深度干货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后台私信。我为自己写作,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